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再新:我為“鄉土”在守望

曾再新:我為“鄉土”在守望

當塗地區曆史文化厚重,底蘊深厚。傳統的鄉土文化是在縣鄉曆史長河中一點一滴積累而成,從文物古迹到樸實鄉民,從傳統民俗到社會規則,從鄉土景觀到曆史街區,衆多的文化遺産共同組成了富有沖擊力的文化物證。他們往往通過自身傳承或創造的獨特藝術形式,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感染着身邊的鄉民,潛移默化,促進着鄉土文化整體上的活躍與繁榮。在鄉村日益邊緣化的當下,有着一批鄉土文化的傳承者、守望者,緻使奇葩才不至于凋零。但是這些“守望者”在全市的文化版圖上卻無一席之地,很多政府機構中并無這種崗位設定,卻忽視了“鄉土曆史文化”的挖掘,把一些民間中的鄉土、鄉愁、鄉音擱到了地方文化之外,緻使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好在近年來,被喚醒起來,整理成為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但是,力度不大,很多曆史文化遺産、文化底蘊,有待于挖掘整理。

本人退休後,伏案而作,筆耕不辍,曆時二十年編撰了《姑孰鄉土文化》近百餘集,研究鄉賢文化近萬條,近1000多萬字,雖然不能全面反映馬鞍山地區的文化全貌,但也為挖掘保護人文資源作了鋪墊,成為傳承鄉土曆史文化一位名副其實的“守望者”。

鄉村給予後人的向往,不僅僅是自然的生命,更有厚重的文化滋養、文明熏陶。如:鄉村的曆史文化、祠堂文化、家譜文化和家族、家風教育、孝德文化等,這些傳統文化精華,潛移默化到每個人的心中,對鄉村文明和新農村建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其中尤其是一些民間文化人士努力留住鄉土文化的根,他們傳承鄉土文明基因,在鄉土文化領域傳承弘揚、積極擔當,發揮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傳承并弘揚鄉土文化需要“守望者”,是以,必須加強建立民間藝人檔案;成立鄉土文化教育訓練班或相關鄉土文藝機構,對鄉村文化人從物質群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扶植;積極推動鄉土文化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在保留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推陳出新,根據市場需要開發鄉土藝術新的、富有現代意味的表現形式;積極推動鄉村文化人走向市場,幫助他們建立一整套民間藝術品展示平台與機制,在改善其工作與生活條件的同時,擴大鄉土文化産品的市場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等。

曾再新:我為“鄉土”在守望

鄉土文化可以讓人們知道地方悠久的曆史文化,如同洗出來的文化舊色,也可以讓人們回味曆史底蘊,使之成為鄉音、鄉賢、鄉愁、鄉事、鄉韻。目前大陸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問題最突出。許多富有泥土氣息的鄉土文化,逐漸式微、貧瘠,出現了精神貧血、民間工藝缺少傳承人等文化病竈。

鄉土文化要傳承、弘揚,就要培育一批年輕、有見識、有創造力的鄉土文化新生力量,并盡快融入到鄉土文化傳承、保護隊伍中去。希望有更多鄉土文化的“守望者”、“創新者”,為我市“鄉土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讓鄉土文化成為我市新農村建設中充滿内涵和魅力的亮麗篇章。

希望這種鄉土文化能夠得到關注,建立在文化(史)部門成立鄉土文化的傳承機制(機構、團隊、期刊),給一些熱衷于鄉土文化的勵志者提供平台,把這份傳統文化沿襲下去。

我為鄉土文化鼓與呼!

一份書記的批示 、造就編寫的信念

最近,本人給縣上司寫了一封信,報告了草民為當塗編寫《姑孰鄉土文化》始末和旨意。5月23日縣委書記收到信後,立即作了批示:“其情可感,其志可敬,了解情況,可視情給予必要支援”。多麼誠摯的語言,這不僅是一、二句話,而是對百姓訴求的态度。作為當塗一市民,深為感動。同時以此“批示”為契機,在有生之年,編好鄉情資料,講好當塗故事。謝謝縣上司!

曾再新:我為“鄉土”在守望

作者簡介:

曾再新,男,75歲,中專文化,安徽省散文協會會員,安徽省烹饪協會會員,當塗縣作家協會會員,政協馬鞍山市文史館員,退休職工。熱愛鄉土文化,正在自編《當塗鄉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