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安石变法背后的故事

上一集我们讲到李元昊在西北地区建立了西夏,与北宋之间爆发了战争,

虽然西夏打了几场胜仗,但还是因为消耗太大,选择与宋朝和谈,双方达成了和平协定,

而对于宋朝来说,国家越来越弱鸡,谁都打不过,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于是有人站出来说,不要慌,我这里有药,

这个人就是王安石,那么这一句呢?

咱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宋仁宗去世之后,接班儿的皇帝是宋英宗,

那几年也跟着走了宋英宗的大儿子接了班,而这就是宋神宗。

当时的大宋王朝已经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仗打不赢国家也没钱。

地方上,动不动就爆发农民起义,

总之一切都让人很头疼,宋神宗决定改变这个局面,

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安石,

王安石这个人,早在宋仁宗时期就向皇帝提过一些改革方案,

但是都没有被采纳,而王安石也对朝中大臣的一些做法很不满意,

这个时候,他远在老家的母亲去世了,王安石就借着这个机会辞官回家了,

宋神宗一心想改变局面,而王安石呢?又是个改革狂魔,

哎呀,两个人简直是天作之合,

于是宋神宗把王安石召回了朝廷,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了他一生当中最大的事业——变法。

王安石变法归根结底就四个字——推倒重来,

步子迈得相当大,甚至带有一些当代思维,

下面呢我们就挑其中几条重点来讲一讲。

第一条:青苗法

话说在古代啊,农民的作息规律一般是这样的,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第二年春天继续播种,如此循环往复,

但这就有一个问题,

在第二年春天的时候,上一年的秋粮已经快吃完了,卖粮得来的钱也快花完了,

而新的种子刚刚种下去,还处在幼苗阶段,没有成熟,

这个时候该吃什么呢?种庄稼需要的钱又从哪里来呢?

尤其是赶上闹自然灾害的时候,又没有社会保险,这可咋活呀,

于是阿农民通常会向地主借钱,相当于高利贷。

农民们如果还不上土地,就会被地主收走,

没有了土地,农民们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抱团造反,要么饿死,

所以为了改变这个现状,王安石颁布了青苗法规定。

在每年春天的时候,由当地政府借钱借粮给农民,只收取很低的利息,

农民可以用这笔钱来种地,等到秋天收获了再连本带利一起还给政府,

你听听,这像不像从银行贷款搞投资,

这个措施的确可以为朝廷增加一笔收入,打击了地主豪强,不让他们克扣老百姓,还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然而没那么简单,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问题来了,

首先这个贷款利率是比高利贷低一点,但是也不算很优惠,

我就这么说吧,你现在贷款买房,商业贷款的利率。也就是5%左右。

而王安石这个青苗法的利率有20%,当然地主豪强放的高利贷呀,那就更高了,

到了执行起来的时候呢,各级地方政府都是有任务的,这个贷款是必须要放出去的,

所以你不想借还不行,非借给你不可,

还有更过分的,有些比较穷的地方政府没有什么钱,

但是为了完成指标不但不借了,还打着改革的旗号向农民收取利息,

还有一些地方粮食也不多,而且是专门用在特殊时期救济灾民的,

青苗法一出,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就把赈灾的粮食借了出去。

结果正好赶上天灾,不断借出去的粮食还不上,赈灾的粮食也没有了,到头来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总之,青苗法的确增加了朝廷收入,

但是也让老百姓的负担更重了,导致一大堆人破产,

所以,青苗法是变法之中争议最大的一项。

第二条募役法

话说在以前那根据国家规定,老百姓要以家为单位,轮流去当地衙门,当一段时间的临时工,

而一旦去当临时工,就耽误了种地,

所以,大家对衙门当差这件事儿啊,都很不情愿,

而新颁布的募役法规定。以后大家可以不用去衙门在当临时工了,

但是呢,需要交一笔钱,这笔钱就叫做免役钱,也就是免除去衙门服役要交的钱,

这个措施啊,看上去也是很不错的。

老百姓有了充足的劳动时间,就可以促进生产,交免役钱,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然而没那么简单,物业法的实行,遭到了很多豪门大族的反对。

