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华为历史性巨变:余承东十年磨一剑,终端业务 “涅槃重生”

华为历史性巨变:余承东十年磨一剑,终端业务 “涅槃重生”

华为消费者业务 BG,已经彻底成为历史。

4 月 20 日晚,在华为终端商用办公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宣布,华为的 “消费者业务” 已经正式更名为 “终端业务”,而终端业务将全面覆盖商用产品和消费产品两大板块。

这意味着,在消费者业务的基础上,华为全面进军商用领域。

余承东表示,在 “华为终端业务” 体系下,消费产品将继续面向大众消费者,也就是 To C;而商用产品则专注于服务于企业和政府客户,也就是 To B/G,重点面向教育、医疗、制造、交通、金融、能源等六大行业。

对于华为来说,这次更名的背后,当然不仅仅是一次业务变化,它更是一次凤凰涅槃,一次属于华为的悲壮而勇敢的自我革命和求生之举。

华为终端的 “遵义会议”

2010 年 12 月 3 日,华为的召开了一个 “高级座谈会”,任正非、郭平、余承东等华为高管和终端团队的 200 名骨干成员都参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做事要霸气,做人要谦卑,要遵循消费品的规律,敢于追求最大的增长和胜利。

通过这次会议,任正非对终端业务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终端公司在手机终端领域做全球第一的长远目标,明确了华为终端与运营商管道业务、企业网并列成为公司三大核心业务,同时,他也对终端业务方向做出以下三个调整:

在产品上,从低端手机转向高端手机;

在市场上,从无品牌转向自主品牌;

在用户重心上,从运营商转向消费者。

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来看,这次会议无疑是华为终端业务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是它面向消费者业务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会议——堪称是华为终端的 “遵义会议”。

实际上,在这次会议之前,华为终端业务已经存在多年。

从具体时间点来看,华为手机业务的实际起点,是 2003 年 7 月成立的华为手机研发部,随后不久,华为终端公司成立。不过,华为做手机的切口,一开始小灵通,后来的重心则转移到做 3G 手机——那时候,华为做 3G 手机实际上还是面向运营商定制,因为担心自己的 3G 系统卖不出去,用手机来给 3G 系统做配套。

华为历史性巨变:余承东十年磨一剑,终端业务 “涅槃重生”

所以,本质上,在早期,华为终端是一块附属业务。

正如任正非所言:

我们认为终端这几年发展真不容易。当年我们没想过做终端,我们是被逼迫上马的,因为我们的 3G 系统卖不出去,没有配套手机,要去买终端,买不到,才被逼上马的。应该说你们走得不错,很成功。郭平发明了转售路线,专门给大运营定制低端手机,当时我对这个路线还是持怀疑态度,能不能成功?歪打正着,成功了。

不过,随着 iPhone 引发的智能手机热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涌起,任正非也意识到智能手机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产业发展机会,因此决定从战略上调整华为终端业务的发展方向,从面向运营商变成面向消费者,采用了 2010 年 12 月 3 日的华为终端 “遵义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任正非再一次明确,华为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为了客户。而对此,徐直军也在会议上有补充称:

我们公司一切为了客户,过去讲的是为了运营商,但终端公司最终客户到底是为了谁,是最终消费者。终端公司现在开始不能把运营商当客户看了,我们真正的客户是消费者。

就这样,通过这次会议,华为终端从战略决策层面完成了从面向运营商到面向消费者的转型——很快,到了 2011 年,华为正式成立了消费者业务 BG,它成为与运营商网络 BG 和企业业务 BG 并列的华为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余承东担任消费者业务 BG 的 CEO。

由此,华为终端体系在组织结构层面进化成了以面向消费者为核心的 To C 业务板块。

曾经的 To C “独立王国”

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来说,从 To B 到 To C,是一个重大挑战。

很简单,华为自成立以来,一直做的是 To B 业务,其核心在于服务好运营商和企业客户;就手机业务而言,在 “遵义会议” 之前,它无需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消费者,也不需要花钱建立品牌认知和维持渠道运行。当然,它也可以 “闷声发大财”,保持低调即可。

但是,如果面向 To C,华为必须学会面对媒体——对此,任正非本人也认识得非常清楚,他公开表示:

只有进攻才可能成功,防御是不可能成功的。没有渴望和客户见面的干部,立即从行政职务上退下,害怕和媒体接触的,你也别做行政干部。渴望成功,才是华为人的本性。

坦率地说,余承东固然是一个渴望成功、敢于奋斗的典型的华为人,但是在领导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最初一段时间,他也犯了不少错误,交了不少学费——好在华为有足够的家底,而任正非对他有足够的支持,让他带领华为在 To C 业务去试错、去学习、去提升。

比如说,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绝对核心,手机业务其实是经历了两到三年的挣扎才渐渐能够立起来,按照华为官方的说法:

自 2011 年起,华为消费者业务坚决放弃白牌、低端定制的业务模式,走上华为自有品牌中高端之路;2012 年,实现品牌、产品、渠道三大转变,并坚定实施精品策略,推出 D、P 系列精品旗舰手机;2013 年,在全球市场初步构建起公开市场能力;2014 年,伴随着 4G LTE 的迅速发展,凭借着在 4G LTE 领域的核心专利优势,华为消费者业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丰收。

