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安石變法背後的故事

上一集我們講到李元昊在西北地區建立了西夏,與北宋之間爆發了戰争,

雖然西夏打了幾場勝仗,但還是因為消耗太大,選擇與宋朝和談,雙方達成了和平協定,

而對于宋朝來說,國家越來越弱雞,誰都打不過,一定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于是有人站出來說,不要慌,我這裡有藥,

這個人就是王安石,那麼這一句呢?

咱們就來講一講王安石變法的故事。

宋仁宗去世之後,接班兒的皇帝是宋英宗,

那幾年也跟着走了宋英宗的大兒子接了班,而這就是宋神宗。

當時的大宋王朝已經呈現出走下坡路的迹象,仗打不赢國家也沒錢。

地方上,動不動就爆發農民起義,

總之一切都讓人很頭疼,宋神宗決定改變這個局面,

于是有人向他推薦了王安石,

王安石這個人,早在宋仁宗時期就向皇帝提過一些改革方案,

但是都沒有被采納,而王安石也對朝中大臣的一些做法很不滿意,

這個時候,他遠在老家的母親去世了,王安石就借着這個機會辭官回家了,

宋神宗一心想改變局面,而王安石呢?又是個改革狂魔,

哎呀,兩個人簡直是天作之合,

于是宋神宗把王安石召回了朝廷,在皇帝的支援下,王安石開始了他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業——變法。

王安石變法歸根結底就四個字——推倒重來,

步子邁得相當大,甚至帶有一些當代思維,

下面呢我們就挑其中幾條重點來講一講。

第一條:青苗法

話說在古代啊,農民的作息規律一般是這樣的,

春天播種,秋天收獲,第二年春天繼續播種,如此循環往複,

但這就有一個問題,

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上一年的秋糧已經快吃完了,賣糧得來的錢也快花完了,

而新的種子剛剛種下去,還處在幼苗階段,沒有成熟,

這個時候該吃什麼呢?種莊稼需要的錢又從哪裡來呢?

尤其是趕上鬧自然災害的時候,又沒有社會保險,這可咋活呀,

于是阿農民通常會向地主借錢,相當于高利貸。

農民們如果還不上土地,就會被地主收走,

沒有了土地,農民們就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抱團造反,要麼餓死,

是以為了改變這個現狀,王安石頒布了青苗法規定。

在每年春天的時候,由當地政府借錢借糧給農民,隻收取很低的利息,

農民可以用這筆錢來種地,等到秋天收獲了再連本帶利一起還給政府,

你聽聽,這像不像從銀行貸款搞投資,

這個措施的确可以為朝廷增加一筆收入,打擊了地主豪強,不讓他們克扣老百姓,還能提高農民的生産積極性,

然而沒那麼簡單,真正執行起來的時候,問題來了,

首先這個貸款利率是比高利貸低一點,但是也不算很優惠,

我就這麼說吧,你現在貸款買房,商業貸款的利率。也就是5%左右。

而王安石這個青苗法的利率有20%,當然地主豪強放的高利貸呀,那就更高了,

到了執行起來的時候呢,各級地方政府都是有任務的,這個貸款是必須要放出去的,

是以你不想借還不行,非借給你不可,

還有更過分的,有些比較窮的地方政府沒有什麼錢,

但是為了完成名額不但不借了,還打着改革的旗号向農民收取利息,

還有一些地方糧食也不多,而且是專門用在特殊時期救濟災民的,

青苗法一出,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就把赈災的糧食借了出去。

結果正好趕上天災,不斷借出去的糧食還不上,赈災的糧食也沒有了,到頭來遭殃的還是老百姓,

總之,青苗法的确增加了朝廷收入,

但是也讓老百姓的負擔更重了,導緻一大堆人破産,

是以,青苗法是變法之中争議最大的一項。

第二條募役法

話說在以前那根據國家規定,老百姓要以家為機關,輪流去當地衙門,當一段時間的臨時工,

而一旦去當臨時工,就耽誤了種地,

是以,大家對衙門當差這件事兒啊,都很不情願,

而新頒布的募役法規定。以後大家可以不用去衙門在當臨時工了,

但是呢,需要交一筆錢,這筆錢就叫做免役錢,也就是免除去衙門服役要交的錢,

這個措施啊,看上去也是很不錯的。

老百姓有了充足的勞動時間,就可以促進生産,交免役錢,還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然而沒那麼簡單,物業法的實行,遭到了很多豪門大族的反對。

