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同时也是大明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南京南郊祭祀天地,即皇帝位,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关于国号这个问题,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易经的说法,都知道元朝的元字取于易经大哉乾元几个字,而易经的原文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既然以大元开始,那么以大明为终始也很符合道理。同时也利于此时朱元璋拉拢故元势力,安抚旧元官吏贵族的政治号召,名正言顺的从国号上承继元朝。
同时立马氏为皇后,朱标为皇太子。他从一个放牛娃终于走到了九五之位,多年来历经的艰辛和苦难今朝终于得到了回报,由于出身疾苦,他发誓自己要做一个造福百姓的好皇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时此刻的他,内心深处除了感慨外,最关切的莫过于刚刚出发一个多月的北伐大军了。
对于北伐这个说法,其实我内心深处是不怎么认同的,因为除了徐达常遇春的二十五万北伐大军外,还有胡廷瑞的江西方面军南下取福建,杨璟的湖广方面军攻广西。实际上是有三路大军出征,称之为北伐只能说主力以及最重要的这一路是徐达常遇春这一路,姑且我们也称之为北伐把。作为分支,我先把两路地方部队的战况描述一下,徐达一路的重头戏稍后送上。
先看福建这一路,朱元璋的战略意图是南取八闽然后通过福建,海陆并进再取广东,派胡廷瑞去也是有其考虑,首先陈汉当初在江西的部队是成建制的投降朱元璋,而胡廷瑞此人以前一直是江西的掌舵者,曾经也率领陈汉大军打过福建,深知福建情形,从资历和熟悉程度来说是个合适的人选。
此外,胡廷瑞自从献上洪都城后,朱元璋为了试探了解他,一直把他带在身边随侍左右,对其的言行举止观察很长时间,判定此人是真心投靠自己,故而可以委以重任。
福建这边的对手陈友定是清州人,于至正二十四年正式占据福建,不同于方国珍的是,陈友定并没有两边下注,他是一位十足的元廷死忠粉。陈友定年轻的时候史书记载其“性沉勇,喜游侠,救急行义,众惮服之,争愿为之役。”
活脱脱就是一个托塔天王晁盖呀,江湖人士,性情豪爽。至正二十五年的时候,胡深征福建的时候由于被朱亮祖卖队友,陈友定大败胡深,击败了朱元璋的部队,从此朱元璋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之前都没有再碰过陈友定。如今江南已定,朱元璋腾出了手,终于第二次对陈友定出手了。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胡廷瑞领兵渡杉关,攻占光泽县。陈友定得知后,命其同佥赖正孙,谢英辅,院判邓益以两万军守福州,自率精锐守延平,互为掎角之势,以抗胡廷瑞大军。
胡廷瑞见延平福州二地互为犄角之势暂时不好强攻,便先攻取邵武建阳等地。而后浙江方国珍投降,浙江的汤和,廖永忠,吴祯部从浙江出发从明州海道乘东北风取福州,意与胡廷瑞的陆路相互策应攻取福建。
十二月中下旬,沐英攻破分水岭,进而攻占崇安。月底在两面夹击下,汤和舟师抵达五虎门,击败元平章曲出,元参政袁仁趁夜约定第二天献城投降。第二天汤和大军入城,邓益誓死不降,力战而死。
谢英辅突围前往延平。汤和于福州城衙署内缴获马匹六百三十九匹,海舟一百零五艘,粮草十九万九千五百余石,黄金一千四百零五两,胡椒六千三百余斤。这次缴获之丰真是让汤和当了土财主了,毕竟这六千三百斤胡椒那可是堪比黄金,顺带说一下,那会儿的胡椒主要功能可不是吃,而是用来当香料,我也不懂这个哪香了,可能欧洲人的体味配上胡椒比较香吧。估计汤和看到这些胡椒两眼都放金光了。
福州玩完了,延平就成了一座孤城,再也难以掀起什么风浪了。洪武元年正月二十一日胡廷瑞攻克建宁兵进延平,汤和等军也从福州出发进攻延平,两军于延平城下成功会师,共同围困城中的陈友定。
困兽犹斗,汤和这边就派遣使者进城招抚陈友定,陈友定二话不说,斩杀使者,把使者的血放到酒缸中,同麾下众将一起饮下血酒,立誓死守延平城。所以这也是一个猛人加狠人,虽九死也要力保大元。
汤和这边看陈友定连劝降的使者都杀了,这样子是肯定不会投降了,便渡水从西门开始进攻,陈友定也不慌,招来众将说道:“彼兵方来,其气勇锐难与争锋,不如持久以困之,伺间而动,必有可胜。”
所以他和麾下众将日夜不停的巡守城池,这时候很多人熬不下去了就请战,陈友定不知道怎么就觉得自己的部将萧院判,刘守仁准备叛变献城,直接斩杀了二人。不过也难怪陈友定多疑,福州就是里应外合丢的。
守了十来天,将领倒是忠心耿耿,不过下面的士兵在绝境之中就没那么坚挺了,每天晚上都有士兵趁夜逃出城投降明军。城陷本来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碰巧这时候延平城内的军器局失火,军器局里的火药炸了,爆炸声此起彼伏。城外的明军听见城内有爆炸声,以为陈友定自己内讧,于是便全力攻城,守军也不知道城内怎么回事,所以压根就守不住。
