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作者:魂说
“我有什么功劳可值得授勋的!”

这句话,是1951年10月份,彭德怀拒绝朝鲜“一级国旗勋章”时说的。

为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感恩的朝鲜人民决定把这个最高荣誉授予他。最后,在我中央军委发电力劝下,彭德怀才于10月25日,在志愿军司令部接收了这枚宝贵的勋章。

为何一开始要拒绝?

彭老总的解释是这样的:

“我不过在后方做了些具体工作,这个勋章应该授给那些战斗英雄,我哪能比得上他们的功劳大!”

世人都说,彭老总横刀立马;世人都说,彭老总爱阵前发火,似乎他怎么看都不是一员儒将。但他身边的战友们都知道,他是怎样的爱兵如子。在朝鲜时,他曾3次怒发冲冠,为的都是保住那些年轻将士们的命。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讲述的,是一个曾让彭老总无比揪心的“死命令”。这个狠心的“死命令”是他自己亲自下的,但身边的警卫后来这样回忆下命令后的他:

“他寝食难安,日日一个人于黑暗中伫立在细雨濛濛的山坡上,向南眺望。但同时,他又不断打电话给前线,严令他们不准退、不准退……”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说出“不准退”这3个字时,彭老总内心是怎样的煎熬。我们能知道的是,此战后美国人曾用广播喊话:我们愿意谈判!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李奇微不是“第2个麦克阿瑟”

长津湖战役,是麦克阿瑟一生的耻辱。这位“五星上将”,终于明白他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对手了。

1950年12月23日,也就是长津湖战役结束前一天,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开着吉普车指挥部队撤退,结果竟与一辆南朝鲜卡车相撞,当场车毁人亡。

沃克的死,让美军士气大损,麦克阿瑟不得不再选一名能“担当重任”的将军上场。当天晚上,正在华盛顿和朋友们聚餐的陆军副参谋长马修·邦克·李奇微,接到上级电话,匆匆赶到五角大楼开会。

两天后,李奇微出现在了麦克阿瑟在东京的官邸,两人有过一次著名的谈话:

麦克阿瑟告诉李奇微:“不要低估中国人,那是一个危险的力量”。李奇微只是听着,没说话。他不明白,一向孤傲、自信的麦克阿瑟,怎么会和从前判若两人。

为了让老上级放心,李奇微非常坚定地表示:“将军,如果我到了那儿后,发现局势有利于我,您是否反对我发起反攻?”

麦克阿瑟听完,放下大烟斗,大笑了起来,冲着李奇微说了句:“马修,第8集团军是你的了!好好干吧!”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李奇微敢这么说,是有原因的:父亲是陆军老牌上校,自己22岁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一战、二战。他清冷、孤傲、话不多,却总是能给对手致命打击。

几天后,李奇微一到汉城,南朝鲜从总统李承晚到各部将领,就深深地明白:李奇微,不是“第二个麦克阿瑟”。如果说麦克阿瑟像一头猛虎,那李奇微就是一头黑暗中行走的狼。而狼,往往是最可怕的。

刚到汉城时,李奇微看到的美军是这样的:

战士们从狭窄的公路上走下来,都感到胆怯,没有无线电及电话保持联系,他们甚至不敢行动,他们缺乏应对敌人的想象力。

56岁的李奇微,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美国军队,他下决心一定要扭转局面。于是,此后他做了这样几件事:

首先,他往自己的肩膀上挂了一枚手雷(也有人说挂了俩)。一开始,部下们还以为他只是在作秀,但日子久了,那些美国大兵们也都愿意相信:这位长官很不一样。

其次,他一找到机会,就坐着老式飞机沿着两军的对峙线飞行,飞行高度仅1000米。在雪地之上,李奇微能很清楚地看到战地地形。这一“不怕死”的行为,无疑极大地刺激了部下们。

再次,他找来地图及前线作战日志,细细研究,他曾表示:要像熟悉自己家后花园一样,熟悉朝鲜的地理环境。

以上3点,都是其他傲慢的美军将领做不到的。于是,在他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刺激下,美军整体的士气显然是得到了提升的。

与此同时,李奇微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知进退,顶得住压力。

到汉城没几天,李奇微就让美国大使通知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美军将撤出汉城,你们南朝鲜政府也提前撤离吧!”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李承晚当然不同意,他质问:“你刚上任时不是说过要长期留在朝鲜,怎么刚到一个星期就要撤离汉城,难道你指挥的军队就只会撤退吗?”

