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作者:逗婶儿

1928年秋,毛主席在得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后,欣然提笔,写下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足以见得,黄洋界保卫战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不仅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为红军主力部队返回井冈山,打破敌人的围剿创造了条件。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1928年7月,为打破敌人的围剿,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则率领大部队前往迎还主力。

此时,留守井冈山的只有三十一团一个营,兵力仅有七百余人。

国民党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此时正是破坏井冈山根据地的机会,于是出动湘军和赣军共4个团的兵力准备向井冈山进攻。

留守井冈山的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以及一营营长陈毅安在接到情报后,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根据毛泽东之前的指示,红军将利用有天险之称的黄洋界迎击敌人。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为山险要道,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哨前小路崎岖陡峭,易守难攻,毛泽东曾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8月29日,地处主攻方向的黄洋界哨口仅部署有2个连的红军守卫,且人均仅有不到5发子弹。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十万火急之下,黄洋界的群众、赤卫队员以及红军战士一起动手,依托黄洋界险要地势,构筑了五道工事:竹钉阵、篱笆障碍、滚木礌石、壕沟、射击掩体。

老红军刘型曾经回忆道:“当时在黄洋界上,除了正规的红军部队在作战以外,赤卫队员都手持着各种简陋的武器配合作战,妇女们也组织成后勤队支援前线,少先队员、儿童团员都在防委员会的领导下,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严防敌探深入。”正所谓“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1928年8月30日,黄洋界保卫战打响了。

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蜂拥而来。

三十一团一营以一个连守卫哨口两侧主要工事,阻击敌人;一个排守卫哨口北侧的工事,防御来犯之敌;山顶瞭望哨布置两个排,作为预备队,掩护前面两个工事。

同时,赤卫队、群众隐蔽在各个山头,协助配合红军作战。

我军一切准备妥当,严阵以待。

30日清晨,敌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黄洋界进攻。

敌人的子弹在红军战士头上呼啸而过,朱云卿命令部队沉着应战。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由于山路狭窄,左盘右绕,敌人只能鱼贯而行,一个一个往上爬,爬山的敌人首先尝到了竹钉阵的苦头,进攻的敌人只顾往山上看,结果稍不留神就会被竹钉扎伤,不时传出惨叫声。

敌人好不容易越过了竹钉阵,又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比水桶还粗的树干倒了下来,来不及逃命的敌人就被压在了树干下。

后面的敌人见状刚想绕道而逃,一阵阵枪声又从左右响起来,中弹的敌人纷纷倒下。

红军居高临下,在群众和赤卫队的援助下借助地形和防御工事,让敌人一次次败下阵来,尽管敌人发动多次进攻,始终无法接近哨口。

正如一首井冈山山歌所唱:“湘敌汹汹犯井冈,黄洋界下摆战场;竹钉布下天罗阵,敌人乖乖来送枪。”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敌人又发起新一轮进攻,眼看红军弹药将尽,敌人又一步步接近哨口,紧急时刻,有人告诉陈毅安留在井冈山的还有唯一一门迫击炮,于是,战士们将它抬上了黄洋界。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但是,这门迫击炮只有三发炮弹,由于井冈山气候潮湿,前两发都没有能发出去,成了哑炮。

眼看只剩最后一枚了,陈毅安思索片刻,亲自上前操炮,经过他的精确计算和瞄准,第三发炮弹向敌人飞去,落在了山下的一所土房子里,那是敌人的指挥部。

随着一声巨响,黄洋界上响起了一阵欢呼声,群众和战士们摇旗呐喊,战士们又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放在铁通里点燃,造成枪声一片的假象。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敌人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来了,吓得仓皇逃跑,另外,在宁岗、新城伺机出动的赣敌,听到湘敌败退,也赶紧撤退。

就这样,在人民群众和赤卫队的支援下,留守井冈山的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战胜了湘敌一个师的兵力,成功保卫了井冈山革命大本营。

毛泽东在率红四军回井冈山的途中,听到黄洋界传来的捷报,随即吟出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第一首名篇《西江月.井冈山》。

结语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在黄洋界处停下,对身边的工作人亲切地员说:“这就是黄洋界!”

1928年黄洋界保卫战,一个营为何吓跑敌军一个师?

随后,毛主席走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看着碑上刻的当年写下的《西江月.井冈山》感慨万千,他深情地说:“当年那一仗不容易啊。”

#纪念井冈山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