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夏朝篇第一章:大禹治水

作者:花绣锦官城

大禹的父亲鲧,筑堤堵洪水

上古帝尧执政时期,气候转暖,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海水倒灌。古黄河改道入海,淮河淤积,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淮、泗流域。沧海横流,洪水泛滥,泰山以西到以南至苏北地区成了一片汪洋,天地万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尚书·尧典》描写道:“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农田被淹没,房子被摧毁,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了免于沦没,只能以木为舟,朝高山土丘上搬。由于洪水的泛滥,地上的人们生活极为艰难,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于是帝尧便想寻找一位能够治理洪水的能臣。帝尧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但是帝尧觉得鲧脾气暴躁,并不适合去治水,可是当时也没有别的更合适的人选,治理水患又是当务之急,于是尧决定姑且让鲧去试试。

鲧[gǔn],又作鮌,字熙,为颛顼之子,居于崇,称有崇氏,又称崇伯;鲧还是大禹的父亲。鲧受四岳推荐,开始治水。鲧用筑堤堵水之法开始治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的障水法,虽然能够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但是洪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仍然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因此鲧被放逐羽山而死。

夏朝篇第一章: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大禹治水。禹感伤于父亲“功之不成受诛”,因此殚精竭虑,发誓一定要把水患治好。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

大禹领命之后,就带着伯益、皋陶和其他众人去勘察地势水情,寻找以前治水失败的原因。大禹结婚后只在家里呆了四天就返回到工作岗位,在外工作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儿子出生也没有去看一眼。

禹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他带着众人跋山涉水,朝上去追溯黄河的源头,对黄河的上游、下游,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淮河北部,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在这次考察中,他发现黄河除了主干河道,还有很多分支流向了别处。在值得注意的地方,他把石头堆积起来,或是砍倒树木作为记号,以便治水时可以参考。

当时,气候恶劣,他们随身携带的工具也非常落后,每次考察都非常艰辛而惊险。一次,大禹带领手下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突然间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顷刻而至,山洪爆发,咆哮的洪水淹没、卷走了他们很多同伴。

夏朝篇第一章:大禹治水

考察完毕,大禹对水情作了认真的研究,认为父亲“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鲤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等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夏朝篇第一章:大禹治水

舜禅位给大禹,大禹斩龙

舜在年老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便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决定治黄河水患有功威望很高的大禹为继任者,并由大禹来摄行政事。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谥号为舜,又称帝舜、虞舜。

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千里寻夫,奔赴三峰石下,哭死在舜帝墓前。舜帝墓后有个石匣子,上刻有“舜封”字样。二妃死后,她们的侍女捧着石匣回京交给了大禹。大禹打开石匣,拿出里面的遗书,上写着,三十年前,禹凿龙门之时,有一条蛟龙东逃,潜入天湖池清水岩中,这条龙角尖直立,角上长有绿毛。舜曾等了三年没见它,舜嘱禹一定要除掉这条蛟龙。

大禹看完遗书,气愤填膺。立即令火神伯益布下天罗地网,大力神应龙下天湖池去擒蛟。可恨那蛟龙就是不出洞。大禹急令用火烧。于是,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烧死了老蛟龙。青石岩也烧成了紫红色,在阳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样美。激战过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罗地网,谁知绳子解不开了,那天河、北斗、游龙、狮子、麒麟等都留在了洞壁上。所以,紫霞岩的石壁上,有金龙戏水、玉凤朝阳、七星布斗、紫微排罡、犀牛望月、麒麟呈祥等奇观,岩洞口的石壁上有条绿角龙头,龙口里倾泻出天河泉水。据说,这就是跑到洞口被烧死的老蛟龙。

那蛟龙死后,皮肉化成了肥土,肠子掉到紫霞洞底,弯弯曲曲,盘旋九转,变成了一条阴河,河水哗哗奔流,清而不浊,这是因为龙喝的是天湖池里的天河水,人称为“九曲黄河”。那龙骨,碎成颗颗骨珠,被山风吹进洞底,滚进九曲黄河之中,被河水浸蚀打磨,变成了洁白晶莹、五棱六角的小石子,黑暗中,拿灯笼一照,像颗颗红透了的杨梅,故谓之为“杨梅石”。

夏朝篇第一章:大禹治水

大禹召开涂山之会,铸造九鼎

夏朝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涂山之会当日,大禹身穿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遂召开涂山之会,希望各诸侯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各位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各个诸侯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