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致敬,街头技艺人

致敬,街头技艺人
致敬,街头技艺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大家生活进入碎片化、短平快模式。当你试着慢下脚步或许会发现,在街道边、巷深处、天桥上,随处可见卖气球、做糖人或吉他弹唱的人,他们把不起眼的事做出了技术含量、精益求精,为城市温度添砖加瓦,这些街头劳动者所做的,正是对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致敬,街头技艺人

春天的夜晚,罗家猛正在西山大桥唱歌直播

灯光璀璨的西山大桥,川流不息的大十字,古朴浪漫的石板街,人声鼎沸的南沙洲公园,宾朋满座的都匀毛尖茶馆……诉说着都匀这座城市的活泼与闲适。

致敬,街头技艺人

不大的摊位,“炒热”了夜晚的生活与经济

华灯初上,漫步于弥漫着冲冲糕香味的街头,听闻一曲从天桥上传来的歌声,俯首相闻茉莉花束里的阵阵芳香,将古老手艺里蕴藏着的智慧和汗水,技艺人的积极乐观、匠心顽强,这座城市背后的生活气息娓娓道来,为城市倍添温度和热量。记忆里我们熟悉的传统“手艺味”渐渐袭来……

致敬,街头技艺人

灯光围绕的花束前,来往路人笑开了颜

匀城的“烟火气”

当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繁忙喧嚣的日常,是否在街头巷尾偶尔看到击鼓吟唱满面春风的手艺人,是否还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那份“烟火气”和“从前慢”……

致敬,街头技艺人

赵万财师傅和他不大却精致的摊位

近期,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策划采写了“罗甸劳模现象”“黔南青年工匠”等系列报道,近日又推出了“致敬街头技艺人”专题,目的就是多角度展现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的状态和风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尊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传统却始终不变。

致敬,街头技艺人

赵万财师傅的摊位前展示着他自己做的糖画作品

致敬,街头技艺人

顾客接过赵师傅刚做好的糖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简而言之,他们大多是靠独门手艺来谋生的匠人。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材料,在他们的手中,掺和着执着、细致、倔强,还有一点点温度,幻化成一件富有生命力的物件。这些平凡而执着的技艺人,在漫漫人生路上专注于“我之所爱”,不被浮躁俘获,不被欲望捆绑,既热爱又钟情,不急不缓。他们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情结,成为时光偷不走的记忆。时间在变,手艺人的深情不变。如今,很多手艺逐渐被机器取代,很多手艺人已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与其叫他们手艺人,不如称他们“守艺人”,不管科技如何先进,手艺人的工具却能随着时间更迭而沉淀更多滋味。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一种坚持,一份传承。时光不尽,匠心不灭,手艺不止。

致敬,街头技艺人

来一口美味的冲冲糕

我们寻访的街头技艺人中,有激情演唱的街头歌者,有巧手编织的“弄花使者”,也有年过半百的手工艺品制作人。他们每一次挥汗,都体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份投入,都在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在疫情肆虐之下,他们用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创意头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城市不仅需要“高度”,更需要“温度”。如果城市的发展只有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那就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磨剪刀的、卖糖葫芦的、把棕树叶编成小蚂蚱的,他们一样是这个“温暖小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水泥森林的大都市,更需要让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能真切享有的幸福感,这是我们建设有温度、有内涵、有酒有故事“宜居小城”所需要的情怀和价值认同。

作者:黔南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高 朱丽 韩延洁

来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朱金花

审核:刘 衡

监审:周德扬

致敬,街头技艺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