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对人民进行道德的教化?

如何对人民进行道德的教化?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率先做到礼敬、谦让,百姓于是不相互争斗。像周文王在做诸侯的时候,虞、芮两国的国君因为田产起了争执,于是到西伯昌(就是当时的周文王)那里,请他裁决,但是他们一进入西伯昌所治理的国境,看到全国上下无不礼让,从上到下都是非常的谦让,结果虞、芮两国的国君非常惭愧,不再争执了。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归周的有四十多个。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来引导,则百姓和睦相处。在上位的人,乐于遵行礼法,百姓没有谁敢不恭敬的,这就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中国古人把礼、乐、刑、政共同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特别强调礼乐之治,所以中国文化也被称为礼乐文化。如果礼乐文化做得好,礼乐盛行,那么“刑措不用,囹圄空虚”,刑罚都可以搁置不用,监狱里没有犯人。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要明示人民喜好和厌恶,人民会知道禁令而不违犯。应该喜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样的德行,凡是人们做这些善事就给予奖赏,与此背离的要厌恶,做了恶事就给予惩罚,人民就知道所禁止的事情,从而不敢为非作歹。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有父子两人因为争讼来告状,孔子把他们关进同一间牢狱,三个月没有进行判决,后来父亲提出撤诉,孔子就把他们父子都释放了,没有再进行追究。

鲁国的大夫季孙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他说:“我曾听您说过,孝是治国的根本,现在杀一个不孝之人就可以警戒全国老百姓都行孝,但是您不把他杀掉,还把他给放了,这是什么缘故?”

孔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在上位的人没有教导人们走正道、行孝悌,下面的百姓犯了罪,就把他给杀掉,这不符合情理。

“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不教导民众培养起孝心,而用孝来审判官司,这是杀无辜之人。

“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全军溃败,不可以斩杀士卒;司法混乱,不可以处置惩罚百姓。为什么?

“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上面的教化不能施行,罪责不在人民百姓的身上。

“夫慢令谨诛,贼也。”法令非常不严谨,诛杀却很严苛,这是残害百姓。

“征敛无时,暴也。”横征暴敛,没有一定的时节,这叫暴政。

“不戒则成,虐也。”没有事先警戒教育,就苛求他做到,这叫虐政。做不到就给予刑法的处罚,这是虐政。

“故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如果政事杜绝上面所说的这三个方面,然后才可以用刑。

教导人们,给人以道德的教化,是有步骤的。孔子说:“既陈道德以先服之”。

首先要给人们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让人们顺服。让人们明白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就不会轻易地去作恶。

现在社会看似重视道德教育,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例如,很多人从小到大上了很多课,但是很少有一堂课教过什么是孝敬父母?做到了哪些方面才叫孝?所以很多时候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个孝子,你这样做是不孝的行为”, 很多年轻人不认可,他认为,“我就是一个孝子,你怎么知道我不孝?”像有的人已经被派出所抓到,警察对他说:“你这样很不孝”,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我对父母可好了。”这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看什么是孝。

《弟子规》上有四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都没有做到,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孝子。这说明教育并没有把道德的原则规范、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给大众广泛地宣讲,让家喻户晓。

康熙皇帝在执政期间曾颁布《圣谕十六条》,要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快板、小说、戏剧等,把这些广泛地宣讲,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古代的妇女虽然没有读圣贤书,但是她为人知道忠孝节义,就是因为她的社会教育、诗词、戏剧、小说所接触到的,像现在的正能量、孝道微视频等,无一不是道德教育的形式。

宣讲了道德之后还是不行,则“尚贤以劝之”,是要崇尚那些有德行的人,劝勉百姓向善,向他们学习,就像现在国家每年要评一些感动中国的道德人物,评一些道德模范,這就是“尚贤以劝之”。不仅全国要评,每一个省、每一个市、每一个县都要开展这样的道德模范的评奖。评选之后要让大家向他们学习,广泛地宣传他们的事迹。

“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还是不行,怎么办?就要把那些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给废弃,给贬退,让人们有畏惧之心。像党的十八大之后,颁布了“八项规定”,如果党员干部做不到“八项规定”,违背了“八项规定”,就给罢官,给各种处分。这就是“废不能以惮之”。

“若是,百姓正矣。”如果这些都能做到,百姓自然会端正。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一些奸邪之徒、顽固不化,最后才给予他们刑罚的制裁,这样民众就能明礼而知耻,羞于犯罪。而且给他们刑罚的制裁不是为了处罚、惩罚他们,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引以为戒,就像孩子不听话,打他一顿,并不是打他一顿让他疼,而是让他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于是不需要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刑罚也可以搁置不用。

“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现在的世间却不是这样的”,这是孔子说当时的世间,当时的世间是伦理道德的教育混乱,人们不知道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刑罚繁多,使人迷惑,人们不知不觉就犯了罪,结果又用刑罚来制裁他。刑罚越来越繁多,但是强盗等违法乱纪的人却数不胜数。

最后孔子说“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陵迟”是由盛转衰。社会的风气由盛转衰已经很久了,虽然有刑法,人们怎么能不逾越这个刑法?

这说明社会伦理道德失教已经太久,人们已经把作恶养成习惯,习以为常。虽然现在设置了很严苛的刑法,但是仍然控制不了自己的习气而逾越刑法。

孔子的这一段话,是告诉大家:先要给民众教化,如果人们没有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做了邪曲不正的事,应该给予宽恕。宽恕之后,还是要给他们以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他知道做人的本分,知道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

教育要从孝道开始,在上位者、教育者、做家长的人以身作则。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一定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