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瓦当大建筑——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为中心

2022年4月24日下午,我院全洪研究馆员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以《小瓦当大建筑——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为中心》为题作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我院“考古广州 学术沙龙”系列的2022年第2期。我院业务人员和部分社会热心人士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全洪研究馆员介绍了岭南瓦当概况,重点讲述了秦汉至明清各时期瓦当的规格大小,纹饰等特点的演变,并指出当前岭南瓦当研究材料的不足。最后,总结出瓦当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次讲座纪要如下

一、岭南瓦当概况

岭南地区出现和使用瓦当从秦代开始,赵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兴建宫室,屋顶大量使用瓦当,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官署都安装瓦当。岭南的瓦当自秦汉到明清,规格上从大到小的变化,纹饰也不断演变,脉络非常清晰。

以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中心,抽取瓦当为代表探讨岭南地区建筑构件的发展演变过程。然而各历史阶段瓦当的分期、演变形式等都有不少问题悬而未决。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大批文字陶瓦残片,与陶瓦相同,有的瓦当可能同模制作。南越瓦当最初发现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州修建广九铁路,在东山龟岗发现一批文字陶瓦,南海潘六如以其字体有篆隶递变特征,考为南越王宫遗物,这是岭南首次发现南越国文物。研究成果整理为《潘六如南越瓦文稿》。

“□贫”字瓦拍拍面呈椭圆凸状,范底平,字与圆点阴文。此陶拍证明有的陶瓦文字与圆点同拍印制。迄今未发现南越时期的窑址,故尚待证实。从大量堆积瓦片和瓦当的情形看,瓦窑工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拾瓦行》

“□贫”字瓦拍

二、历代瓦当纹样及其演变

岭南地区瓦当的纹样与中原北方地区基本相同,但常常具有自身特色,有的还是本地自创。

(1)秦汉时期瓦当

云纹瓦当

从秦代开始运用于岭南建筑,一直延用到晋代。其早晚演变形式样式,尤其是秦汉之际和南越国时期,分期分段等亟待深入研究。东汉晚期新出现蘑菇形云纹瓦当,直到晋南朝时期被莲花瓦当取代。

1

2

秦代云纹瓦当

1.直径 14.6厘米。当心圆周内一大乳丁,用双线分隔成四区间,每区饰卷云纹,外绕一周弦纹。1997 年曲流石渠遗址秦代水井出土。2.直径 14.8厘米。当心双重圆周内饰一乳丁,当面用双线分隔成三个区间,各饰羊角形云纹;分隔线各饰一树木纹。2007年秦代水井出土。

1

2

南越国云纹瓦当

1.直径 15.8厘米。2009 年儿童公园南越国早期建筑垫土出土。2.直径 16.9厘米。用三竖线分隔成四个区间,等分饰卷云纹。2004 年儿童公园汉代沟出土。

“万岁”文字瓦当

“万岁”文字瓦当晚于云纹瓦当,从目前发掘情况看,其出现时间不早于汉文帝铸行四铢“半两”钱的前元五年(前175年),南越国灭后的西汉中期延用到东汉晚期。

“万岁”瓦当极富南越特色,数量众多,书法变化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南越国时期是岭南瓦当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南越王宫如此大量且单一地使用“万岁”瓦当十分罕见。

1

3

2

4

南越国“万岁”文字瓦当

1.直径 16.6厘米。字体笔画弧折,“萬”字草头为双“山”结构,“歲”字“止”部与“戊”部之间笔画为“μ”字形。1997 年曲流石渠遗址南越地层出土。2.直径 17.6厘米。字体笔画卷曲明显。1997 年曲流石渠遗址南越国地层出土。3.直径 15.8厘米。字体笔画卷曲明显。2004 年汉代地层出土。直径 15.5厘米。笔画简化,字体方折。“禺”字上下分开,“歲”字“止”部写“E”形。1997 年南越国地层出土。

1

2

东汉“万岁”文字瓦当

1.直径 15.7厘米。“萬嵗”二字部首相连为四个“山”字。1997 年东汉地层出土。2.直径 15厘米。“萬歲”二字部首写成“幽”部。1997 年东汉地层出土。

