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涂地区历史文化厚重,底蕴深厚。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县乡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从文物古迹到朴实乡民,从传统民俗到社会规则,从乡土景观到历史街区,众多的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富有冲击力的文化物证。他们往往通过自身传承或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感染着身边的乡民,潜移默化,促进着乡土文化整体上的活跃与繁荣。在乡村日益边缘化的当下,有着一批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致使奇葩才不至于凋零。但是这些“守望者”在全市的文化版图上却无一席之地,很多政府机构中并无这种岗位设置,却忽视了“乡土历史文化”的挖掘,把一些民间中的乡土、乡愁、乡音搁到了地方文化之外,致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好在近年来,被唤醒起来,整理成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力度不大,很多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有待于挖掘整理。
本人退休后,伏案而作,笔耕不辍,历时二十年编撰了《姑孰乡土文化》近百余集,研究乡贤文化近万条,近1000多万字,虽然不能全面反映马鞍山地区的文化全貌,但也为挖掘保护人文资源作了铺垫,成为传承乡土历史文化一位名副其实的“守望者”。
乡村给予后人的向往,不仅仅是自然的生命,更有厚重的文化滋养、文明熏陶。如:乡村的历史文化、祠堂文化、家谱文化和家族、家风教育、孝德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精华,潜移默化到每个人的心中,对乡村文明和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其中尤其是一些民间文化人士努力留住乡土文化的根,他们传承乡土文明基因,在乡土文化领域传承弘扬、积极担当,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传承并弘扬乡土文化需要“守望者”,因此,必须加强建立民间艺人档案;成立乡土文化培训班或相关乡土文艺机构,对乡村文化人从物质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扶植;积极推动乡土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保留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乡土艺术新的、富有现代意味的表现形式;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人走向市场,帮助他们建立一整套民间艺术品展示平台与机制,在改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同时,扩大乡土文化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等。
乡土文化可以让人们知道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同洗出来的文化旧色,也可以让人们回味历史底蕴,使之成为乡音、乡贤、乡愁、乡事、乡韵。当前大陆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问题最突出。许多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逐渐式微、贫瘠,出现了精神贫血、民间工艺缺少传承人等文化病灶。
乡土文化要传承、弘扬,就要培育一批年轻、有见识、有创造力的乡土文化新生力量,并尽快融入到乡土文化传承、保护队伍中去。希望有更多乡土文化的“守望者”、“创新者”,为我市“乡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乡土文化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充满内涵和魅力的亮丽篇章。
希望这种乡土文化能够得到关注,建立在文化(史)部门成立乡土文化的传承机制(机构、团队、期刊),给一些热衷于乡土文化的励志者提供平台,把这份传统文化沿袭下去。
我为乡土文化鼓与呼!
一份书记的批示 、造就编写的信念
最近,本人给县领导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草民为当涂编写《姑孰乡土文化》始末和旨意。5月23日县委书记收到信后,立即作了批示:“其情可感,其志可敬,了解情况,可视情给予必要支持”。多么诚挚的语言,这不仅是一、二句话,而是对百姓诉求的态度。作为当涂一市民,深为感动。同时以此“批示”为契机,在有生之年,编好乡情资料,讲好当涂故事。谢谢县领导!
作者简介:
曾再新,男,75岁,中专文化,安徽省散文协会会员,安徽省烹饪协会会员,当涂县作家协会会员,政协马鞍山市文史馆员,退休职工。热爱乡土文化,正在自编《当涂乡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