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最近,单身人士比较心烦。

本来嘛,恐婚,恐育,是当代年轻人一大普遍状态。

结果呢,催婚,催育,倒成了国家政策狠抓的方向。

能不烦吗?

这上紧下松,上热下冷地一撞上,总会滋生出更多的问题反弹。

但我们今天来谈谈这之外的又一家庭问题,离婚。

有部俄罗斯电影,正好把这事讲透了,也讲狠了——

《无爱可诉》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处女作《回归》拿下大奖扬名,一部荒谬的“强拆”寓言《利维坦》,更是让他在影迷圈受到推崇。

这部,萨金塞夫把冰冷的视线,投放在一个关系破裂的家庭上。

影片氛围一上来,就降至冰点。

一对俄罗斯夫妻,珍娅和鲍里斯,正在商谈两人离婚后的事情。

没讲几句,吵了起来。

尤其不断骂“贱人”“畜生”的珍娅,令谈话变得火药味十足。

吵什么呢?

离婚夫妻最不好解决的那档子事,孩子怎么办?

鲍里斯自认理由充足——

孩子跟你啊

你可是母亲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珍娅轻笑,什么年代了,听说过平权么?

接着又补了一句话,尖锐刺耳但无法反驳——

玩够了的女人就扔一边

自己拉的屎让别人收拾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推来搡去,言下之意,两人都不想要孩子。

连他们离婚的交代,也变成“要说,你去跟你儿子说”的相互甩锅。

直到,吵崩。

珍娅起身去了浴室,完事一带上门,出现全片最令人心惊肉跳的一个镜头: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看不清,再调亮一点: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两人12岁的儿子,阿廖沙,躲在浴室里偷听到了一切——

争吵、辱骂,以及对他的嫌弃。

阿廖沙失声痛哭。

孩子的委屈和崩溃,没有被父母发现,仅仅停留在观众面前……

珍娅和鲍里斯之间,显然再“无爱可诉”。

离婚,注定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鲍里斯早在外另组家庭,对方比前妻年轻温柔,肚中的孩子已快临产。(按时间推算,出轨没跑了)

唯一让他担忧的,信仰东正教的BOSS最看重家庭。

离婚可能会影响自己这份待遇不错的工作。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另一边,珍娅也在感激遇见了47岁的“真爱”。

离婚看上去对她并无多少影响,日常沉迷社交网络,还有心情去美容理发。

可出于对前夫余恨未消,连同儿子的气味也开始觉得讨厌。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就因为离婚,孩子成了父亲眼中的麻烦,母亲口中的“屎”?

好一对自私极品的父母。

不分国别,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有——

比如2018年的张子枫、彭昱畅搭档的《快把我哥带走》。

当它卷入舆论风波,有人把关注点放到“二胎宣传片”的意图上。

我却留意到,片中兄妹俩的家庭,不就是个典型的(濒临)离异家庭状态。

父亲整日酗酒,不问人间事;

母亲频频离家,回来也是和父亲吵架。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下,仍是中学生的哥哥不得不担任父亲的角色,独自照顾着妹妹。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妹妹则处在渴望父母关注与爱护的年纪,却失落地发现自己的生日,他们竟然都不记得了。

好在,她还有个哥。

如果是独生子女咋办,自己舔伤,默默变形?

太多问责原生家庭的悲剧,小十君就不跑题展开。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最终,相依为命的兄妹,被迫无情分开。

就因为离婚,家不成家,父母也没有做父母的心情与状态,同样失败得彻底。

结婚、生子,自古人之常情。

换个新时代的浪漫说法,婚姻,自由选择,孩子,真爱结晶。

但,凡事总有差池。

那惨了,从此提及不幸婚姻就齿寒,孩子不管谁带,都成了“拖油瓶”。

相爱容易相处难,离婚本质没错。

国人劝离婚有个传统,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便会说“想想孩子”。

想想孩子,婚该离的,千万别拖着。

留他在一个不健康、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中,照样会受伤。

只不过,离完婚,真正能做好善后工作的父母,能有几对?

