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作者:第一读者

“每个人都有义务感受生活的不容易,至少是需要一点点麻烦。”那些“生活里的不容易”,造就了小说家阿乙,也填满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日前,阿乙的新版随笔集《阳光猛烈,万物显形》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阿乙别出心裁地以词典形式展开,依字母排序收录了自己人生与写作的关键词:过往经历、置身所在、读书观影、自我训诫……经由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字,阿乙完成了对于自己的检索。歌手李健就把《阳光猛烈,万物显形》列入了阅读书单:“阿乙的人有趣,作品精彩,这本随笔,写得生动而精简。”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保安躲在阴暗处。卖煎饼的汗如雨下。高架桥上车水马龙。你拿着一张CT图,想到医生说,肺那里密密麻麻,阴影有点重,我们医院太小,你去大医院吧。”随笔集《阳光猛烈,万物显形》中这篇名为《不真实感》的短文,虽然只有短短67个字,但却描写出了日光之下的三种生活常态——保安、卖煎饼的小贩、以及求医的“你”。同时,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事实上,在阿乙这里,随笔作为一份时间的存根,它们的质地另有一种朴素和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随笔集《阳光猛烈,万物显形》的书名也源自于此。阿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阳光猛烈,万物显形’是本书其中一篇小文的标题,是写我在医院查出重症的事,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就我一人走出医院,周围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我感到这一切都是伪装,或者说只是一种有意的呈现。世界是如此光鲜,然而实情是每个人每件事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阿乙是一个经历丰富的作家,而经历丰富同样意味着他曾经历过生活里诸多不容易:辞去县城体制内工作,辗转于多个城市;写作上升期却突遭变故,疾病给写作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大到职场、感情、疾病、理想,小到面试时的哑口无言、看话剧时无端响起的电话铃声、过完中秋还未吃完的月饼……书中那些“生活里的不容易”,或许每个人都曾经历过。2008年,阿乙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灰故事》,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单单就2010年一年,阿乙的四则短篇小说发表在《今天》春季号;他的第二本书《鸟,看见我了》出版;《意外杀人事件》获得《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他本人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到今天,阿乙又陆续出版有小说集《春天在哪里》《情史失踪者》《骗子来到南方》,中长篇小说《早上九点叫醒我》《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模范青年》,随笔集《寡人》。作品被翻译成十三种语言在海外出版。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是他39岁时出版的第7本书。颇为有趣的是,如今这本书7年后再推新版,居然也有一个数字“7”。回头再看自己几年前的写作,阿乙也是感慨万千,他坦言:“不少作者在他的写作生涯里,都会经历一个‘感情充沛—尽量克制’的过程。我更是如此。这本书恰好处在一个中间点。就是它既想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只做一个客观的描述,又想获取读者的理解和响应,所以并没有完全克制住。”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其实,收录在这本《阳光猛烈,万物显形》随笔集中的多篇文章都与《不真实感》极为相似,都是一样的简短、一样的意犹未尽。比如《伏笔Ⅱ》一篇,只有7个字,却让人长久地无法移开目光。值得一提的是,全书按照B-Z字母表的顺序排列,每个拼音开头的标题单独放在一起也可以当小单篇来读,而且很多拼音序列甚至有一种诗的感觉,这足以给人一种阅读上的新鲜感。比如,N开头的一组小标题:南方的黄昏、男人的漏洞、内在的恐怖、女孩、女神,这样的句子充满了诗情,让人浮想联翩。对于这种形式,阿乙解释说:“按字母排列在韩老、米沃什甚至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都有传统,是一种文学里的编辑美学。那家书店按照作者姓名首字母从a排到z,很迷人。”

