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母亲节|母亲的针线筐

作者 黄爱玲

母亲这个称谓应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称呼,母亲经历艰辛的十月怀胎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注定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不易。

每个新生命的血液里都流淌着母亲的血液。母亲用温暖的爱和艰辛孕育着一个小生命,随着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母亲用虚弱的大手小心翼翼地去抚摸那只娇嫩欲滴的小手,热乎乎的还带着母亲体温的小手丝绸般的丝滑,小手本能地动一动,这是母子连心的默契,那一刻,母亲露出幸福的微笑,从一个美丽的少女转变为人妻,现在又为人母,角色的转换,从此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

我的母亲同大多数母亲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我们兄弟姊妹多,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但母亲把家打理的有条不紊,干净整洁。

我出生在60年代,在家排行最小,为了照顾我们兄弟姊妹,母亲辞去了工作,在家料理家务,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上班,养家糊口。在那个物资困乏的年代,吃的、穿的、用的都得凭票供应,我们却从未缺吃少穿过,要不是母亲的节俭,我们的生活真的不知会过成什么样子。母亲把大的穿小的衣服改小,给小的穿,衣服虽然有点旧,总是洗的干干净净。半夜有时迷迷糊糊的醒来,发现母亲还在灰暗的灯光下做针线活,为我们缝缝补补。母亲平时很节俭,但过年必须给我们每人做一件新衣服,我很少见到母亲穿新衣服。我问母亲

妈妈,过年我们有新衣服穿,您怎么没有。

母亲总是会说,小孩过年穿新衣服,大人不用穿。

母亲有个柳条编的针线筐,里面有大小号的针、有粗有细的各种线、剪刀、纳鞋底用的锥子、鞋样、衣样、顶针、老花镜、直尺、粉饼片(裁布料划线用的)、扣子、各种颜色的碎布等,针线筐里可是个万宝囊,应有尽有。

我会经常去扒拉母亲的那个针线筐,看见有好看的碎布,就缠着母亲,让母亲给我缝制沙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沙包是我最爱喜的玩具,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沙包的游戏,玩的很开心,很陶醉。

每当母亲一针一线为我缝制一个新沙包时,我会在旁边迫不及待地等着,催促着母亲快点缝,缝制好了,留一个小口,然后装上沙子,再把留的口缝上,当母亲缝制完,拽下线时,我会迫不及待的拿起沙包,飞快的往外跑,拿给小朋友们去显摆显摆,母亲看着我的背影,关爱地喊着我

慢点跑,早点回家。

我头也不回的答应着:知道了,妈妈。

母亲的针线活做的好,每当我把母亲缝制的新沙包拿给小朋友们看时,他们都特别羡慕我,说你妈妈缝的沙包真好看。

听到小朋友的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小小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

一个小小的沙包,几个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沙包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走,如果把沙包丢在谁的后面,这个小朋友就要站起来,拿着沙包继续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走。这个游戏叫找朋友,就像儿歌《找朋友》唱的那样:

找呀找呀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

敬个礼,握握手,

我是你的好朋友。

沙包还可以用作“跳房子”,就是在地上画上一些方格,把沙包丢到一个格子里,然后单腿跳过格子,弯腰捡起沙包,再把沙包往前丢,另一只腿不能落地,要是落地了,就输了,要换另外一个小朋友跳。踢沙包也是很好玩的游戏,你踢给我,我踢给他。也可以一个人踢,和踢毽子差不多。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无所不能,做布鞋,纳鞋底,那密密麻麻的针线大小均匀,就和机器做的似的,母亲做的鞋穿在脚上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

母亲缝制的衣服和买的没有两样,母亲还会做盘扣,盘扣做的可精致了。

母亲的手艺都是姥娘传下来的,我在姥娘家看到过姥娘也有个针线筐,里面的东西和母亲的针线筐里装的东西一样。

姥娘是小脚,穿的衣服是斜对襟的,扣子用的就是盘扣,姥娘的鞋、衣服全部是自己做,手艺相当好,姥娘把精湛的手艺传给了母亲,母亲同样做的一手漂亮的好手艺活。母亲是山东人,这就是最好的山东手造吧。

母亲的手艺我多多少少学会了一点,比起母亲的手艺来那只是九牛一毛,不值得一提。现在很少有人自己缝衣服穿了,都是买着穿。女儿小时候我还给她编织过毛衣毛裤,已好多年不织了,手艺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的小娃娃一出生,从头到脚没有买不到的,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缺少的大概就是那种温暖吧。

只可惜母亲的针线筐没能保存下来,那应该是我们家的老物件了。母亲的针线筐里装的是满满的爱,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为我们缝制衣服,为我们遮挡风寒、避风寒。

母亲的针线筐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不敢忘怀。每每想起母亲的针线筐,心中就会泛起一股暖流。

妈妈,母亲节快到了,女儿好想您。

作者简介:黄爱玲,喜欢阅读、写作。壹点号【品读人生】发表的#高考作文#《70华诞,我与祖国共成长》一文,阅读量924.8万。已发表百余篇作品,文章“泉城济南,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一文收录于齐鲁晚报壹点号优秀作品选集《清泉录》一书,参加多个征文,获得奖项。多篇作品发表于网络平台,报刊。济南作家协会会员。

壹点号 品读人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