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作者:逗嬸兒

1928年秋,毛主席在得知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後,欣然提筆,寫下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足以見得,黃洋界保衛戰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鬥,不僅保衛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時為紅軍主力部隊傳回井岡山,打破敵人的圍剿創造了條件。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1928年7月,為打破敵人的圍剿,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去湘南,毛澤東則率領大部隊前往迎還主力。

此時,留守井岡山的隻有三十一團一個營,兵力僅有七百餘人。

國民黨在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此時正是破壞井岡山根據地的機會,于是出動湘軍和贛軍共4個團的兵力準備向井岡山進攻。

留守井岡山的三十一團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以及一營營長陳毅安在接到情報後,立即召開會議,商讨對策。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根據毛澤東之前的訓示,紅軍将利用有天險之稱的黃洋界迎擊敵人。

黃洋界位于井岡山主峰北面,為山險要道,是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哨前小路崎岖陡峭,易守難攻,毛澤東曾稱“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8月29日,地處主攻方向的黃洋界哨口僅部署有2個連的紅軍守衛,且人均僅有不到5發子彈。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人,十萬火急之下,黃洋界的群衆、赤衛隊員以及紅軍戰士一起動手,依托黃洋界險要地勢,構築了五道工事:竹釘陣、籬笆障礙、滾木礌石、壕溝、射擊掩體。

老紅軍劉型曾經回憶道:“當時在黃洋界上,除了正規的紅軍部隊在作戰以外,赤衛隊員都手持着各種簡陋的武器配合作戰,婦女們也組織成後勤隊支援前線,少先隊員、兒童團員都在防委員會的上司下,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嚴防敵探深入。”正所謂“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

1928年8月30日,黃洋界保衛戰打響了。

湘敵第八軍第一師在贛敵一部的策應下,向井岡山蜂擁而來。

三十一團一營以一個連守衛哨口兩側主要工事,阻擊敵人;一個排守衛哨口北側的工事,防禦來犯之敵;山頂瞭望哨布置兩個排,作為預備隊,掩護前面兩個工事。

同時,赤衛隊、群衆隐蔽在各個山頭,協助配合紅軍作戰。

我軍一切準備妥當,嚴陣以待。

30日清晨,敵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黃洋界進攻。

敵人的子彈在紅軍戰士頭上呼嘯而過,朱雲卿指令部隊沉着應戰。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由于山路狹窄,左盤右繞,敵人隻能魚貫而行,一個一個往上爬,爬山的敵人首先嘗到了竹釘陣的苦頭,進攻的敵人隻顧往山上看,結果稍不留神就會被竹釘紮傷,不時傳出慘叫聲。

敵人好不容易越過了竹釘陣,又聽到轟隆隆的聲音,比水桶還粗的樹幹倒了下來,來不及逃命的敵人就被壓在了樹幹下。

後面的敵人見狀剛想繞道而逃,一陣陣槍聲又從左右響起來,中彈的敵人紛紛倒下。

紅軍居高臨下,在群衆和赤衛隊的援助下借助地形和防禦工事,讓敵人一次次敗下陣來,盡管敵人發動多次進攻,始終無法接近哨口。

正如一首井岡山山歌所唱:“湘敵洶洶犯井岡,黃洋界下擺戰場;竹釘布下天羅陣,敵人乖乖來送槍。”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戰鬥持續到下午4時,敵人又發起新一輪進攻,眼看紅軍彈藥将盡,敵人又一步步接近哨口,緊急時刻,有人告訴陳毅安留在井岡山的還有唯一一門迫擊炮,于是,戰士們将它擡上了黃洋界。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但是,這門迫擊炮隻有三發炮彈,由于井岡山氣候潮濕,前兩發都沒有能發出去,成了啞炮。

眼看隻剩最後一枚了,陳毅安思索片刻,親自上前操炮,經過他的精确計算和瞄準,第三發炮彈向敵人飛去,落在了山下的一所土房子裡,那是敵人的指揮部。

随着一聲巨響,黃洋界上響起了一陣歡呼聲,群衆和戰士們搖旗呐喊,戰士們又将早已準備好的鞭炮放在鐵通裡點燃,造成槍聲一片的假象。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敵人以為紅軍主力部隊回來了,吓得倉皇逃跑,另外,在甯崗、新城伺機出動的贛敵,聽到湘敵敗退,也趕緊撤退。

就這樣,在人民群衆和赤衛隊的支援下,留守井岡山的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戰勝了湘敵一個師的兵力,成功保衛了井岡山革命大學營。

毛澤東在率紅四軍回井岡山的途中,聽到黃洋界傳來的捷報,随即吟出了井岡山鬥争時期的第一首名篇《西江月.井岡山》。

結語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岡山,在黃洋界處停下,對身邊的工作人親切地員說:“這就是黃洋界!”

1928年黃洋界保衛戰,一個營為何吓跑敵軍一個師?

随後,毛主席走到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前,看着碑上刻的當年寫下的《西江月.井岡山》感慨萬千,他深情地說:“當年那一仗不容易啊。”

#紀念井岡山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