(2)西晋至南朝时期瓦当

西晋瓦当沿袭东汉时云纹,边轮内多饰有锯齿纹或周格纹。

西晋云纹瓦当

直径 15.7厘米。当心周格内饰四叶纹,当面用三竖线分隔成四个区间,内饰蘑菇形云纹,2005年儿童公园西晋灰坑出土。

西晋连筒瓦云纹瓦当

直径 15.8厘米。连接筒瓦,长 46 厘米,中部有一圆形穿孔,应是插入铁钉固定于屋面而设。2003 年西晋灰坑出土。

自东晋开始,莲花纹应用于瓦当上,逐渐取代云纹瓦当成为主流,至隋唐时期盛极一时。莲花纹饰丰富多样,发展演变脉络清晰。三国、隋等时代瓦当的鉴别,与前后各朝的承接演变关系不明。

晋南朝莲花纹瓦当。东晋时期,莲花瓣多以线条表示。当心和边轮内还保留有三国西晋时期的四叶纹、锯齿纹等。

南北朝时期,莲花纹瓦当已经成为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建筑构件。南北方的莲花瓦当具有较高相似性。

南朝早期,当心四叶纹逐渐演变成一个凸起的圆形莲房,上饰莲子,莲花瓣以浅浮雕手法表现,莲花的造型更加具象,俯视如一盛开的莲花。

自南朝晚期开始,瓦当边轮内的锯齿纹或周格纹逐渐消失,被联珠纹所取代。

瓦当被大量应用到佛教寺庙和宫殿、官衙建筑中,形成莲花纹瓦当在中国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期。

1

2

东晋莲花纹瓦当

1.直径 16.2厘米。背面平,无粘接筒瓦痕迹,以铁钉由当心穿孔将瓦当固定在檐椽上。2003 年儿童公园晋至南朝时期地层出土。2.直径13.7厘米。当心饰花瓣,当面饰线条式重叠莲瓣。2006 年儿童公园南朝时期灰坑出土。

1

2

3

4

5

6

7

南朝莲花纹瓦当

1.直径13.7厘米。当心饰花瓣,当面饰线条式重叠莲瓣。2006年儿童公园南朝时期灰坑出土。2.直径14厘米。莲房内饰19颗莲子,当面饰12瓣浮雕式莲瓣,瓣间以菱形纹分隔。1997年曲流石渠遗址南朝地层出土。3.直径13.3厘米。莲房内饰9颗莲子,当面饰8瓣呈橄榄形莲瓣,瓣间饰以三角竖线形花蕊分隔。1997 年南朝地层出土。4.直径 14.2厘米。莲房饰 7 颗莲子,当面饰 8 瓣宝装式莲瓣。边轮较宽,边轮内饰一圈周格、联珠纹。1997 年南朝地层出土。5.直径14.7厘米。莲房内饰7颗莲子,当面饰8莲瓣,花瓣肥厚。宽边轮,上饰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2005年南朝地层出土。6.直径13.5厘米。当心莲房上饰7颗莲子,当面饰8瓣浮雕式莲瓣,瓣中脊为一道凹槽,瓣间形成菱形纹分隔,边轮内饰锯齿纹。2005 年南朝时期灰坑出土。7.直径 12.0厘米。莲房内饰 8 颗莲子,莲房外绕 8 个复瓣宝装莲花,向外分别饰一周弦纹、联珠纹、仰覆相间的卷草纹、弦纹和联珠纹。背面残存一段筒瓦。2004 年南朝地层出土。

(3)隋唐时期瓦当

隋代在继承南朝莲花纹瓦当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至唐代进入全盛期,成为莲花纹瓦当发展中的第二个高峰。隋唐时期莲花纹瓦当有宝装莲花和普通莲花两种,从莲花构图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隋至唐代早中期莲花纹瓦当明显还受到南朝莲花纹瓦当的影响,唐代初期莲花瓦当与南朝的差别不大,同样有肥润的与纤瘦的并存。饱满肥厚的莲瓣,中脊出筋,立体感强,莲瓣外缘一周联珠纹多饰在边轮上。