需要注意的是,To C 性质的华为手机业务一路狂奔,与华为 To B 的底层创新业务是并驾齐驱的;不仅如此,即使是在 To C 体系下,华为也在海思芯片层面进行技术创新。

比如说华为将手机芯片业务从海思体系转移到手机公司来做,手机公司还给了海思前期投入以数千万美元的费用,基于这个前提,华为手机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手机 SoC 芯片业务也在迅猛发展,2014 在品牌层面变为 “麒麟”,并且在后续的不断发展中成为与苹果、高通、三星等世界级巨头旗下相关产品并驾齐驱的高科技产品。

华为历史性巨变:余承东十年磨一剑,终端业务 “涅槃重生”

所以某种程度上,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发展,也是站立在华为整个技术体系的支撑之下,这也是华为相对于小米、OPPO 和 vivo 等后进厂商的优势所在。

当然,华为消费者业务一方面受益于华为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为整个平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至少可以体现在营收层面:

2011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营收为 446.2 亿元,占据总营收的 21.88%,但那一年华为的净利润出现了 52.9% 的同比下滑,很明显是因为手机业务导致的亏损——但是到了 2018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营收达到了 3488.52 亿元,营收占比达到 48.4%,而华为在这一年的净利润同比增加了 25%,这其中华为消费者业务功不可没。

需要说明的是,在 2018 年,华为还在全公司进行了架构调整,成立了 ICT 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其中由后者直接来管理消费者 BG,某种程度上,这也增强了消费者业务在华为体系下的 “独立王国” 的意味。

这时候的华为消费者业务,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从 To C 到 To B + To C

2019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 BG 的营收占比第一次超过 50%。与此同时,华为品牌也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的支撑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实际上,凭借华为消费者业务在产品创新、生态构建,以及零售、服务等领域的不断提升,全球消费者对华为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来自品牌调研机构 Ipsos 的报告显示,2019年,华为全球品牌知名度为93%,比 2018年增长 4 个百分点 ;全球消费者品牌考虑度则从 2018 年的 49% 提升至 2019 年的 58%。

当然,华为品牌地位的提升,也少不了中美关系下 2019 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动用国家力量对华为这一中国企业的制裁和打压。

实际上,这也正是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转折点。

在美国制裁的大背景下,华为消费者业务在 2019 年就开始了在国内市场战略发力的过程,其中华为手机业务在 2019 Q3 的国内市场占比超过 40%,其全年成绩也接近 40%。

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全球化布局就已经开始收缩,而中国市场的角色更加重要。

到了 2020 年,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华为再次遭遇美国多轮制裁,麒麟处理器无以为继,手机业务也受到重大阻碍,为了生存,华为甚至出售了荣耀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如此,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占比也在 2020 年得到了增强,达到了 54.2%。

不过,从华为出售荣耀业务的那一刻起,华为消费者业务就注定了一条走向转型之路。

从 2021 年的情况来看,华为一方面在继续勉力维持华为手机的市场存在感,推出了 P50 系列产品,一方面则是与小康合作推出了汽车产品,并且也在华为的庞大渠道体系下开启了汽车销售业务。这实际上就是华为在利用消费者业务所积攒的渠道、设计和品牌能力,来推进其汽车业务的长远发展——当然,这也是为了生存。

华为历史性巨变:余承东十年磨一剑,终端业务 “涅槃重生”

实际上,为了生存,余承东主导下的华为消费者 BG 不仅仅参与到汽车领域,它也在不断进入到各类 B 端属性极强的业务领域,比如说 2021 年 4 月华为推出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面向的正是前装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 To B 业务场景。

而从近半年的情况来,华为陆续面向办公和企业场景推出了桌面电脑、电子书、打印机等各类生态产品,这些产品由余承东的消费者业务 BG 团队所打造,但面向的是中国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医疗、金融、能源等各类 To B 场景。

所以总体上来看,为了生存,余承东和他的团队 “什么赚钱做什么”,他们这一年多以来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以往在消费者业务 BG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积累的品牌势能、产品技术能力等,重新注入到 To B 场景中去——这里千万别忘了,To B 场景一直都是华为的优势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华为的根基业务。

就这样,To C 也就被迫变成了 To C + To B。

小结

总体来看,余承东领导的消费者业务 BG 正式更名为终端业务 BG,只是华为在重大变局下多重业务调整之后的最后一个动作,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尽管如此,如今的华为终端业务 BG,相对于十二年前的华为终端,已经有了云泥之别。毕竟,在它以消费者业务 BG 存在的时间里,完整地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十年重大历史机遇,经历和参与、甚至推动了华为在品牌、渠道、芯片、消费者认知、审美能力、行业地位等多个层面的蜕变——用凤凰涅槃形容之,毫不为过。

当然,在赚钱和盈利能力上,如今的华为终端业务 BG 自然也比当年的华为终端,强太多了。

回望过去十余年的历史,华为消费者业务 BG 的发展和由此而来的华为品牌势能提升,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

一个企业的发展,固然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进取,但也完全无法离开它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和历史机遇;同时,个人的命运在企业组织面前固然是弱小的,而企业组织的发展也几乎完全依附于国家的发展而沉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