因為在以前那這些豪門大族都享受免役待遇,根本不需要去當臨時工,

而募役法一實行,來了一個無差别攻擊,不管是誰都要交免役錢才能免除服役,

此外,有些窮人本來去服役就行了,不用交錢。現在也要交錢,這就加重了負擔,

但是,把人們從衙役中解放出來,确實是有進步意義的,

人隻有更自由,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是以後世的改革,大體也沿襲了這個思路,

但是在當時啊,執行起來非常困難,是以募役法的阻力非常大,

第三條是市易法

以前,物資都控制在民間的商人手裡,

商人為了賺取高利潤,經常壓着貨,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以很高的價格賣出去,

役法頒布之後,朝廷設定了專門采購貨物的機構,

在平時,收購一些賣不出去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呢,再以正常價格賣出,

這樣就可以限制商人控制市場,擡升物價,讓老百姓都能以正常價格買到需要的東西。

然而沒那麼簡單,

這個措施簡單點來說,就是用官商取代民商,由政府來扮演商人的角色,

然而,官商的胃口,那可比名聲大多了。

民生雖然哄擡物價,但不同民商之間還是有競争,不會形成壟斷物價,也不至于被擡到一個很高的水準,

而官商一入場,全天下的貨源都歸于一家,便形成了徹底的壟斷。

為了牟取暴利,官商把價格擡得賊高,比民商還要高,最後不但百姓成了受害者,

民商想從官家手裡拿貨,也要被狠狠的宰一筆,

是以這項措施也是吃力不讨好。

第四條:保甲法

這個措施是針對國家軍事儲備力量的,

保甲法規定把農村的家家戶戶,以保為機關,進行統一的整編,

十家就是一寶,有兩人以上的家庭選出一人來當保丁,

這些保丁,我們可以了解為民兵。

在不種地的時候,他們要集中起來接受軍事訓練,

這樣不僅可以維護農村的治安,國家危難的時刻還可以上陣殺敵,

一方面增強了地方治安,一方面為國家建立了軍事儲備,還節省了大量的軍費,

這麼一看那保甲法,是不是很不錯呢?

然而沒那麼簡單,

真正執行起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保丁們不僅要接受殘酷的訓練,還要輪流執勤,

這對他們的身體是一種摧殘,也會影響農業生産的效率。

而且保定頭頭,對他們也是毫不客氣,任意打罵,有時還要勒索錢财,

很多保丁受不了這種摧殘,隻好逃走,

可是家又回不去,隻能聚集在一起,占山為王。

最後,好好的保甲法變成了培養造反者的溫室。

第五條:将兵法

趙匡胤當皇帝那會兒,為了防止武将造反,

便在宰相的建議下,實行了一種全新的軍事制度——更戍法

什麼是更戍法呢?

就是讓朝廷的禁軍,分别駐紮在中央和地方,而且中央和地方的軍隊定期輪換。

今天你在地方,我在中央,一個月後,我去地方你回中央。

軍隊調動的時候,掌管軍隊的将領也不跟着一起調動,将領手下的士兵換了一批又一批,

最終的結果就是,士兵不認識将領,将領不了解士兵,

那你想想這樣的一支隊伍能有戰鬥力嗎?

是以這次改革把更戍法廢除,開始實行将兵法,

簡單來說就是把軍隊分成很多個機關,每個機關都有一個證件和一個附件,專門負責本機關的軍事訓練,

那麼這樣一來,就改變了北宋建國以來,兵将分離的局面,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而将兵法也是王安石變法當中少有的比較成功的一條舉措,

除了這些王安石變法當中還有很多條其他的措施,咱們呢就不一一的展開了。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些措施,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沒那麼簡單。

個條變法措施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多少都有點邏輯問題,而且以落實到基層去執行就全都變了味兒。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想把政策落地太難了,

這場在宋神宗全力支援下,曆時16年的變法,的确讓政府越來越富,軍隊戰鬥力也有所增強。

但是政府雖然富了,民間卻倒黴了。

民商農民等各個階層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甚至還嚴重損害了一些官僚的利益。

是以在王安石變法的同時呢。反對之聲一直沒有停止。

等到宋神宗去世之後,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後,便徹底廢除了新法,重新沿用舊法。

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王安石變法究竟如何?

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曆來都是兩極分化。

有人說這個變法好有曆史進步意義,

有人說這個變法不好,把國家從底層給搞崩潰了。

而且還引起了朝廷上的黨争,北宋的滅亡都跟王安石的變法有關,

關于這件事的争論,從王安石開始變法的那天起,直到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都沒有停止過,

最後,我們隻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想搞完美的改革,真的沒那麼容易,

但是每個勇于改變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

好了,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内容,

宋神宗繼位之後,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變法。

王安石變法增加了國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但由于實施不當,對各個階層的百姓剝削嚴重,也損害了大官僚們的利益,

變法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