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元明清设馆修史制度的发展

作者:读史品生活

作者/陈其泰

宋以后设馆修史制度更加发展,撰成实录、国史更为浩巨。从宋初起,史馆即形成了修撰日历——实录——正史的制度。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钦宗、高宗各朝,分别命大臣李昉、钱若水、吕端、吕夷简、夏竦、韩琦、吕公著、吕大防、范冲等,先后修成先朝皇帝实录。

宋元明清设馆修史制度的发展

据《宋史·艺文志》载录,计有《太祖实录》五十卷,《太宗实录》八十卷,《真宗实录》一百五十卷,《仁宗实录》二百卷,《英宗实录》三十卷,《神宗实录》三百卷,《哲宗实录》一百五十卷,《徽宗实录》二百卷,《钦宗实录》四十卷,《高宗实录》五百卷,《孝宗实录》五百卷,《光宗实录》一百卷,《宁宗实录》四九九册,《理宗实录》一九〇册。合计十四朝实录,三一八九卷(册)。

同时,又成太祖、太宗、仁宗、英宗等朝国史。高宗至光宗时,各史官更分别修成多种体裁的官书,有魏杞等所上神、哲、徽三朝正史,陈俊卿、虞允文等上神、哲、徽、钦四朝会要,赵雄等上神、哲、徽、钦四朝史志,王淮等上神、哲、徽、钦四朝列传。历南宋各朝,也同样重视实行这种修史制度。两宋还有许多日历、时政记和士大夫不可胜计的有关史事的记载。

总之,由于两宋史馆制度的健全、发展,保留了各朝实录、国史连续不断的记载,加上其他史料汗牛充栋,所有这些,为元初修宋史准备了极详备的史事(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是非善恶回护讳饰的问题)。此如赵翼所论,元初宋史成书迅速,卷帙浩繁,即因“大祗就宋旧本稍为排次”。宋亡后,元臣董文炳在临安主持接收之事,言:“国可灭,史不可没”,遂以宋史馆各种记注、实录、国史悉数送归于元都,贮国史院。此可谓元臣中有识之人,视保持历史记载的连续具有超越于一朝一姓兴亡之意义。

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都认为自己是中原皇朝确立的设馆修史制度的当然继承者。契丹族原先缺乏历史记载,故对其祖奇首可汗事迹,仅记其生于都庵山,徙于潢河之滨而已,甚为荒渺模糊。因受中原文化影响,以后历朝已设监修国史之官,如刘慎行、邢抱朴、萧韩家奴等。

辽圣宗统和年间,已修圣宗以前的实录。兴宗时,始命置局编修。耶律谷欲、耶律庶成及萧韩家奴任编纂,成诸帝实录二十卷。道宗大安元年(1085),史臣进太祖以下七帝实录,对国史记载已稍具规模。至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又诏耶律俨纂太祖以下诸帝实录,共成七十卷。此又标志着至天祚帝时辽修撰本朝史更有进展,故赵翼评论云:

“辽史传赞谓其具一代治乱之迹,亦云勤矣。当辽之世,国史惟此本号为最善,金熙宗尝于宫中阅《辽史》,即此本也。”

金时,曾两次诏修辽史。第一次为熙宗皇统年间,令耶律固、移剌子敬等续修,而成于萧永祺之手,共七十五卷。第二次在章宗时,命移剌履提控刊修辽史,党怀英等任刊修、编修之职,又搜求民间史料,责令家藏有辽时碑志及文集者,悉送上官。最后诏陈大任继成。“至元修辽史时,耶律俨及陈大任二本俱在,《后妃传•序》云,俨、大任《辽史•后妃传》,大同小异,酌取以著于篇。而《历象闰考》中并注明俨本某年有闰,大任本某年无闰,尤可见其纂修时悉本俨、大任二书也。”

故《辽史》的修成,自太宗会同四年(941)至元朝至正四年(1344),共经辽、金、元三朝四次下诏修撰,前后历403年而成。所称“陈大任本”,先后有9人预修,加他本人共计10人。总之,《辽史》是积累辽太宗以来历朝设馆修史的成果乃撰成,前后经营既久,故虽有简漏的缺点,但也有突出的优点,尤其列表最称得法。

女真族接受中原史官文化的经历也有类于辽。女真原无文字,对祖宗事迹并无记录。太宗天会六年(1128),令完颜勖及耶律迪延掌国史,勖等将自金始祖以下十帝史事,综述为三卷。其特点是如实记事,如赵翼谓:

“凡部族既曰某部,又曰某水、某乡、某村,以识别之。至与契丹往来及征战之事,中多诈谋诡计,悉无所隐,故所纪咸得其实云。今按《世纪》,初臣辽而事之,继叛辽而灭之,一切以诈力从事,皆直书不讳。及《石显》……等传地名、部名、村名,悉瞭如指掌,应即勖等所修载在实录者。”

此后,金史官又撰有《太祖实录》、《睿宗实录》。元朝修成之《金史》号称叙事详核,文笔简洁,优于《宋》、《元》二史之上,金朝史臣提供的《实录》记载详确有据,令后之修史者有所凭藉,实是其至关重要的原因。

元、明、清三代也极重视实录的撰修。

明初所修成的《元史》虽有诸多舛漏,颇受讥议,但学者仍视之为“首尾完具”的“一代全史”。明初馆臣修成此书,实依靠元历朝所修实录。元世祖至元年(1341),翰林学士王鹗奏请置史馆修《太祖实录》,附修辽、金二史。二年,敕选儒士编修国史。五年,以和礼霍孙等充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以记政事。灭宋后,诏作《平金》、《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命耶律铸监修。成宗即位,诏完泽监修《世祖实录》。至大德七年(1303),国史院进太祖、太宗、定宗、睿宗、宪宗五朝实录。

赵翼对元代历朝实录颇予肯定,说:“《元史》大概亦尚完整,则以旧时纂修实录者多有熟于掌故之人”。如著名文人姚燧、袁桷、欧阳玄等,分别参预《世祖实录》、《泰定实录》、《文宗实录》的修撰。欧阳玄且是元顺帝时纂修三史、制定体例和执笔撰写论赞、表、奏的人物。“明初修史诸臣即抄撮成书,故诸列传尚多老笔而无酿词。”

明清两代尤将修撰历朝实录视为重要政事,(清制,每帝卒后,设实录馆,负责纂修,事毕撤销,与常设机构国史馆有别),修成的实录卷帙浩巨,分别达二千九百二十五卷和一千二百二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