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僅有才,而且十分節儉,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補了好幾個更新檔。劉伯溫卻對這位重臣的表現十

作者:一枝花犯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僅有才,而且十分節儉,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補了好幾個更新檔。劉伯溫卻對這位重臣的表現十分不滿,向朱元璋勸谏:“陛下,

此人應當盡早鏟除,千萬不能留他性命啊!”

張昶辦事認真負責,做人勤儉節約,怎麼看都是一個難得的好官,為什麼劉伯溫偏偏要讓朱元璋把他殺了呢?這還得從張昶的身份說起。

實際上張昶并不是朱元璋的手下,他原本是元朝的戶部尚書,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朝廷便派他當外交官,去招降各地的農民起義軍,確定元朝的地位。

張昶沒做過這樣的工作,但皇帝的指令他也沒辦法違抗,隻能帶着人做起了勸降的工作。

張昶雖然是個文臣,可他懂得變通。為了不讓自己的性命受到威脅,每次帶人出去之前,他都會讓身邊的侍從,穿一身孝衣,擡一口棺材,自己也跟着他們一起走。棺材裡裝的是他的官服,公文,以及給起義軍的賞賜等等。

就算是在戰亂的年代,也沒有人願意去打劫辦喪事的人,是以每一次張昶都能平安歸來,從來沒發生過什麼意外。後來朝廷讓他去招降朱元璋,這是他短暫的外交生涯中——第一次吃癟。

因為朱元璋是農民出生,不懂什麼大道理,他唯一明白的就是,自己要帶着自己的人馬,推翻元朝。張昶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沒能改變朱元璋的注意。

誰知,朱元璋對張昶非常喜歡,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張昶沒能讓朱元璋投降,朱元璋反倒開始勸說他,留在自己的麾下了。

起初張昶根本不答應,可架不住朱元璋軟磨硬泡,他先把其他人都放回了元朝,隻把他扣押在了自己身邊。無奈之下張昶隻能選擇投降,從元朝的大臣,變成了朱元璋的手下。

投靠朱元璋之後,他也立下了不少功勞,比如明朝的大部分法典,都是他一人制定的。張昶不僅工作能力出色,深得皇帝的欣賞,而且也很會為人處世,在朝中有不少官員,和他的關系都很親近,可以說是官場的楷模。

不過這一切都是假象,張昶看似投靠了朱元璋,實則是在明廷當我卧底。在得到重用之後,他向朱元璋提出了很多荒誕的建議。

譬如讓朱元璋要重視刑法,制定苛律,如此一來,明朝就會失去民心。再比如他勸朱元璋把權力放給大臣,讓大臣們來處理朝政,作為皇帝隻需要及時行樂。

張昶這些反常的表現,引起了劉伯溫的注意。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他認為張昶是不折不扣的奸佞,他提的每一條建議,都是在把剛剛建立不久的明朝,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

看清本質後,劉伯溫趕忙進宮,對朱元璋說道:“陛下,張昶是小人,他心懷不軌,可千萬不能留着他啊!”

起初朱元璋還在猶豫,因為張昶的确有才華,而且也為明朝立下過功勞,真正讓他動了殺心的,是因為楊憲發現了張昶和元朝互通的信件。

據《國初群雄史略》所記載:“(張昶)給以腳力,送至境上,任其還鄉。”而且還寫了一封表明自己心迹的信讓士兵們帶回元朝,信中還有一些重要的軍情。但這些士兵又被明軍所捉,信件也被呈給了朱元璋。

在信件中張昶不光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也向擴廓帖木兒表達了自己的忠心。朱元璋怒不可遏,沒想到如此信任的人竟然背叛了自己,他對張昶處于極刑,可對方卻寫了一句話:“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來,張昶始終穿着一身破舊的官服,表面上看這是張昶廉潔的展現,但實際上他是在為自己營造“不忘舊主”的政治形象,而朱元璋還被蒙在鼓裡,他還在群臣面前表揚張昶得到做法。

諸多證據證明,張昶是假投降,真卧底,朱元璋看完,當即将張昶處死。處死張昶之後,朱元璋還沒有消了心頭之恨,又讓人敲碎了他的骨頭,全部灑到了江水裡。

也因為張昶一事,朱元璋變得更加多疑,為了監督朝臣每日的言行,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這也為之後他清洗功臣埋下了伏筆。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僅有才,而且十分節儉,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補了好幾個更新檔。劉伯溫卻對這位重臣的表現十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僅有才,而且十分節儉,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補了好幾個更新檔。劉伯溫卻對這位重臣的表現十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文官中有位重臣不僅有才,而且十分節儉,官服破了也舍不得扔,補了好幾個更新檔。劉伯溫卻對這位重臣的表現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