李奇微并没被这一“激将法”给唬住,他非常冷静地告诉李承晚两句话:

第一句,你最好到前线去听听中共军队进攻时吹起的军号,看看你们自己的军队是怎么像羊群一般溃逃!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实施我的反突击计划!

第二句,我现在只是撤离汉城,并没有准备离开朝鲜!

不逆势而为,这是李奇微和麦克阿瑟不一样的地方。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奇怪:不就是一个美军陆军将军吗?何必如此高估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笔者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我一直希望大家明白:在美军的这几个将领里,李奇微是最让我军头疼的一个。他给志愿军制造的困难,是巨大的。不把美军当傻子,正视当年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敌人,才是对志愿军最大的尊重。

二:李奇微的毒计,彭德怀的“死命令”

1951年4月下旬,第五次战役拉开序幕。这是彭德怀和李奇微之间的一场“决斗”,更是志愿军的生死之战。

在一次次的前线考察、一天天研究前线战报后,李奇微最终还是发现了志愿军的弱点,他称志愿军的进攻为:礼拜攻势。他认为志愿军后勤保障脆弱,每次进攻只能持续一个礼拜左右。

因此,他很快就采用了一个经过周密设计的战术,即:

以每天20英里的速度节节后退,尽量避免与志愿军近战、夜战,而依靠远程炮火给志愿军部以最大的杀伤;与此同时,美军强有力的空军部队则受命全力以赴切断志愿军的后方补给线。

在这段时间,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打得很艰难,却志气高昂,他们常以轻蔑的口吻说:“美国兵,从来不敢和我们拼刺刀!”

前线战果还在不断扩大,南朝鲜部队还在慌乱逃窜,一切似乎都在朝我军想要的方向进行着。但此时,凭借着30年的血战经验,彭德怀敏锐地意识到:美军或许正在酝酿一次对志愿军的战略包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志愿军主力3个兵团,可能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应该说,在这个时候还能保持绝对的清醒,彭德怀不愧为世界级的军事家。

随后,他顶着巨大的压力,于5月21日发布命令:

前线所有部队停止进攻,迅速后撤,转向三八线附近进行防御!

应该说,彭德怀的这一决定,直接关系到了志愿军的生死。而且,在他下命令时还有很多人不太理解他。

彭德怀的反应很快,但李奇微的动作更快!

就在志愿军总部下令后撤的前一天,发现反攻时机成熟的李奇微,已经下达了反攻命令。此时我军补给几乎全部用光,主力部队离三八线已有相当距离;而美军此时不但补给完全没问题,士兵们还都攒着一股劲。

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攻防转换,无论是李奇微还是彭德怀,都注意到一个名叫“铁原”的小城。铁原,位于朝鲜半岛的“肚脐”部位,南北朝鲜之间共有3条铁路在此交汇。这里山脉连绵、群峰耸立,特别适合志愿军建立一条新的战略防线。

但要命的是,铁原以北却是一马平川,适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一旦美军占领铁原,那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主力再难找到有利的地形进行抵抗。在这种情况下,铁原阻击战就成了保卫志愿军主力的生死之战。

谁来打这一战?彭德怀陷入了沉思。

各主力部队都在外面与美军胶着,想退下来守铁原谈何容易!这时候,毛主席早在1950年12月份的一项安排,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早在那时候,毛主席就对志愿军有生力量的战略使用问题,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在12月17日给彭德怀的电报里,就已经提出:“如果两三个月有使用更多兵力的机会,考虑将杨得志兵团用上去!”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于是,在此后的日子里,杨得志的19兵团一直在东北的安东、长甸等地做补充训练。有了毛主席的这一安排,彭德怀心里就有了底了。他马上致电19兵团指挥部,要求杨得志:死守铁原15至20天。

杨得志是我军的一员悍将,当年在抗日战场、解放战场他从未怂过。但此时刚入朝不久的他,接到这样的命令,却十分为难。至于原因,很现实:

19兵团下辖63、64、65三个军。彭德怀的命令还没有下之前,刚入朝不久的65军就已经跟美军交上火了;而64军也已经在最西面,跟北进的美军苦苦纠缠。这两个军,都没有办法放下当前阵地来守铁原。

因此,杨得志手上能用得上的,只有63军了。但此时63军和美军之间的情况对比,却是这样的:

首先,是将领之间的对比。我63军军长,名叫傅崇碧,年仅35岁,走过长征,参加过解放太原、张家口等战役;美军的指挥员是范佛里特,比傅崇碧大24岁,参加过一战、二战,是美军最有名的将军之一。

其次,两军兵力对比。我63军当时的兵力大概是2.4万,美军则派上了4个整师,总兵力达5万人之多。

最后,是装备对比。我军装备如何,大家都是清楚的,63军当时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是那240门火炮。而此次美军的这4个整师,共拥有火炮1600多门,坦克300多辆,空军的强大支持更是不用多说。

这样的对比之下,守几天或许没问题,但要守半个月以上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很快,彭德怀的电话又打了过来。他的声音沙哑而又低沉,他坚定地下了“死命令”:“就是把63军打光,也要坚守铁原15到20天!”

