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汽”BBA电动战略——影帝级的毫不费力,才能显得分外卖力

作者:谢人杰

北京车展暂时无了,BBA三家照旧发新产品。说好听点是“保持节奏”,说不好听点,可能是对延到6月份举办这事不乐观。

4月20日,宝马发了纯电7系。在此之前1天,奥迪发了一款名为“urbansphere”的概念车,作为sphere系列三部曲中的收梢。与奥迪同一天,奔驰发了新款EQS SUV。

常规商业自吹话术,这里不赘述。BBA的共同点,都声称新产品是“正向”纯电产品,是电动战略和中国战略的一部分。

几个基本事实

这里面有几个基本的事实,需要再啰嗦一下。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BBA仍是豪华车的扛把子。在中国,BBA的市场份额,大概是豪华车的七成,占整个车市的份额,略多于10%。虽然它们各自下延的产品,意在走量拼份额,但利润的大头,仍然由中坚车系和进口顶级系列平分秋色。

在美国,这哥仨的入门级别,被特斯拉平推。但是它们引以为傲的、利润最为丰厚的高端系列,仍然没有遇到任何挑战。只要中美欧人民,认为BBA(可能只是某些车型)开出去“挣面子”,在可见的未来,BBA并无市场之忧。这和舆论宣传的,所谓新势力革了豪华车的命,可能并不一致。

很多年之前,《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不被制片公司信任,在拍戏过程中受了很多委屈。被派拉蒙前倨后恭地任命为《教父2》导演后,这哥们王者归来。他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给他配辆S600。“那玩意老体面了,坐里面跟教皇似的”。

新势力极力主张这种看法太刻板了,太老派了。但他们拿出来打败认知魔法的,是科技。他们心里有数,只有傻子,才在豪华属性上和BBA死磕。

利润才是王道

这样一来,BBA对电动化的真实态度,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四分漫不经心,就显得合理多了。这类扇形统计图虽然是“霸总文”常用,但放在BBA这种一贯自命傲娇小王子的牌子,搞电动就有点屈尊俯就的意思。

为啥屈就?因为政策。欧盟日益收紧的碳排政策,都快把豪华车和跑车品牌逼疯了。如果不生产电动车背碳排,光是累进罚款,就足以在2、3年的时间里剥夺所有利润。

幸好,中国搞的是双积分,而非直接的碳排政策。这样就给了处于碳排劣势的跨国巨头们喘息之机。从去年初到今年,BBA都在高唱“中国是第二故乡”的调子。以前这么肉麻的词儿,只有大众豁出去说。而2021年,恰好是95克/公里的限额生效。折算百公里油耗不到4升,如果不玩纯电,就算PHEV(馈电状态)、48V轻混或者HEV,可能都搞不定。

在中国,靠合作伙伴背积分,不行就买,而积分今年的价格可能只有200~300元/分,这点钱对于BBA来说,只能算洒洒水。

2021年,宝马全球销量252万辆,同比增长8.4%(中国84.6万辆,同比增长8.9%);奔驰全球销量242万辆,同比减少4%(中国75.9万辆,同比减少2%),奥迪全球销量168万辆,同比减少0.7%(中国70万辆,同比减少3.6%)。

而电动销量更是一言难尽,宝马10.39万辆、奔驰4.89万辆、奥迪8.19万辆。虽然增长率都很高,但基数太低。宝马纯电iX3还是拼降价,才拿到这个业绩。在中国的2021纯电车型排行榜上,iX3列第15(不到2.2万辆),是BBA中唯一挤进前15的车型。

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同期,BBA的利润都创了历史新高。宝马集团收入1112亿欧元,净利润124.6亿欧元,同比增长超过223%;奔驰收入1680亿欧元,净利润234亿欧元,同比增长484%;奥迪收入530亿欧元,净利润55亿欧元。三者毛利率都超过10%,宝马17.6%、奔驰12.7%、奥迪10.7%。

销量小跌,利润飞涨,这什么操作?看上去,缺芯、疫情、战争、供应链缺损,毫不影响BBA赚钱。而且新能源业务是赔钱玩,这一点和绝大多数新势力一样。

单车平均价格上升超过15%,单车利润上升超过10%,才可能达到以上“量跌利增”的疗效。卖的更贵了,产品更稀缺了也更抢手了。“豪华概念玩得好,股东爸爸放心我”,就这么简单。

影帝,都是影帝

这就不能怪BBA玩电动有点懈怠,更像是为了应付道德正确不得不为。这两年口号喊得山响,推进速度拙计。

要说完全漫不经心,确有点冤枉。宝马推出第一代i3的时候,现在国内头部新势力还有3年才会立牌子,而特斯拉那会儿仍然靠贵死人的Roadster撑场面。但是i3那160公里续航的小短腿,仍然被特斯拉以395公里续航“教做人”。虽然两者市场定位完全不同,但人们无法说服自己,为什么以驾驶性能为招牌的豪华车,一做电动就做出师奶车来。

现在华晨宝马的i3续航已经达到NEDC 526公里,有市场声浪吗?几乎没有。30万元以上的纯电,现在都在力拼600~700公里。

宝马这几任CEO,雷瑟夫倡导纯电,克鲁格推PHEV,齐普策则是纯电、PHEV+氢燃料电池都品尝一二。这是何等的神仙组合。

齐普策还说,“不能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国家而专注电动车,内燃机的市场仍然广阔”。这还和之前对中国市场示好的调子有区别。

市场把油改电骂得狗血临头,但宝马当前推出的电动产品,个个都是油改电。真正的纯电平台,2025年才会推出。

奔驰则不打算建专门的电动生产线,就这点量,安排共线生产得了,这叫“灵活生产”。不过,奔驰去年停止研发PHEV,也停止销售48V轻混。原因是奔驰知道自己的P2强混拿不出手,而48V+1.5T发动机组合,更被骂得一佛出世。奔驰后来也觉得,玩小发动机和自己的品牌定位不符,干脆取消。

奥迪倒是“all in”,但是区别另外两家最大的特色——自动驾驶研发,放在集团层面。在这方面,奥迪由开车,改为坐车,把关键筹码交出去还怎么压倒对手。

这三家承诺的2025年前的电动投资额,虽然都多达数百亿欧元,但听听就好。人力资源培养、老员工遣散、生产线新建、超级电池工厂投资……各种费用一股脑塞进电动战略当中,可以显得很多。主要目的,恐怕还是让监管和公众看到自己的诚意。

只有影帝级的毫不费力,才能显得分外卖力。

舆论一直指责BBA在电动化战略上“落后”。BBA说,对啊,然后呢?BBA认为电动化的渗透率,还未到能够盈利的拐点。在此之前可以做点研发、供应链投资和产品小规模玩票式推出。这几年,基本是技能冷却时间,连“前摇和吟唱”都还没到时候。

BBA的如意算盘是,一上量就要赚钱。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这么干没毛病,其关窍在于把控节奏,先进行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的掌握。在此过程中,顺手把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理顺。

但是存在不可预测的因素。如果这段时间出现一位主打豪华电动的OEM商成了气候,BBA很可能会后悔“放的太过”。但总得有个候选人吧,特斯拉?日益热衷于廉价的走量车;比亚迪?先把名字改了再说;高合?噗,这哪位。

掂量来掂量去,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这种情况下,还能责怪BBA电动不努力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