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出奇(1):“生活的玩笑”

作者:澹台浮萍梦

生活带给我的惊喜过于出奇。从未想过当老师,以为分配教师岗已足够惊奇,但更精彩还在后续,去幼儿园当老师。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我,满脸苦笑.......虽有想到,但内心对于结果的承认依旧还是花了一点时间。着实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认为这是个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地方,更何况不能动“拳”。原本中午还在想第二天上台讲解的内容:准备介绍介绍学科背景,从社工的理念和角度讲点积极的理念,做点心理建设,打打气。下午结果一出来,心情坏到极点,内心压抑着情绪。觉得我才是最需要做心理安抚的人。第一步便困难重重。随后就是各种非理性化的信念与理由在脑海里抗争,纠结。最终回到现实,那句话“来都来了”起了很大的作用。既然是亲自做出的选择,就得为之负责。一切的委屈、不满都需要自我进行消解与释放。当一切情绪退去,接受事实与面对生活,人都能明白,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有人短,有人长,不必苛求什么。

每个人都扮演着社会角色,角色化生活才是常态。社会中的人都在扮演角色,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整套相关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规范、期待;我们极易产生角色化预期,但实际生活中,期待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应然”与“实然”的矛盾,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和实际就是怎么样,二者必然有差异。这种落差,带来不满足,不爽等情绪让人很难受,向外释放,灼伤他人产生冲突;向内保留,憋着更难,反而会加重。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合理情绪疗法: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简称为ABCDE理论模型。

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

B(Believes)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ve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以我分到幼儿园教学的感受为例进行分析:A 诱发性事件(被分到幼儿园);B信念(对去幼儿园教学不满、分配过程不透明、连哄带骗......);C后果(对安排与讲解毫无兴趣、情绪失落、什么也不想做......);D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已然如此、服务情怀与奉献、空余时间长、短期的......);E治疗效果(逐步忽视非理性信念,接受事实,准备迈入新角色。)

看到事件背后的认识差异,方能理解行为。没有谁是圣人,说事事看得开。一时的行为很多时候是长期积攒的信念集中爆发。但释放完后,我们不得不看到另一面---福祸相依,没有谁能说准未来和下一秒。情绪是人的操作系统,情绪触发一瞬间,但调动理性需要很长时间。情绪是生存的本能。为什么愤怒,边界被侵犯;为什么高兴,需求得到满足。情绪为生活增添更多的颜色。

当一切陌生时,内心还未找到依托,回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维克多·弗兰克尔写道:“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内心波澜有助于囚徒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思绪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过去发生的事情,尽管常常是回到一些不重要的琐事。恋恋不舍的回忆使他们无比幸福,他们假装自己是一个陌生人,生活在遥远的世界,渴望能够乘公共汽车旅游、打开自己公寓的大门、回电话甚至仅仅是打开灯。我的思绪常常集中在这些琐事上,回忆让人泪如雨下。”

从回忆中去寻求美好的,艰难地来为自己加油打气。找寻现在与过去的相似性,以此来增加熟悉感与慰藉,增强心理能量。

谈到幼儿园,记得大一的电影《看上去很美》,让我重新认识了幼儿园、教育、学校等。电影概略为方枪枪在幼儿园的行为,对规范和期望的违反。幼儿园核心机制就是“小红花”,是地位的象征。做得好,养成好习惯等就能获得小红花。方枪枪早期尝试过努力去获取,融入,但得不到、融不入,反而多次受老师的质疑。他是幼儿园最被孤立,原因是他拒绝接受同化。随后就是各种捣蛋行为来刷存在感,在小朋友之间宣传李老师是妖怪、欺负其他小朋友等等。

幼儿园的孩子所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八段论中的幼儿期,这一时期孩子在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行为受到鼓励,儿童会形成主动性;行为受到质疑,儿童会形成内疚、缺乏自信心,欠缺主动性。方枪枪的妖魔化老师、欺负其他孩子的行为增加了其群体存在感,各种主动性地刷存在感。相反其他的孩子,各种行为都被老师教导,非规范行为皆受限制,由此带来的便是生活在老师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的目的品质。

电影中幼儿园的可怕之处就在于集体人格对个体创造性的压制,有主动性的方枪枪在其中屡屡碰壁。方枪枪以为跑出幼儿园就能摆脱”小红花“,但看到的是社会的”大红花“。小社会即大社会,是社会性的规范,而非某地特色。

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化,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在其中内化社会规范、文明礼仪、道德法制、集体意识、语言、文字等,里面包含着人在社会生存所必要的素质。幼儿园的孩子应该是想象力和好奇心都最强的时候。这时很多人的教导与指引就是为其划上一个安全圈尤为重要。

人的个性与社会性谁会更强一些,个性有时就是社会性,社会性有时又是个性。但社会性有时会压抑个性的发展。

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地方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良师益友,一个好老师直接影响一生。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启蒙与开发智力是件特有考验的工作。虽然有时候有的东西还是会受限,毕竟教育不仅是为了开发创造性而存在,还要为其他的功能服务。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其他功能的重要性更加核心。

学校的标准,有时候很简单。一张试卷,一个数字就可以为孩子定个标准。从而给孩子打上一个标签,这是“好孩子”、“乖孩子”、“坏孩子”......标签管理确实能节省认知成本,但标签易产生的问题是印象管理,孩子的行为会往其中靠。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好成绩就是好孩子,那孩子只看中成绩,忽视其他的发展。“坏孩子”之类的标签还会产生污名化,既会产生刻板印象,也会让孩子在群体间受到极大的压力。例如方枪枪的“狗头军师”标签。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这也是如此强调师德师风的原因。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大学专业谈不上热爱。但背后却浓浓地专业烙印,很多思维方式会自动往这方面跳。

讲了一大堆,说点更头疼的事情。最近被孩子们的名字给整蒙了,名字又长,组词规则又不熟悉。。到今天,二十多个名字,我一个也没记住。作为一个名字特厉害的人,此刻遭受到巨大的打击。这背后就是语言习惯的原因。过去长期接触的是跟自己一样的名字,其中命名规则、所用文字等,更熟悉。记得我以前不看球的时候,认为外国人的名字贼难记。但经过这两年的看球,对外国人的很多名字已经逐渐熟悉。凡事都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希望一两个月后,我能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

如果隔行如隔山,那么隔语言估计得隔大洋。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今年上半年最大的感受。

因为即将迈入教师岗位,开启支教生活。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有多少精彩与苦涩,但记录真实生活一直是在做。

PS:前不久,朋友提到让我更新一个支教系列文章。也一直有想法,但名称如何确定,思考了很久。最后不打算用支教生活系列等,虽然可能这样更吸引人。但出于一些特殊考虑,我想了个简单名称:“出奇”。一来显示这段经历的特殊性;二来屏蔽一些没必要的询问。

更新时间上,争取周更。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外加是个“懒人”。

除更新“出奇”系列外,其他一些内容也会努力着更新。

最后,这篇文章本来昨晚就能写完更新,但万万没想到电脑黑屏,而文件没保存,今天又重新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