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了好几个补丁。刘伯温却对这位重臣的表现十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了好几个补丁。刘伯温却对这位重臣的表现十分不满,向朱元璋劝谏:“陛下,

此人应当尽早铲除,千万不能留他性命啊!”

张昶办事认真负责,做人勤俭节约,怎么看都是一个难得的好官,为什么刘伯温偏偏要让朱元璋把他杀了呢?这还得从张昶的身份说起。

实际上张昶并不是朱元璋的手下,他原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朝廷便派他当外交官,去招降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确保元朝的地位。

张昶没做过这样的工作,但皇帝的命令他也没办法违抗,只能带着人做起了劝降的工作。

张昶虽然是个文臣,可他懂得变通。为了不让自己的性命受到威胁,每次带人出去之前,他都会让身边的侍从,穿一身孝衣,抬一口棺材,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走。棺材里装的是他的官服,公文,以及给起义军的赏赐等等。

就算是在战乱的年代,也没有人愿意去打劫办丧事的人,所以每一次张昶都能平安归来,从来没发生过什么意外。后来朝廷让他去招降朱元璋,这是他短暂的外交生涯中——第一次吃瘪。

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生,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唯一明白的就是,自己要带着自己的人马,推翻元朝。张昶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没能改变朱元璋的注意。

谁知,朱元璋对张昶非常喜欢,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张昶没能让朱元璋投降,朱元璋反倒开始劝说他,留在自己的麾下了。

起初张昶根本不答应,可架不住朱元璋软磨硬泡,他先把其他人都放回了元朝,只把他扣押在了自己身边。无奈之下张昶只能选择投降,从元朝的大臣,变成了朱元璋的手下。

投靠朱元璋之后,他也立下了不少功劳,比如明朝的大部分法典,都是他一人制定的。张昶不仅工作能力出色,深得皇帝的欣赏,而且也很会为人处世,在朝中有不少官员,和他的关系都很亲近,可以说是官场的楷模。

不过这一切都是假象,张昶看似投靠了朱元璋,实则是在明廷当我卧底。在得到重用之后,他向朱元璋提出了很多荒诞的建议。

譬如让朱元璋要重视刑法,制定苛律,如此一来,明朝就会失去民心。再比如他劝朱元璋把权力放给大臣,让大臣们来处理朝政,作为皇帝只需要及时行乐。

张昶这些反常的表现,引起了刘伯温的注意。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张昶是不折不扣的奸佞,他提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在把刚刚建立不久的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清本质后,刘伯温赶忙进宫,对朱元璋说道:“陛下,张昶是小人,他心怀不轨,可千万不能留着他啊!”

起初朱元璋还在犹豫,因为张昶的确有才华,而且也为明朝立下过功劳,真正让他动了杀心的,是因为杨宪发现了张昶和元朝互通的信件。

据《国初群雄史略》所记载:“(张昶)给以脚力,送至境上,任其还乡。”而且还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心迹的信让士兵们带回元朝,信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军情。但这些士兵又被明军所捉,信件也被呈给了朱元璋。

在信件中张昶不光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也向扩廓帖木儿表达了自己的忠心。朱元璋怒不可遏,没想到如此信任的人竟然背叛了自己,他对张昶处于极刑,可对方却写了一句话:“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来,张昶始终穿着一身破旧的官服,表面上看这是张昶廉洁的体现,但实际上他是在为自己营造“不忘旧主”的政治形象,而朱元璋还被蒙在鼓里,他还在群臣面前表扬张昶得到做法。

诸多证据证明,张昶是假投降,真卧底,朱元璋看完,当即将张昶处死。处死张昶之后,朱元璋还没有消了心头之恨,又让人敲碎了他的骨头,全部洒到了江水里。

也因为张昶一事,朱元璋变得更加多疑,为了监督朝臣每日的言行,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这也为之后他清洗功臣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了好几个补丁。刘伯温却对这位重臣的表现十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了好几个补丁。刘伯温却对这位重臣的表现十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仅有才,而且十分节俭,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补了好几个补丁。刘伯温却对这位重臣的表现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