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信,见字如面

信是人际关系中相互表达的重要方式。家信是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过去人们写家信有一套相沿成习惯的格式:信的开头写收信人的称谓或姓名,问候之后常写上“见字如面”。信的内容写完,另起一行写“此致“ ”敬礼”。信尾签上发信人的名字和日期。

妹妹出嫁后母亲就独居在家。那时村里电话很少,我大学毕业工作后,很长时间里一直靠家信和母亲联系。直到给她安了电话,才结束了与母亲多年的写信历史。

回老家时,母亲曾对我说起等信时的郁郁心情,“你时间长了不来信,我盼信盼得睡不好觉,连饭也吃不好,就到村外等邮递员,等累了,腿站不住,就找块石头坐坐。”母亲年纪大了,又是小脚,站时间长了肯定受不了。

记得母亲还说过:“你在外无论孬好,别长时间不来信,哪怕信上写几句话,写几行字报报平安我也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话让我内疚,我的信在她心里赋予了太多的情感意义和思念寄托。从此知错便改,给母亲家信多了,好让她“见字如面”。

母亲收到我的信自然很高兴,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些许烦恼。她曾对我说:“我不识字,收到你的信,不知信里那些曲里拐弯的字写了些什么,就像见了个哑巴儿子”。我想,收到信,母亲只是个半喜,顶多算是看见了儿子的背影。她要是识字该多好啊,哪怕她能连蒙加猜地看懂也不错,以她那性格和盼儿的急切心情,她准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把信封撕开,自顾自嘟嘟哝哝地念起来。

见了“哑巴儿子”很高兴,可到哪里去找一个“翻译”也让她颇费一番思量。母亲说,“找人读信,心里很急,但也急不得。白天把信放在口袋里,在村里到处串,听人家里的动静,看人脸上的神态,人家有空时才好意思开口。

攥在手里的信时间长了,会被手汗弄湿。实在找不到人,心里就更没着没落了。一会儿想,信里写的一定是好事,一会儿又想,信里可能是不好的消息。晚上,把信压在枕头下,枕着信就像你小时候偎在我的怀里。虽然搂了个“哑巴儿子”,只要你回家比什么都好。”我想,大概在母亲的眼里,我永远是个襁褓中的婴儿,是个随时都需要大人提醒不要摔倒的学步小孩。

为了缓解母亲以后收到信时的焦虑,我见机行事婉言劝导,给你的信就是说说家常,问候您老人家的身体和自留地里的庄稼。嘱咐你有钱就花,别难为自己。随便找个小学生念念信,知道大概意思就行。母亲说,那怎么能行,万一小学生有不认识的字念错了呢?万一信里有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呢?万一念信的口不严,把信的内容说出去呢?

听着她一个接一个的“万一”,我感动了,矛盾了,眼睛也湿润了。好多年来与母亲聚了又离,离了又聚,写信是与她联系的主要方式。本来寄信等信读信回信是件平常的事,可未曾料到,一封薄薄的的家信给她出了个难题,造成这么多的压力和麻烦。心直口快、坦荡无碍、从不做作的母亲,为了信,竟然产生了如此复杂而沉重不安的心绪。母亲的话使我仿佛听到她思儿盼儿的嘭嘭心音,只是此前我浑然不知,也从不曾留意过,我憾悔自己的感觉如此迟钝。

母亲给我信都是由她口述,找人代笔,信写好后念一遍给她听听再定稿。母亲说找人写信比找人念信还难的话至今记忆犹新,“唉,求人难呐求人难!攥着你的信东街走走,西胡同串串。人家家里都有事,写信费时间,更得等人家的空闲,看人家的脸色,还得找个嘴巴严实点儿的。又担心写信的人不能把我要说的话写全,漏了要紧的话……”原来母亲求人给我写信不但要花不少心思,而且还一次次尝受着求人难的滋味。

后来,给母亲代笔写信的人,大都对我泄露了一个内容差不多的秘密。他们问我母亲,你想给儿子写些什么?她一般会说,”你只管拣好听的写。说我身体好,家里不愁吃不愁穿,说自留地里庄稼长得旺,说家里的鸡鸭鹅狗都挺好,让他别挂牵。嘱咐他多注意身体。”由此可见,母亲与我互相通信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基本上报喜不报忧。这都源于对彼此的爱,它带来的心安是一种享受,我们珍藏在心。

“儿行千里母担忧,娘行千里儿不愁”。这句人们熟悉的老话,前半句不容置疑,后半句让儿女们听起来有点逆耳。仔细想确有一定道理。母爱大于天,一般情况下,儿女对母亲的关怀,总是少于母亲对儿女从小到大的多方关爱和照顾,这是一个从古至今的普遍社会现象。

我们的一切都是母亲给的,我们所能回报给她的却只是一点点。世上有一种信永远散发着甜蜜的爱,那就是母亲的信。

世上有一种信永远是母亲最盼望的,那就是孩子的来信。

如今通讯发达了,好多人已不肯再花时间字斟句酌地写信。世上的母亲很容易满足,远走高飞的儿女,平日抽空拨拨电话,发发信息,多和母亲说说话视视频,那一定会让母亲欣喜不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