唐代晚期的莲花纹瓦当边轮低于当面纹饰或持平,莲瓣由肥厚转变成橄榄形,莲瓣数量多寡不一,以八瓣为主。莲瓣外缘多环绕联珠纹。

隋唐统一之后南北方文化面貌方面的更加接近,反映在瓦当上面也是这个情形。唐、南汉至北宋宫殿、衙署,同时在城外的陵园和寺院等建筑遗址中出土大量莲花纹瓦当,尚不能确认民居庶宅是否使用莲花纹瓦当。

1

3

2

4

唐代莲花纹瓦当

1.直径 13.7厘米。莲房内饰 8 颗莲子,当面饰 8 瓣肥厚莲瓣,瓣中脊出筋。边轮较窄且高于当面纹饰,上饰联珠纹。2005年唐代灰坑出土。2.直径 15.5、边轮宽 2.4 厘米。莲房内饰7颗莲子,当面饰9瓣莲瓣,外绕一周联珠纹。宽边轮。2004 年唐代灰坑出土。3. 直径 14.0厘米。莲房以“十” 分隔,内饰 4 颗莲子。当面饰 8 瓣菱形莲瓣。外绕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1997 年曲流石渠遗址唐代出土。4. 直径 14.2厘米。莲房上饰莲子,当面饰 8 瓣橄榄形莲瓣。高边轮,上饰联珠纹。2004 年唐代地层出土。

(4)五代十国瓦当(南汉国)

南汉莲花纹瓦当承继晚唐莲花纹瓦当的式样,构图单调,个体普遍薄小。

南汉肥润的莲瓣纹消减明显,莲瓣异化纤瘦呈图案化。动物纹新出,兽面纹、龙纹、凤纹等充满生活情趣的双凤纹和鸳鸯对鸟纹。

1

2

南汉莲花纹瓦当

1.直径10.2厘米。莲房内饰5颗莲子,饰7瓣莲花,瓣间以“Y”形莲蕊纹分隔,外绕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2004年儿童公园南汉房址出土。2.直径11.6厘米。莲房内饰6颗莲子,当面饰10瓣莲瓣,外绕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当面施低温绿釉。2004年南汉房址出土。

南汉时期瓦当除莲花纹瓦当外,还有兽面纹瓦当、双凤纹瓦当、荷塘鸳鸯纹瓦当,有相当部分瓦当还施有高温青釉或低温绿釉、黄釉,十分艳丽。

兽面纹瓦当在中原地区北朝和隋唐都城王宫、皇家寺庙遗址多有出土。兽面纹一般认为是从佛教图案狮子演变而来,狮子是百兽之王,在佛教世界里是高贵、至尊的灵兽。

南汉国瓦当上的浅浮雕兽面横眉怒目,仰鼻凸颧,阔嘴利牙,吐舌衔环,造型凶猛,既起到辟邪消灾的作用,还可以彰显皇权统治的威严。

青釉兽面纹瓦当

直径 12.0厘米。当面模印半浮雕式兽面,瞪眼竖目,长眉接耳,双角峙立,仰鼻凸颧,阔嘴獠牙,吐舌衔环。外绕两周弦纹和联珠纹。表面施高温青釉,有细碎开片。青灰色胎,胎质坚硬。2009年南汉灰坑出土。

青釉双凤纹瓦当

直径 14.2厘米。当面模印两只展翅首尾相随的凤凰,外绕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表面施高温青釉,釉色晶莹透亮,有细碎开片。青灰色胎,质地坚硬。2005 南汉国水井出土。

黄釉双凤纹瓦当

绿釉双凤纹瓦当

绿釉荷塘鸳鸯纹瓦当

直径11.1 ~ 11.7厘米。当面池塘中心有一对引颈鸣叫的戏水鸳鸯,两侧上方各伸出一枝莲荷。外绕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表面施绿色低温釉,釉大多已脱落。也有灰陶。2003 年南汉地层出土。

