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作者:紅樓不紅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西遊記》一書的魅力,集中展現在濃濃的象征意味,正如魯德才為《西遊記》作序中所言:西遊說的是神仙鬼怪妖魔,暗喻的是人間世。

其中,“真假孫悟空”應該是《西遊記》最飽受争議的一個情節,甚至衍生出很多陰謀論,比如有的讀者認為:被打死的是孫悟空,留下來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才是六耳猕猴,若問證據,便要說自從此次風波之後,孫悟空性情大變,和唐僧再也沒了沖突,可見定是換人了。

亦有讀者認為:六耳猕猴是孫悟空故意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和佛祖談判,為他許下“保護唐僧功成,汝亦坐蓮台”的前途承諾。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假行者奪取行李

如此種種,不一而論,漸堕入市井謠言境界,脫離《西遊記》主旨遠矣。

細品《西遊記》原著,第五十六回至五十八回,從“神狂誅草寇”到“二心攪亂大乾坤”,吳承恩其實将“真假孫悟空”分為兩層來論述。

站在故事情節層面,孫悟空、六耳猕猴無疑是兩個獨立且對立的個體,為了讓讀者清楚這一點,他可謂煞費苦心,比如六耳猕猴打暈唐僧,搶奪行李一節,原著是這麼寫的:

行者道:“無我你去不得西天也。”三藏道:“去得去不得,不幹你事!潑猢狲,隻管纏我做甚!”那行者變了臉,發怒生嗔,喝罵長老道:“你這個狠心的潑秃,十分賤我!”掄鐵棒,丢了磁杯,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那長老昏暈在地,不能言語。——第五十七回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吳承恩在處理真假孫悟空的稱呼時,是有差別的。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神狂誅草寇

如果是真的孫悟空,他的稱呼就是“孫悟空”、“大聖”、“這行者”,假的則稱呼為“那行者”,甚至最終鬧到雷音寺,直接稱呼假行者為“那猕猴”。

是以,論及故事層面,孫悟空是孫悟空,六耳猕猴是六耳猕猴,兩者不能混為一談,這是真假孫悟空的故事性,也是情節發展的源泉。

吳承恩文筆厲害之處,就在于他在故事層面的基礎上,進一步摻入了禅悟的因素,這也是導緻“真假孫悟空”一直争議不斷的核心原因。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落伽山沙僧告狀

《西遊記》中“六耳”一詞的出現,最早并不是在“真假孫悟空”的節選中,而是在第二回,孫悟空被菩提祖師戒尺懲罰,卻猜中了祖師的暗謎,三更時分從後門進來,找師父學本領,期間有一段菩提祖師和孫悟空的對話:

祖師聽說,十分歡喜,暗自尋思道:“這厮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盤中之暗謎也?”悟空道:“此間更無六耳,止隻弟子一人。望師父大舍慈悲,傳我長生之道罷,永不忘恩!”——第二回

也就是說,“六耳”這個詞最早出自孫悟空自己之口。此處孫悟空的意思是,除了自己和師父,再沒有第三雙耳朵,如來最終點破假悟空的身份是六耳猕猴,也是在告訴孫悟空,六耳并非别人,正是你自己。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真假難辨孫行者

為此,書中有諸多伏筆,比如真假悟空打到雷音寺時,如來對衆人說了一句: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争競而來也。

李卓吾(或葉晝)此處注有批語“着眼”二字。提醒讀者要體會此言背後的寓意,不要當作閑文看待。

再有真假悟空各處辨識真假,先後到落伽山、淩霄寶殿、森羅寶殿,可無論是緊箍咒、照妖鏡、生死簿,都檢查不出問題。觀音甚至耍小聰明,讓木叉、善财分别按住兩個行者,暗中偷偷念緊箍咒,可還是區分不出真假來。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六耳猕猴現形

是以,從悟道的角度來講,兩個行者都是真的,隻不過一個是善的,一個是惡的,所謂的六耳猕猴是孫悟空二心的化身,是以第五十八回的章回名為“二心攪亂大乾坤”。

“真假行者”是孫悟空自我修行的關鍵一步,他必須去惡歸善(唐僧之語),從二心回歸一心,才能成為真正的佛,故曰:一心可以幹萬事,兩心不可以幹一事!

六耳猕猴就是孫悟空惡的一面,吳承恩将他和孫悟空分成兩個單獨的個體,善惡分離,既獨立又對立,站在“惡”一端的六耳猕猴幹了很多壞事。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師徒四衆彩繪圖

比如沙悟淨為取回行李,來到花果山,遇到了猴精假扮的沙悟淨,兩人大打出手,最終猴精被打死,六耳猕猴親自出手将沙僧攆走後,他是怎麼對待死去的猴精的呢?原著是這麼寫的:

那行者見沙僧打死一個猴精,把沙和尚逼得走了,他也不來追趕。回洞教小的們把打死的妖屍拖在一邊,剝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群猴都吃了。另選一個會變化的妖猴,還變一個沙和尚,從新教道,要上西方不提。——第五十七回

這是《西遊記》中最讓人瘆得慌的情節,面對自己的同類,六耳猕猴沒有半點憐憫之心,竟将其當做食物來享用。

包括其後,明明是六耳猕猴打暈了唐僧,搶走了行李,可他卻和真悟空混在一起,絕口不提自己的作為,還假惺惺四處讓人辨識真假,言行處處透露着狡猾和陰狠。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觀音化解師徒隔閡

在沒有參加西天取經的任務前,孫悟空、六耳猕猴是善惡的共同體,是以他很多行為顯得很沖突。

比如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義”,因三打白骨精,孫悟空被唐僧攆走,臨行前含淚拜别師父,盡顯猴性光輝;

可回到花果山之後,他為報心中仇恨,吹起一陣妖風,将數千獵戶全部害殺,遺體全部推向萬丈深淵,吳承恩寫詩感慨:屍骸輕粉卧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

如果孫悟空要成佛,他必須清除自己惡的一面,也就是要清除六耳猕猴,這是“真假行者”的内在邏輯,包括如來将六耳猕猴困在缽下,最終也是孫悟空親手一棒,将其打殺,這個流程必須由孫悟空自己來,因為心魔終要自己消除。

性情殘暴的六耳猕猴:被沙僧打殺的猴精,最終被煎炒成下酒菜

取經四衆終成正果

對于孫悟空而言,六耳猕猴是他最艱難的一難,西行路上的其他妖怪,他可以找觀音、天庭、如來以及各個神仙好友出手相助,可唯獨六耳猕猴這一關,沒有任何人能幫得了他,他必須自己動手。

至于“真假行者”之後,孫悟空變得老實起來,跟唐僧也很少再有沖突沖突,這是因為惡念已除,孫悟空已然不是之前善惡相加的自己,若認為打死的是孫悟空,留下的是六耳猕猴,隻能是市井解讀,一笑罷了。

文/馬嘉賓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本文引文均來自《西遊記》李卓吾批評本,圖檔來源于清佚名彩繪本全本《西遊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