陈友定见大势已去,对下面的将领说道:“大事已去,吾无以报国家,惟有死耳,公等宜自勉。”说完就回到内堂饮药自尽了。说时迟,那时快。陈友定和张士诚一样凉的比较慢,明军进城的之后找到陈友定发现陈友定还没凉透,便把陈友定救活了,顺带连着他那来求死的儿子一起押解送往应天。
到了应天,朱元璋当面质问陈友定道:“元已亡,若为谁守?杀我胡将军,又不内使者,今何惫也。”陈友定淡定的答道:“已矣,毋多谈,安得加我死乎!”此时的陈友定已经心如死灰,但求一死,朱元璋也打算全他忠义之名,将陈友定同其子一同斩首弃市,自此福建平定。
八闽拿下之后,朱元璋按照既定战略,命廖永忠为闽南将军,朱亮祖为副,走海道进攻广东,并且告诉二人“王者之师,顺天应人,所以除暴乱解倒悬,以慰民望。朕昔平定武昌荆湘,诸郡皆望风款附,常遇春克赣州南安岭南数郡亦相继来归,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今两广之地,远在南方,彼此割据,民困久矣,定乱安民正在今日,彼闻八闽不守,湖湘已平中心震慑无固守之志,若先遣人宣布威德,以招徕之必,有归款迎降者,可不劳师旅,慎勿杀掠,沮向化之心,如其拒命举兵,临之扼其险要,绝其声援,未有不下者,且广东要地惟在广州,广州既下,则循海州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等合兵取广西,用师方略率用是道肃靖南服在此一举。”
主要是嘱咐二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略广东主要是要攻占广州,广州拿下后海边州郡传缴可定,留兵镇守然后出兵配合杨璟攻取广西。这个方略在当时的大势下基本是没有错的,廖永忠和朱亮祖也基本是按照这个方略执行的。
元朝守广东的是广东行省左丞相何真,此人乃是东莞人士,曾经在淡水当小吏。至正十四年的时候烽烟四起,何真趁机起家,平定广东,还击退了陈汉大将熊天瑞的进攻,力保广东不失,受封广东行省左丞,为元廷固守广东。
廖永忠于洪武元年二月初二出发,先是用书信招降何真,何真审时度势,又听说徐达大军已经北定中原,于是也没有什么抵抗,亲身到潮州迎接廖永忠入广东,到了四月份,广东诸郡悉数平定,朱元璋为了表彰何真迎顺之功,封何真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广东平定。
我们再来看看广西这一路,杨璟是同另外两路大军同时出征,刷领荆襄潭岳等卫兵马进取广西,广西的对手主要是元军以及部分陈友谅的残部。洪武元年正月,杨璟分兵两路同时进攻永州和宝庆,很容易就拿下了宝庆。陈友谅的残部周文贵来攻,双方一番激战居然让周文贵攻占了宝庆。
杨璟只得重整兵马等到二月卷土重来再次进攻宝庆,于茱萸滩大破周文贵,重新夺取宝庆。拿下宝庆后,杨璟的重心就全部转移到永州来了,永州作为广西的门户,广西的元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杨璟则很淡定的再永州围点打援,先后击败全州方向的援军和永州守将邓祖胜进攻。
全州救援永州失败,倒是把自己赤裸裸的暴露在杨璟的兵锋之下,三月初杨璟遣周德兴攻占全州,全州守将阿思兰遁走,全州周围的道州,宁远,蓝山等城见此情况皆不战而降。但是永州确实誓死不降,杨璟没办法只有筑起高垒做好长期围困的准备。一直围了一个多月,到了四月,永州城弹尽粮绝,守将邓祖胜弹尽粮绝,服毒自尽。参政子贤依然率众据守力战,但是百户夏昇出城投降,告诉了杨璟城内的实情,杨璟得知邓祖胜已死,城内弹尽粮绝,乃发动全军攻城,战斗打了一天终于还是攻克了永州,之后耒阳等地皆传缴而定。
广西门户洞开,杨璟就把下一个目标放在了靖江,也就是现在的桂林。杨璟分兵屯靖江的北关和西关,断绝靖江的内外往来,等待廖永忠从广东进入广西同自己会师,再一起进攻靖江。
廖永忠这边和朱亮祖一起倒是没有耽搁,四月平定广东,五月就出兵进攻广西。五月初十大军进抵梧州,也就是今天的苍梧,梧州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便献城投降。廖永忠一路非常顺利的就挺进到了靖江与杨璟会师。
朱亮祖屯兵东门象鼻山下,进攻东门,西江上游则由廖永忠率部进攻。明军围攻靖江二十天而不能下,杨璟便心生一计,悄悄派人勾结元军总制张荣,想要策反他。张荣答应打开城门放明军入城,五月二十三日夜,明军乘夜入城。元军守将额尔吉纳听说明军进城了,仓促逃跑,被追兵生擒。其他靖江文武多力战不敌自杀。五月底,廖永忠一路收取南宁,左江太平路,右江田州路等土官,一直打到象州,阿思兰投降,广西悉数平定。至此,整个南方除了四川云南外,其余皆已纳入大明朝国土,朱元璋基本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只等收复燕云便可立汉族不世之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