(5)宋元时期瓦当

宋代以后花卉纹占居主要地位。与唐宋变革说相对应。宋代虽然仍有莲花纹等余绪,但日趋简化,当面直径变薄变小,艺术性大为减弱。莲瓣越发纤细,失去莲花丰满形态失去莲花的原样,趋向简化的机械的图案化。很多时候莲花与菊花难以分辨。

宋元时期或元代的瓦当有折技牡丹纹瓦当、折枝菊花纹瓦当、折枝西番莲纹瓦当、折枝花卉纹瓦当、莲荷纹瓦当、菊花纹瓦当等。

北宋兽面纹瓦当

直径12.2厘米,当面模印半浮雕式兽面纹。2004 年儿童公园宋代地层出土。

北宋莲花纹瓦当

直径14.2厘米。莲房内饰 5 颗莲子,当面饰 10 瓣橄榄形莲瓣。外饰两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1997 年曲流石渠遗址宋代房址出土。

南宋菊花纹瓦当

直径13.4厘米。当面为两重菊瓣,内层为 14 瓣菊瓣纹,外层为 21 瓣菊瓣纹。外面两周弦纹内饰一周联珠纹。2005 年南宋灰坑出土。

1

2

宋代文字瓦当

1.直径11.3厘米。当心长方形边框内模印竖排“大吉”二字,阳文,周边饰草叶纹,边轮饰联珠纹。2003 年宋代地层出土。2.直径12.2厘米。当心方形框内模印“千秋万岁”四字,外饰四组草叶纹。2004 年宋代地层出土。

元带文字瓦当

直径10.7厘米。当心圆周内模印竖排“百寿”二字,当面饰相错的复线菱形纹,外绕一周弦纹。2003 年元代地层出土。这类瓦当在宋代灰坑也有出土,可知宋元时期都用。

(6)明清时期瓦当

明清时期瓦当纹饰主要以莲花纹、折枝牡丹和“金玉寿”文字瓦当为主,其外沿饰弦纹、联珠纹或连续的回形纹等,民间普遍使用。

明代莲花纹瓦当

直径11.5厘米。莲房内有7 颗莲子,当面饰11 瓣水滴形莲瓣,外面绕三周弦纹和一周联珠纹,边沿凸起呈棱状。2003年儿童公园明代灰坑出土。

明代瓦当

1.牡丹纹瓦当,当面直径10.4、厚1.6 厘米,2.折枝西番莲纹瓦当,直径11.9厘米。当面饰一侧视折枝西蕃莲花,上下穿插有藤蔓枝叶,外面饰两周弦纹、一周联珠纹和一周弦纹。边沿凸起呈棱状。2003 年明代沟出土。。3.莲荷纹瓦当,直径11.0厘米,当面下部饰一荷叶,上方饰3 朵盛开的荷花并有茨菇叶和稻草穿插其中,外面绕两周弦纹,弦纹间饰连续的“万”字形回纹。2004 年明代地层出土。

1

2

清代瓦当

1.折枝牡丹纹瓦当,直径10.5厘米。当面饰一侧视折枝牡丹,外绕一周连续“万”字回形纹。2005 年清代灰坑出土。2.文字瓦当,直径9.5厘米。当面以“金玉寿”三字组成图案,“寿”字居中,较小的“金”、“玉”二字分居两侧,外绕一周“万”字连续回形纹。2006 年近现代地层出土。

结语

对于瓦当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其一,瓦当的发生发展,其形状、纹样及大小有一定规律可循,能为我们对考古遗址的断代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其二,古代建筑的用瓦是判别建筑的规格等级的重要标准,所以说小瓦当、大建筑;其三,瓦当可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丰富的社会信息。

讲座最后,全洪研究馆员耐心解答了热心观众的提问,针对南越王宫遗址元代地层的划分、牡丹纹瓦当的分布地域以及东晋莲花纹瓦当传播路线等学术问题和大家进行了热烈交流。

(讲座纪要内容经全洪研究馆员审定)

整理:张 雄

摄影、编辑:郭怡乐

审校:吕良波

审定:易西兵

转载自:南汉二陵博物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