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作 者:新一

距离上海大面积封控,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我在家里关了也差不多一个月。“一点一线”的生活,最难对抗的不是物资短缺,而是漫无边际的无聊、没有来由的emo。

为了转换心情,我观察朋友圈的做法,同时结合自身体会,总结了10件可以让心情变好的小事,分享给你。

01 屏蔽负面噪音

疫情期间,有两类消息会让人心情焦躁,一类是不断冒出的确诊数字,一类是每天不重样的怨言、谣言。传播学有个规律,越是负能量、阴谋论,信息散播越快越广,导致人们陷入“集体非理性”的状态。

比如我在上海,观察到,大多数居民一日三餐都不是问题,但是他们不敢公开这么讲。因为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吐槽、抨击上海物资短缺才是“政治正确”。如果你被裹挟进入这样的集体舆论中,便很难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宁静。

最近我刻意减少资讯浏览,退出了一些经常转发未经考证信息的微信群。经常关注的一个博主干脆把朋友圈关了,他说自己是“情绪易感者”,关闭朋友圈后心情明显好转。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02 避免口水之争

封控宅家那么久,很多人积压了大量负面情绪,像火药桶似的一点就着。避免和他人无意义的争论,别让自己成为引爆火药桶的那根引线,对情绪稳定也很重要。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前两天小区楼栋群,有个大姐情绪激烈地质疑居委会“贪污”口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诬陷,谁会顶风作案贪污几块钱的东西?)过几分钟,有个邻居劝她冷静,结果话不投机,两人吵起来了。

我本想跳出来说句公道话,消息刚发出去,我察觉到,以我有限的沟通水平,不大可能停止这场口水战,更不可能劝说那位大姐冷静,参与其中无济于化解矛盾,反而很可能被大姐呛声,给我自己添堵。想了想还是撤回了消息。

03 在家务中发掘乐趣

上述两点是防御型做法,下面介绍几个主动作为。

比如打扫卫生。之前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板更新了一条动态:“打扫卫生两小时,奖励一瓶可乐。”感觉好有趣啊!之前她还晒过自己做的可颂面包,调侃可以在小区摆摊了。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长期居家难免无聊,但我们可以把家务劳动当作生活的调剂,既锻炼身体也优化居住体验,心情自然会转好。

04 认真学做饭

料理是我的业余爱好。我是北方人,特别爱吃馒头。自从小区封控后,外卖基本都停了,馒头更是买不到。怎么办呢?

刚巧居委会给每户发了一袋面粉,我想,不如自己学做馒头吧!然后跟着视频,和面、揉面、醒面,蒸出第一笼馒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别提多么满足。我忍不住跟朋友分享:“刚才吃到了世界上最好吃的馒头——我做的!”

手机屏幕前的你,如果正在居家隔离,不妨趁着这段时间,认真学学做饭,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可以从自己爱吃但不会的做起。

05 健身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会让我们的身体分泌一种名为“内啡肽”的激素,主导我们内心的平静、愉悦和幸福感。无论你现在状态是什么,在不影响邻居的情况下,在家蹦蹦跳跳、活动活动筋骨肯定能让自己心情变好。

这方面我应该检讨自己,仗着吃不胖体质疏于锻炼,经常处于“吃饱撑了”的状态作躺平状。罪过罪过。

06 看书

居家隔离,阅读是为数不多可以获取心流的方式之一。阅读让我们暂时忘却嘈杂,从周围环境抽离,沉浸在充盈的精神世界。

每当我为虚度时间而沮丧,打开一本书,便会迅速进入忘我状态。读到一些有用的干货、共鸣的观点、共情的故事,内心仿佛接上电源线的手机,能量源源不断涌入。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07 写作

有时候,郁郁寡欢源自内在郁结,通俗地说,就是“想不通”。写作能够让你摆脱情绪的旋涡,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我,更加冷静、全面地看待问题。

想象你肩膀上站着一个小小的人,TA是更高版本的你的化身,写作的过程,不见得一定得出解决方案,单是复盘整理自己的思绪,足以达到转换心情的目的。这些年我坚持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在于给内心“排毒”。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08 跟正向的朋友交流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的身上是有“能量场”的,消极还是积极?豁达还是狭隘?强压还是柔软?不同的人身上的能量属性和强度不同。

有个读者在我小红书留言,我非常认同,他评价读MBA的价值:“可以认识很多积极向上的人,他们不一定能在生意或工作中马上给你直接帮助,但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正向的交友圈。”。

说出来可能让一部分人不适,如果你想保持不断进步、成长的态势,其实蛮有必要主动筛选、拓展一些积极正向的朋友。我相信无论你在做什么,身边总能发现这样的朋友。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09 做有意义的工作

读过一个隐喻深刻的寓言,梗概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向神灵祈祷:“请让我进入天堂,里面有享用不尽的美酒、美食、美景和美女!”神灵说:“可以,唯一的条件是你永远不能工作。”男子欣然接受。

半年过去,男子濒临崩溃,请求神明给他一份工作。神明说:“对不起,我不能答应你。你以为现在天堂还是地狱?”

居家隔离,我终于过上了吃了睡、睡了吃、天天自然醒的猪猪生活。我给自己定下一条准则,宅家的日子每天至少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事项,比如更新知识星球的付费专栏,一对一辅导学员做好职业规划。

10 信念建设

读到这里你可能质疑:“这些事太小,大环境这么差,现实不允许我们乐观啊!”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书中讲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是被俘的美军里级别最高的将领。但他没有得到越南的丝毫优待,被拷打了20多次,关押了长达8年。

斯托克代尔被关押8年后放了出来。吉姆·柯林斯先生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

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

他回答说:“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

斯托克代尔说:“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说:“对长远我有一个很强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小孩;但是我又正视现实的残酷。”

居家隔离,让心情变好的10件小事

这段稍显冗长的文字,其实讲的是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忠告我们:如果现实很残酷,一眼望不到头,那么正确的心态是短期悲观长期乐观。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又直面现实的残酷。

所谓:对未来越有信心,对当下越有耐心。

(如果觉得本文有收获,请顺手点个赞或在看呗~非常感谢)

博主:新一,复旦MBA,本科毕业于中传;胡润TOP30财经新媒体前主编,访谈上百位商业领袖;现在专注于个体发展研究和教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