在失败婚姻下,保证不给小孩留下阴影的夫妻,能有几对?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扯回正片。

这部电影,越往后看越觉得绝望,甚至在平静之中积聚怒火。

珍娅和鲍里斯的离婚进展,始终胶着。

第一个受不了的,是阿廖沙,他突然消失了。

不是没预兆。

在消失前的早上,他吃不下早餐。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珍娅站在对面,自顾自地玩着手机,没当一回事。

阿廖沙攥紧的小拳头,流下的一滴泪,连同心中所做的决定,又没被发现。

他说的是,我再也不想吃了。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小孩子闹脾气?唉。

第二天,等到学校的老师打电话过来,珍娅才意识到孩子不见了……

影片的后半段,基本围绕“寻找阿廖沙”的情节展开。

你能从中看到不少问题,亦能摸到悲剧的源头,甚至预知未来的走向。

事已至此,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脱不了干系。

家庭的不负责,是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关键。

人真的丢了,做父母的才着急起来。

珍娅与鲍里斯,为搜寻阿廖沙的下落,不得不重新“捆绑”在一起。

可对彼此怨气冲天的两人,一旦单独相处,指责与争吵,永远停不下来。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毛子的暴脾气和武力值,你们都知道,小十君观影过程中,老担心下一秒就是血肉横飞的家暴现场。(误)

左右看着他们,难以想象两人以前相爱的模样。

事实上,珍娅也多次强调,她和鲍里斯之所以会结婚,是由于意外怀孕。

她对他,几乎没有爱情。

这段婚姻,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或许生下孩子也是,珍娅压根没准备好,且心甘情愿地成为一名母亲。

她对自己不负责,对婚姻不负责的决定与行为,又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

珍娅从小在单亲家庭的缺爱环境下长大。

她爆粗口、坏脾气、孤僻自私、不会去爱,其实都是她母亲性格缺陷的投射。

母女俩直到现在,仍无法正常对话——

你看看你像什么?

像个婊子!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归根结底,这一代的家庭问题,有一方面,来自上一代的“遗毒”。

至于国家层面,电影开头结尾出现的防护带,形成强烈暗示。

本用来提醒“前方危险,禁止进入”的防护带。

被随意地丢在了地上,接着成为阿廖沙手中挥舞的玩具,成为高悬树上的无用之物。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正意味着,所谓“防护”,基本形同虚设。

而国家的不作为,可能会进一步将问题推往深渊。

珍娅在阿廖沙走失后,第一时间报了警。

警察一会说,叛逆期的孩子,跑几天就回来了。

一会说,我们查资料、问询家属、分析案情,都需要耗费时间。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总之,不立案,不搜寻,毕竟政府部门人力、精力有限。

为了不浪费双方时间。

警察让珍娅上网,找专门负责救助的志愿者组织,并表示和该组织合作过不少次。

“他们工作非常到位,而且高效。”

的确如此,寻找阿廖沙的段落,大部分由志愿者们的专业搜寻撑起来。

对比来看,实在讽刺。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政府的不作为,有着自己的立场。

于千千万万的案件中,孩子走失,大多时候,家事而已。

如此说来,他们的作为,难道只需要放在催婚、催育的“国事”上?

结完了,生完了,之后呢?

之后,什么都成了自己去解决的家事。

这才是最糟糕的。

最后阿廖沙,到底找到了没?

不必说,你也差不多猜到了,孩子永远是父母失败婚姻的牺牲品。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冷静一下。

回过头来,我们看几组国内的统计数据——

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甚至赶超众多欧美国家: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结婚,多半是出于没能力、没状态负担家庭责任: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高离婚率,对冲低结婚率,从国家大局来说,的确不算什么好事。

从个体出发,往深里挖。

分明我们面对婚姻,选择更多了,也更自由了。

为什么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甚至不敢结婚?

这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

组成一个家庭,就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及对下一代负责。

在这样“离婚易,结婚难”的时代,我们的选择,不得不变得更加谨慎。

国家与其变着法子,催婚、催育。

不如想想,怎样为我们创造更令人安居乐业的环境。

匆忙走入婚姻的结果,《无爱可诉》已指出一种绝对悲剧的走向——

阿廖沙的事终告一段落,珍娅和鲍里斯重归各自的家庭生活。

两人的性格,似乎没有变化。

鲍里斯家的新生儿,即将成为又一个被冷落的对象……

来,让它告诉你失败婚姻伤了谁

瞧,因果循环,倒霉的永远是下一代。

-END-

互动话题

你被催婚了么?

如何投稿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关注、在看、转发三连,感受解读说实话,批评有实据的小十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