通过电话寻人,杨得志在一块阵地上,找到了正在指挥作战的63军军长傅崇碧。

傅崇碧是杨得志的爱将,跟着他南征北战多年,平日里两人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此时,杨得志却不知该对傅崇碧说些什么。他只是一遍遍问:“你说,你有没有什么困难?”

傅崇碧一直没有说话。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杨得志见他这样,再问:“你听到我的话了吗?守15到20天,到底有没有困难?”傅崇碧还是没说什么。多年后,杨得志老将军才知道,其实当天63军内部开了个会,大家的意见是:一个困难也不提。因为提了,就是给友军部队增加负担。

傅崇碧没要兵、也没要枪炮,但杨得志还是想尽了办法,给他补了500名老兵。只有500名,多的他也拿不出来了。

至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军史上,最壮烈的一战开始了。

三:彭德怀日日朝南望着

大军压境,傅崇碧把手下的3个师,摆成了一个“品”字型。直到今天,仍有军迷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是抱着“必死”之心,不会排也这样一个阵型。这一阵型,本身就意味着死守和牺牲。

李奇微和范佛里特都对铁原势在必得,仅仅是第1个小时,他们就向我志愿军189师倾泻了4500吨炮弹。一时间,铁原一线火光冲天,浓烟蔽日。在其它方向的我军战士们看了,都直抹眼泪。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当时,彭德怀的指挥部距离铁原不过百里。这就意味着一旦铁原失守,美军的坦克不出两天时间,就能到达指挥部。身边的同志们都劝彭德怀:“彭总,我们往后撤一点吧!您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呀!”

彭德怀摇摇头,一步都没撤。他吃不下、睡不着,时常一个人站在夜色里,向南望着铁原方向。警卫员不敢上前打扰,就那样跟在后面陪着。但同时,他又不断打电话给傅崇碧,告诉他:必须坚守!不准后退!我也不退!

14个昼夜后,美军终于力不能支,宣布:全线撤退。李奇微没想到志愿军这么能扛,打到最后他自己都完全不能理解,他问情报人员:“你们确定战报没错吗?对方到底有多少人在铁原?”

其实,人数真没有李奇微想象得那么多。以63军188师下的一个团为例,入朝时该团总兵力为2700人,在铁原打了几天后就仅剩下200多人。但这200多人,却又硬是守了整整一周。其它各团部的情况,基本上都和这类似。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亲赴阵地。看着士兵们身上的衣服已变成了一缕缕布条,阵地已是一片焦土,彭德怀说了一句“祖国感谢你们”,便再也说不下去了。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铁原阻击战,对保住志愿军主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意味着早前李奇微做的那一系列安排和部署,最终都是失败的。

此战后,五角大楼下令:“联合国军”进入战略防御期;

此战后,“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动过包围我军主力的念头;

此战后,李奇微不再是美军的“神”,他受到了来自美国本土及南朝鲜的大量质疑。这一点,他和老上级麦克阿瑟是一样的。

而令我军将士们更没想到的是,铁原阻击战结束当月,也就是1951年6月30日,李奇微便通过广播的形式,向彭德怀和金日成发表声明,他喊话称:“联合国军”愿意与志愿军进行关于停战的谈判,我们谈判吧!

彭德怀狠心下“死命令”,后寝食难安,不久李奇微广播喊:谈判吧

这一声明,就意味着一向高傲的“孤狼”李奇微,从精神上已经低头了,他也明白了麦克阿瑟当初的无奈。此后,停战谈判在打打停停中进行着。直到1953年7月27,美国人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尾声:

71年前的铁原阻击战,63军发明了很多打法,比如一位连长发明的“三朵花”战术,仅用十几人就歼敌800多人。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战术是战斗结束多年后,才逐渐被发现和解密的。

大量军史学家至今仍在研究这一战,并试图找到更多战术打法,以解释:当年那群可爱的人,是如何完成这项“不可能任务”的。

笔者相信,这一问题的答案会有很多,从战术打法的角度、从军事装备的角度、从阵地地型的角度,等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有那样的将帅、有那样的兵,才是答案的关键。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为新中国拼过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