“词典”原是波兰特有的文学形式,由短文(词条)组成的松散文体,文章按词条名首字母的顺序编排。在1997年,已经86岁的波兰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写出了自己的回忆录——一本特别的书,以词典形式讲述了自己想讲的人与事,书名就叫《米沃什词典》。在米沃什看来,词典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成为一件替代品,替代一部长篇小说或回忆录,替代一篇冗长的有关20世纪的文章,简练,跳跃,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而阿乙的《阳光猛烈,万物显形》,严格说来也不完全一本正统的散文随笔集,其内容既有记事、状物、场景描绘,也有小说练习,有读书看电影的札记,也有杂感和思考,甚至还有诗。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阿乙把很多不再重复的话,毫无保留地写在了这本书里。字母下百余个的词条,一定有某一个让你感同身受。比如字母D下的《等待》一篇,很短,写一个70多岁的老教授在某杂志创刊60周年的聚会上走向剧场的中心,进行朗诵,朗诵进行至一半,门被推开,“穿着呢子料制服的死神走进来,摘下手套,坐在空荡荡的最后一排,一言不发的端详着他。”而字母M下的《面试》,则是越读越感觉熟悉。“2001年,我去天津某报面试。一张长长的会议桌,那边坐着十数位衣冠楚楚的报社老同志及新闻学院教授,他们戴眼镜,表情沉稳,看着我,偶尔有人用笔敲打几下桌面,这边只坐着我,一位从江西来的县城青年。他们还没有问什么,我便被压垮了。我感觉我储备的东西——知识、信念、观点甚至是应试技巧——都被锁了起来。我在他们傲慢的注视下红了脸,手和脚不住颤抖。我浸泡在越来越浓的羞愧中,甚至想悲愤地站起来,拉开门就走,尽管我是从千里之外的地方偷偷跑过来的。我等着他们宣布这场面试的结束。”字母J下的《节骨眼》一文,提到的是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克兰比尔》,克兰比尔是一位走街串巷的卖菜老人,警察来驱赶时,克兰比尔因为想要等去取菜金的客人踌躇着不肯离开。克兰比尔尝试向警察作出解释,但警察却将克兰比尔定罪。在这里,阿乙强调了买菜人贝亚尔太太返身回店里取钱,被顾客绊住造成的时间延误,即而造成克兰比尔为等菜金与警察起“冲突”。文章最后,阿乙写道:“贩菜者不知警察的尊严有多脆弱,警察不知贩菜者的求生有多艰难。”还有字母W下的《王守义十三香》,讲述了很多年前,“我”和未婚妻一起去她的姥姥家,带的东西不够多,就到一家小卖部里面去追买,结果那里面拿的出手的就只有王守义十三香,“我”就拿着十三香去送礼了。“如果我和她结婚,我们的孩子都有十几岁了。”最后,未婚妻终究没有成为妻。“情感会懒下去”的“我”,终究给不了女人安全感。阿乙用自己的笔做了CT机,把他的人生思索显影给每个人。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阳光猛烈,万物显形》也是一本私人阅读和观影史,一部值得借鉴的作家成长指南。写作之路上读过哪些书、看过哪部电影,小说的情节来自何处、同一个故事怎么变换写法、写作时如何克服困难……成为作家要经历哪些,阿乙都一一娓娓道来。写读书,海明威、福克纳、马尔克斯、毛姆、阿加莎·克里斯蒂、博尔赫斯、芥川龙之介等等,都是名家,阿乙的视角不同于一般。“海明威像是市集的纪念品,福克纳是攀爬艰难的孤庙。”法国阿尔贝·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局外人是被动的,无为的,无所谓的,被扯入事件的,超然的。因为对他怎么样都可以,他被演绎为冷漠和阴险。”他也提到《茶花女》的基础设置:“概念为美好,通过摔碎美好,使美好凸显,分四步:A. 设置主角为妓女;B. 赠予玛格丽特肺病;C. 将玛格丽特在孤独中弄死;D. 开启棺材,让读者目睹风华绝代者眼窝空洞、脸布绿斑的遗容。”还有《左拉中短篇小说选》:“我挑读了《陪衬人》、《广告的受害者》和《昂什内娜》三篇,寡淡无味,就像惯坐马桶的人挖掘出旧日的便壶,实在欣赏不起来。”

谈到文学,“我想最终,我是它的仆人”,而且,“始终都得在自我卖弄与自我打击之间取得一个危险的平衡。”“我写东西,急切,一步到位,仿佛销售员向家庭妇女介绍锅的功用。处处卖弄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好的作者会停下来从情态入手,情态这个字是合适的,就是一种状态,包围你笔下人物的气氛。好的写作,文字明白、清楚,像阳光下的水流,但在文字之下潜藏着暗流。这股暗流模糊,不可状,但实实在在存在。它是由读者和作者一起完成的。这个是写作的密码。好的写作是把文字清楚地传递给读者,就像将蚯蚓慢慢伸到水里。”“有很好的老师告诉我小说结尾的开放性,这是一个选择。但是我自始至终不敢放弃终点。小说在我的理解里,和电影一样,有明确的终点。我害怕看到一部没有结论的电影。”

阿乙:世界如此光鲜,然而每个人却都在经历自己的艰难

每一个选择了孤独的人,都走在少有人的路上。这虽是无尽世间里的一小段,许多事物的根源,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总是毫无怜悯地刻薄自己,但从未背叛自己。这个世界有一些人躺在泥泞里,看着生活把自己踩扁,而有些人拨开雾障告诉我们:人有活在云端的可能。自始至终,阿乙都将自己变成一个置身城市又永远无法介入其中的外乡人,他总是勤于记录那些无法抹除、反复袭来的孤独与清冷。与他的那些小说相比,这些随笔文字更像是他的私货,表现得更真诚、更冷静也更勇敢。(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