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作者:红楼不红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西游记》一书的魅力,集中体现在浓浓的象征意味,正如鲁德才为《西游记》作序中所言:西游说的是神仙鬼怪妖魔,暗喻的是人间世。

其中,“真假孙悟空”应该是《西游记》最饱受争议的一个情节,甚至衍生出很多阴谋论,比如有的读者认为:被打死的是孙悟空,留下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才是六耳猕猴,若问证据,便要说自从此次风波之后,孙悟空性情大变,和唐僧再也没了矛盾,可见定是换人了。

亦有读者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和佛祖谈判,为他许下“保护唐僧功成,汝亦坐莲台”的前途承诺。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假行者夺取行李

如此种种,不一而论,渐堕入市井谣言境界,脱离《西游记》主旨远矣。

细品《西游记》原著,第五十六回至五十八回,从“神狂诛草寇”到“二心搅乱大乾坤”,吴承恩其实将“真假孙悟空”分为两层来论述。

站在故事情节层面,孙悟空、六耳猕猴无疑是两个独立且对立的个体,为了让读者清楚这一点,他可谓煞费苦心,比如六耳猕猴打晕唐僧,抢夺行李一节,原著是这么写的:

行者道:“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泼猢狲,只管缠我做甚!”那行者变了脸,发怒生嗔,喝骂长老道:“你这个狠心的泼秃,十分贱我!”抡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长老昏晕在地,不能言语。——第五十七回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吴承恩在处理真假孙悟空的称呼时,是有区别的。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神狂诛草寇

如果是真的孙悟空,他的称呼就是“孙悟空”、“大圣”、“这行者”,假的则称呼为“那行者”,甚至最终闹到雷音寺,直接称呼假行者为“那猕猴”。

因此,论及故事层面,孙悟空是孙悟空,六耳猕猴是六耳猕猴,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这是真假孙悟空的故事性,也是情节发展的源泉。

吴承恩文笔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在故事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掺入了禅悟的因素,这也是导致“真假孙悟空”一直争议不断的核心原因。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落伽山沙僧告状

《西游记》中“六耳”一词的出现,最早并不是在“真假孙悟空”的节选中,而是在第二回,孙悟空被菩提祖师戒尺惩罚,却猜中了祖师的暗谜,三更时分从后门进来,找师父学本领,期间有一段菩提祖师和孙悟空的对话:

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第二回

也就是说,“六耳”这个词最早出自孙悟空自己之口。此处孙悟空的意思是,除了自己和师父,再没有第三双耳朵,如来最终点破假悟空的身份是六耳猕猴,也是在告诉孙悟空,六耳并非别人,正是你自己。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真假难辨孙行者

为此,书中有诸多伏笔,比如真假悟空打到雷音寺时,如来对众人说了一句: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争竞而来也。

李卓吾(或叶昼)此处注有批语“着眼”二字。提醒读者要体会此言背后的寓意,不要当作闲文看待。

再有真假悟空各处辨别真假,先后到落伽山、凌霄宝殿、森罗宝殿,可无论是紧箍咒、照妖镜、生死簿,都检查不出问题。观音甚至耍小聪明,让木叉、善财分别按住两个行者,暗中偷偷念紧箍咒,可还是区分不出真假来。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六耳猕猴现形

因此,从悟道的角度来讲,两个行者都是真的,只不过一个是善的,一个是恶的,所谓的六耳猕猴是孙悟空二心的化身,所以第五十八回的章回名为“二心搅乱大乾坤”。

“真假行者”是孙悟空自我修行的关键一步,他必须去恶归善(唐僧之语),从二心回归一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佛,故曰:一心可以干万事,两心不可以干一事!

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恶的一面,吴承恩将他和孙悟空分成两个单独的个体,善恶分离,既独立又对立,站在“恶”一端的六耳猕猴干了很多坏事。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师徒四众彩绘图

比如沙悟净为取回行李,来到花果山,遇到了猴精假扮的沙悟净,两人大打出手,最终猴精被打死,六耳猕猴亲自出手将沙僧撵走后,他是怎么对待死去的猴精的呢?原著是这么写的:

那行者见沙僧打死一个猴精,把沙和尚逼得走了,他也不来追赶。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群猴都吃了。另选一个会变化的妖猴,还变一个沙和尚,从新教道,要上西方不提。——第五十七回

这是《西游记》中最让人瘆得慌的情节,面对自己的同类,六耳猕猴没有半点怜悯之心,竟将其当做食物来享用。

包括其后,明明是六耳猕猴打晕了唐僧,抢走了行李,可他却和真悟空混在一起,绝口不提自己的作为,还假惺惺四处让人辨别真假,言行处处透露着狡猾和阴狠。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观音化解师徒隔阂

在没有参加西天取经的任务前,孙悟空、六耳猕猴是善恶的共同体,所以他很多行为显得很矛盾。

比如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因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被唐僧撵走,临行前含泪拜别师父,尽显猴性光辉;

可回到花果山之后,他为报心中仇恨,吹起一阵妖风,将数千猎户全部害杀,遗体全部推向万丈深渊,吴承恩写诗感慨: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如果孙悟空要成佛,他必须清除自己恶的一面,也就是要清除六耳猕猴,这是“真假行者”的内在逻辑,包括如来将六耳猕猴困在钵下,最终也是孙悟空亲手一棒,将其打杀,这个流程必须由孙悟空自己来,因为心魔终要自己消除。

性情残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杀的猴精,最终被煎炒成下酒菜

取经四众终成正果

对于孙悟空而言,六耳猕猴是他最艰难的一难,西行路上的其他妖怪,他可以找观音、天庭、如来以及各个神仙好友出手相助,可唯独六耳猕猴这一关,没有任何人能帮得了他,他必须自己动手。

至于“真假行者”之后,孙悟空变得老实起来,跟唐僧也很少再有矛盾冲突,这是因为恶念已除,孙悟空已然不是之前善恶相加的自己,若认为打死的是孙悟空,留下的是六耳猕猴,只能是市井解读,一笑罢了。

文/马嘉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西游记》李卓吾批评本,图片来源于清佚名彩绘本全本《西游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