因为在以前那这些豪门大族都享受免役待遇,根本不需要去当临时工,

而募役法一实行,来了一个无差别攻击,不管是谁都要交免役钱才能免除服役,

此外,有些穷人本来去服役就行了,不用交钱。现在也要交钱,这就加重了负担,

但是,把人们从衙役中解放出来,确实是有进步意义的,

人只有更自由,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后世的改革,大体也沿袭了这个思路,

但是在当时啊,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募役法的阻力非常大,

第三条是市易法

以前,物资都控制在民间的商人手里,

商人为了赚取高利润,经常压着货,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以很高的价格卖出去,

役法颁布之后,朝廷设置了专门采购货物的机构,

在平时,收购一些卖不出去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呢,再以常规价格卖出,

这样就可以限制商人控制市场,抬升物价,让老百姓都能以正常价格买到需要的东西。

然而没那么简单,

这个措施简单点来说,就是用官商取代民商,由政府来扮演商人的角色,

然而,官商的胃口,那可比名声大多了。

民生虽然哄抬物价,但不同民商之间还是有竞争,不会形成垄断物价,也不至于被抬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而官商一入场,全天下的货源都归于一家,便形成了彻底的垄断。

为了牟取暴利,官商把价格抬得贼高,比民商还要高,最后不但百姓成了受害者,

民商想从官家手里拿货,也要被狠狠的宰一笔,

所以这项措施也是吃力不讨好。

第四条:保甲法

这个措施是针对国家军事储备力量的,

保甲法规定把农村的家家户户,以保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整编,

十家就是一宝,有两人以上的家庭选出一人来当保丁,

这些保丁,我们可以理解为民兵。

在不种地的时候,他们要集中起来接受军事训练,

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农村的治安,国家危难的时刻还可以上阵杀敌,

一方面增强了地方治安,一方面为国家建立了军事储备,还节省了大量的军费,

这么一看那保甲法,是不是很不错呢?

然而没那么简单,

真正执行起来,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保丁们不仅要接受残酷的训练,还要轮流执勤,

这对他们的身体是一种摧残,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

而且保定头头,对他们也是毫不客气,任意打骂,有时还要勒索钱财,

很多保丁受不了这种摧残,只好逃走,

可是家又回不去,只能聚集在一起,占山为王。

最后,好好的保甲法变成了培养造反者的温室。

第五条:将兵法

赵匡胤当皇帝那会儿,为了防止武将造反,

便在宰相的建议下,实行了一种全新的军事制度——更戍法

什么是更戍法呢?

就是让朝廷的禁军,分别驻扎在中央和地方,而且中央和地方的军队定期轮换。

今天你在地方,我在中央,一个月后,我去地方你回中央。

军队调动的时候,掌管军队的将领也不跟着一起调动,将领手下的士兵换了一批又一批,

最终的结果就是,士兵不认识将领,将领不了解士兵,

那你想想这样的一支队伍能有战斗力吗?

所以这次改革把更戍法废除,开始实行将兵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军队分成很多个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一个证件和一个附件,专门负责本单位的军事训练,

那么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北宋建国以来,兵将分离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而将兵法也是王安石变法当中少有的比较成功的一条举措,

除了这些王安石变法当中还有很多条其他的措施,咱们呢就不一一的展开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措施,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没那么简单。

个条变法措施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多少都有点逻辑问题,而且以落实到基层去执行就全都变了味儿。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把政策落地太难了,

这场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下,历时16年的变法,的确让政府越来越富,军队战斗力也有所增强。

但是政府虽然富了,民间却倒霉了。

民商农民等各个阶层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甚至还严重损害了一些官僚的利益。

所以在王安石变法的同时呢。反对之声一直没有停止。

等到宋神宗去世之后,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便彻底废除了新法,重新沿用旧法。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究竟如何?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历来都是两极分化。

有人说这个变法好有历史进步意义,

有人说这个变法不好,把国家从底层给搞崩溃了。

而且还引起了朝廷上的党争,北宋的灭亡都跟王安石的变法有关,

关于这件事的争论,从王安石开始变法的那天起,直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都没有停止过,

最后,我们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搞完美的改革,真的没那么容易,

但是每个勇于改变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宋神宗继位之后,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变法。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但由于实施不当,对各个阶层的百姓剥削严重,也损害了大官僚们的利益,

变法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