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作者:盒子里的密探

在长江有很多淡水鱼受到保护,你们知道有哪些吗?长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鲥鱼、刀鱼和鲟鱼等都属于国家保护的鱼类。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长着长鼻子的鲟鱼

若是钓上这种“牢底坐穿鱼”,很多人都要拍照放生,或者联系当地渔政进行保护。

但是此前有一钓友钓到鲟鱼放生后,专家却说应该带回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钓上来的其实是西杂鲟,没有在大陆保护范围之内。

西杂鲟是一种什么样的鱼类?为什么一定要将其带回家或处理?

长江为何会有这种西杂鲟?受到保护的鲟鱼有哪些?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长江多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准放生,它是咋来的?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捕获的西杂鲟

钓友放生西杂鲟

长江十年禁渔已经过去一年多,很多地区已经实行全面“禁钓”,不过仍有一部分地区可以在“一人一线一竿”的规定下进行休闲垂钓。

2021年,生活在湖北的周先生在闲暇时间来到汉江边垂钓,就钓上来一尾鲟鱼。

汉江作为长江的支流,生活着大量的长江鱼,但是由于流域面积大,而且水流十分湍急,所以很少钓上鱼来。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汉江水十分湍急

所以周先生和朋友只是将钓鱼当做打发时间的兴趣,倒也没想真的可以钓上什么鱼。

结果大约过了3个小时后,浮漂突然下沉,周先生心想,这可是个大鱼啊,估摸着可能有10公斤。

于是又花费了大约2个小时,才将大鱼捕获上岸。

但是看到大鱼的模样后,周先生赶紧将鱼钩放下来,这可是受到保护的鲟鱼呀,为了避免违法,他赶紧录像记录然后将这条鲟鱼给放生了。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周先生赶紧将鲟鱼放生

由于周先生的动静太大,很多人都录像放在网上,但是专家却说这并不是属于长江水域的长江鲟或中华鲟,而是“西杂鲟”。

此外,在2018年的时候,也有一位钓友捕获了一条西杂鲟的幼鱼。

这条西杂鲟的重量只有275克,为了避免这条鱼放生后会遭遇不测,于是先将其养着,然后联系当地渔政部门。

结果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后,才发现这也不是受到保护的鲟鱼,甚至不能随意将其放生。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捕获的西杂鲟幼鱼

西杂鲟属于外来入侵物种

西杂鲟到底是什么鱼,为什么不对其进行保护,反而建议将其带回家,或者进行无公害处理?

原来西杂鲟是两种鲟鱼的杂交种,并且这两个品种都不来自长江,一种是西伯利亚鲟鱼,另一种则是史氏鲟。

西伯利亚鲟

西伯利亚鲟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大陆,它们原本是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鲟鱼,经常在流入北冰洋的地方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西伯利亚鲟

这种鱼的适应性很强,有着极强的抗病能力。

不仅可以在半咸的海水中生存,而且可以在严寒和酷暑的地方都能生长,在大陆一般都出现在新疆额尔齐斯河和布伦托海等地。

这种鲟鱼也是世界上最珍稀和最古老的亚冷水性生物鱼群之一,同样有着极高的地位。

由于数量稀少,所以野生的西伯利亚鲟。已经被国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并且在中国也属于国家二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史氏鲟

史氏鲟和西伯利亚鲟长得比较相似,是大陆鲟鱼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

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并且生长速度很快,可以长到1.6米长,超过100公斤。

它同样生活在俄罗斯和中国部分流域,包括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等。

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史氏鲟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危”行列,并且野生种群也是大陆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史氏鲟

西杂鲟不能放生

如果单独钓获到这两种鱼,确实应该立刻将其放生,但是作为二者杂交出来的西杂鲟,却并不在保护范围内。

甚至它们还有可能影响流域内其他鱼种的生存,毕竟它可是继承了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特点和优点。

不仅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好,而且适应的温度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西杂鲟的肉质也很鲜美,有着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在大陆也有很多人工养殖西杂鲟的地方。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继承优良习性的西杂鲟

在2013年的时候,大陆就对西杂鲟进行水泥池鱼种培养,形成了一套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这样的养殖场在大陆湖北、湖南、贵州、江西等地都有广泛分布。

但是这种西杂鲟万万不可大量流入野生流域,尤其是长江流域。

因为在作为鲟鱼的一种,它很容易和长江鲟、中华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进行杂交,如果数量一旦增长,势必会影响这两大种群的发展。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中华鲟

而且在禁渔期间,很多地区都已经禁止垂钓,即便是一些在规定内能够钓鱼的地方,也会出现周先生这样无法辨别其区别的情况,然后再将其放生。

长此以往,长江流域内的杂交鲟可能会越来越多,使得中华鲟、长江鲟和流域内其他鱼类失去生存空间。

西杂鲟流入长江

那么这些西杂鲟到底是怎么来到长江流域的呢?

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养殖场逃出来,二是人为放生。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喜欢将鱼放生

西杂鲟从野外逃出来

很多养殖场经常会遭到暴雨、洪水的洗劫,大量人工养殖的鱼乘着水位上升或养殖场被破坏而逃到野外。

西杂鲟也不例外,据了解在周先生钓获到西杂鲟之前,汉江流域在上半年遭受了很长时间的强降雨天气。

这使得很多江河泛滥、水库水位上涨等情况,于是西杂鲟就这样趁乱跑到了汉江,开启了放养模式。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养殖场的西杂鲟

西杂鲟被人为放生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人为放生,中华鲟和长江鲟已经实现人工养殖,所以在大陆有很多人喜欢将这些鱼买来放生到野外。

而很多人在购买的时候,可能并不了解西杂鲟,误认为它也是保护类鲟鱼,所以将其买来放生。

所以大家在买鱼和钓鱼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认是否为西杂鲟,如果是千万不能将其随意放生。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

目前我们能够区别的方式就是观察法,先看它的鼻子,如果鲟鱼的鼻子比较尖也很翘的话,那有很大可能就是西杂鲟。

另外可以看它的骨板,西杂鲟的骨板一般都是逆向生长,所以用手摸上去会比较割手。

长江保护类鲟鱼

如今在大陆大约有1000多种淡水鱼,其中有将近100种都受到国家保护。

生活在长江的保护类鲟鱼,除了中华鲟和长江鲟之外,还有一种已经失去踪迹的白鲟。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水中大熊猫”白鲟

白鲟作为曾经和恐龙生活年代相近的鱼种,已经有1.5亿年的历史,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而且是大陆的特有物种。

在四川有一句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其中的“万斤象”指的就是白鲟,尽管并没有真实记录到达到万斤重的白鲟。

不够曾记载,在上世纪50年代,在南京捕获了一条体重达908公斤,体长达7.5米的白鲟。

长江数次发现西杂鲟,捕获后不能放生,它是怎么来的?

巨大的白鲟

但是在2019年底,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文章,指出大概在2005年-2010年,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原本2003年,大陆专家最后一次跟踪到白鲟,试图将其进行人工繁殖,然而不幸跟丢,所以即便大陆现在已经有了成熟的人工繁殖技术,但是却已经失去了机会。

为了保护长江内的其他两大鲟鱼,如果再钓到西杂鲟千万不能再放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