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孩子的终极目标

幸福究竟是什么?生活中很多的人全情付出,孜孜以求,终于收获了期然而至的成功,可是他们并不快乐、幸福。于我而言,幸福其实是一种感觉,它应该和房子的大小、相貌的美丑、收入的高低没有多少关系。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孩子的终极目标

一个好孩子必须能够感受幸福。好的成绩和学校,固然可以成为一个孩子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成为一个孩子奋斗的终极目标。排名第一的分数、比赛获奖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仅仅是一个孩子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一个孩子的人生目标。

其实,读书是快乐的,读书本身的快乐,是原快乐。如果把读书跟奖励、排名联系起来,这个快乐就会变成味道。好比一道大菜,盐多了,辣多了,反而会坏菜。如果能够把孩子奋斗的目标,和意义连接,和爱发生关联,那这样的目标才是真正带动孩子可持续快乐的目标。

真实的生活中,难得见到真正快乐、幸福的孩子。很多孩子小时候是无忧无虑的,一旦上学后就被迫忙碌奔波了。渐渐地,他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上学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是为了取得好工作。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自然会被拥有同样价值观的同学、老师、家长夸赞。羡慕赞许的眼光中,孩子们找到了一丝快乐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经常被人误解成幸福。

其实,多数孩子是讨厌上学的。生活内容单一,学习任务繁重,老师联合家长制造的紧张,凡此种种,很难让一个上学的孩子当下开心快乐。于是,他们把人生下一个阶段的顺利到来视为了目标。他们渴望早日考上大学,上大学后渴望早日工作。工作后,突然发现幸福还是离自己十分遥远。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孩子的终极目标

中国是一个习惯以结果论英雄的国度,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士,而不是正在努力前行的人。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乎分数和名次。一旦到达目标、取得了期待已久的成就后,就会感到特别地满足和骄傲。这种满足固然会获得一些快乐,但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是幸福。这仅仅是一种幸福的假象,它来自压力和焦虑的解除。

成长过程中,有缺点的孩子容易获得幸福。如果一个孩子是班级的优等生,那他就有了原罪。他只能做好,不能做坏。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冷嘲热讽。学生时代的完美主义倾向,将成为一个人一生不快乐的种子。做一个不完美的孩子需要勇气,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更加从容、淡定、真实、可爱。真爱孩子,就要允许他有些缺点。

学校教育的方向是把学生培养成聪明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因此学到了充分的知识和常识。于是,他们的生活中经常缺少“错觉”。所谓“错觉”,就是根据常识判断是错误的,根据感觉判断是正确的。然而,成功经常就来自这份“错觉”。聪明的人,会参照大脑里丰富的信息储存,越是伟大的梦想,就越会认为无法实现。真心希望孩子快乐、幸福,就要全力帮助孩子拥有这份“错觉”。幸福,是一种错觉!幸福,需要创造!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是孩子的终极目标

感受幸福的能力,是所有大中小学生亟待培养提升的能力。成功不一定是幸福,幸福一定是一种成功。人生需要有奋斗的目标,但也要从奋斗的过程中学会感受快乐。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该把关注的目光从一个目标转向另一个目标。只争朝夕,享受当下,这也是幸福。

真正的好孩子,应该是幸福快乐的。小时候幸福是个东西,得到了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个目标,实现了就是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个道理,领悟了就幸福——大道至简,这句话言简意赅,很多人都喜欢,于是就成了自己的“个性签名”和“心情说明”。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的方向应该是“做一个幸福的大人”,那么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大人,我们就既要给到孩子“东西”,也要给到他“目标”,还千万不能忘记给到孩子应有的“道理”。单一的给予,孩子势必营养不良,很难全面发展进而获得“幸福”。有关“幸福”的道理,是当下中国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的人,最要学习并坚决践行的“道理”。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