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估计每个广告人,都曾在日出日落时想过:不干广告,我能做什么?

在我看来,学美术出身的广告人,本身具备一定审美,加上广告界多年厮杀锻炼出来的脑洞和毅力,倘若跨界创业干点事基本都会是有一定水准和高度,比如搞摄影、开餐厅、书店、咖啡厅。当然,还有一种广告人,回归艺术初心,追逐艺术的热烈与生命的平静。

这次,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前广告人,就是后面这类人,如今写字、画画、制砚、造壶,醉心中国文化。

半屋,原名冯大鹏。吉林伊通人,从事艺术创作、自由撰稿人、汉仪字库签约创作人、北京红与火创意合伙人。

作品录入“六合雅集“书画联展/“以梦为马”中国画邀请展/《水云涵贲当代文士情抒芹洋 》(黑龙江出版社)/《边缘表达》序文(云南美术出版社)/《放饭集》序文(山东文艺出版社)/“典古为新首届壶中天地紫砂茶器创新设计作品展”等。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冯大鹏本人

大鹏自述:

“时间倒退到一九九九年,我初做广告时。那时幸运的我,靠捡拾到的一张老莫的名片以及自己的一张嘴皮子、几页画稿子,进入到北京麦肯-光明广告公司任职。突然眼前一片光明,几近眩晕。从小小的设计做起,开始学习如何作好广告。打鸡血的我,除了日常工作,还利用晚上时间,遍读当时能找到的广告类书籍,一日当十日。从设计、文案、策划到媒体,当时的龙之媒书店热情地拿走了我每月的工资。仗着离公司近,每天中午泡面加鸡蛋,偶尔就啤酒,微薄的收入居然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算是赶上了广告黄金时代的尾巴,那时候也充满激情,和同事亮子、小乐最初组成的铁三角,几年时间里拿下了几十个国内外的广告奖项。”

广告是沟通的艺术,一种表达方式。做的时间长了,就会有怀疑和犹豫,同时,潜藏在心里的一些念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复苏。2012年的年底,冯大鹏辞掉在JWT的总监职务,和妻子开了家小型设计公司,而自己则把心放在了书画上。

现在谈及广告,他说,“那些曾为之兴奋和激动的荣誉和成绩,现在看来居然未及草地上的花开花落,日暮黄昏,能记住的不多。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买菜做饭,画画儿写字儿喝茶,享受时间的溜走,是件挺舒服的事儿。 ”

【书法】

冯大鹏的书法结构严谨、工整庄重,笔法遒劲,极有可读性。近几年,他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榜书书写上。历代匾额和民间墨迹成为主要关注的对象。匾额,摩崖石刻等,三五字之间,便可产生丰富的气象,正大、庄严、雄浑、厚重、典雅、清奇、郁勃、劲健、朴茂,绮丽等等诸多味道,以近乎最小的单元,呈现出书法的完整性。量的积累,经验和直觉的把持,情绪的收放,书写的原动力,线的变化……清刚,正大,敦厚,质朴是他目前的目标。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半屋是大鹏的斋号,问及来历,他说,98年来京时在三元桥附近租过三平米左右的小煤棚,连半间屋子都不算,于是取名半屋,以铭记往日岁月。

2020年疫情爆发那一年,收到汉仪字库的邀请,冯大鹏在家潜心创作自己风格的“汉仪老字号”字库,历时7个月,写了几万多字。书法中的一些异体字和生僻字,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很少用到,所以,在做字库的时候往往需要重新解构,用自己的风格去演绎。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写字库的过程,不仅需要审美还需要标准,一天至少写12-13个小时,一个字都得琢磨个大半天,后来眼睛挑花了,就请来对书法对研究的朋友帮忙鉴赏挑选以作后续修改完善,这又花了2个月时间。写一套字库,前前后后共花费9个月。

前阵子群玉山开业,有人专门请大鹏写了一幅字作为开业礼,赠与群玉山:

【绘画】

广告圈那些牛逼美术,基本都是学美术出身的。大部分美术因为工作,逐渐丢掉了画笔,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非常羡慕能拿起画笔的同行,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毛锎、黄晟、老蔡等。

学过艺术史的同学应该知道,唐代是中国绘画的巅峰,在宋朝达到完善状态,是中国美学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这是一个神奇的时代,重文轻武军事孱弱,艺术成就却如黑夜里的明珠璀璨耀眼,让艺术家们无限神往,冯大鹏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水墨山水作品,往往是意境清远、构图严谨讲究、层次丰富,恬静中带着当代的写意风格。花鸟作品则是用墨圆润、飘逸,立意高古,有八大山人遗风,也带着当代的审美意趣。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从冯大鹏新时期的 作品中,也可以偷窥到广告人对于创意的雏形与解构,以及关于人与大自然、生命的哲学思考。比如“水墨实验”。从出差或旅游途中随机随性的搜集石头,再以意象的手法进行创作。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魂的,被各种机缘摆放到了一起,纠缠关联,达成一个状态,如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新水墨实验作品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制壶】

大鹏为人谦和低调,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身上的匠人精神,我们先看看他设计的紫砂壶: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自2010年始,工作、书画之余,开始设计紫砂光素器造型。每年择其称心者托蜀山名师抟制出来,每式十五件,不再重制。到今天已经累计十五个样式,各以其时代特征入古出新。”---冯大鹏

被誉为“国粹”的紫砂壶,自古以来与奇石、兰花一起并称为”文人三雅“,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闻名中外。因此,「壶型与工艺」是一把紫砂壶独一无二存在的关键,以此体现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也要求制壶人对历朝历代紫砂壶的外观都有所了解,才能做不重样。一把好壶蕴含天地,制一把好壶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为了力求不与先前有过的壶雷同,首先就是查阅海量的紫砂壶史料。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大鹏计划的一款壶,从构思到设计完成用了半年时间,准备进入打样阶段,突然发现造型和清代一款罕见的紫砂壶壶型撞车了,于是果断放弃。

迄今为止,冯大鹏制壶10年,拢共也才做了17款紫砂壶,每一款限量15个,不会做更多,也不会授权给别人。

还有一个小细节,他出品的壶,都会有个小标识,写着:半屋涉壶。我自己的解读是:他制壶已经10年,依旧不敢轻易说自己“制”壶,而只是有所涉猎而已。这样的态度,应该才是中国文人真正的恭谦吧,当代满地大师与之相比,何其可笑。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另外,也因为从事过广告,所以他的作品包装异常用心,我本身是紫砂爱好者,市面上大部分的制壶老师的包装基本都是通版包装(也就是市场上买来的包装),再放一张自己与作品的合影以及证书。但大鹏的壶包装与之相比,更具仪式感。首先是每个壶的木盒,都会亲笔书写壶名和跋文。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打开木盒,里面还有一张用宣纸绘制的壶的“证件照”,这是仿作绝对不会有的待遇: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所以,买他一把壶,也等于顺便买了他的字画。所谓匠心,这应该是个很好的诠释了。

在这个星球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一个准则,当作品得到市场认可的时候,仿品和抄袭就会陆续出现,下面这些就是模仿峰大鹏紫砂壶的一些作品: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有的还堂而皇之标明回流、孤品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很多人现在的生活,吃饭睡觉,就是刷短视频。古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

在大鹏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他不是装逼,而是真的追求并享受这种“独享之乐”的生活状态。

【制砚】

砚台从最初的书写工具、文房四宝,已经发展成为了实用、收藏、把玩多种意趣合一的艺术品。当代制砚的工具工艺可能要略优于前人,但制砚时的心性,气魄,学养,不能与前人比。在制砚这件事上,冯大鹏也是求精不求量,追求审美与功能性合一,10年时间仅造砚23方。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扔下广告,搞艺术去

“砚为文人之物,首重质,所谓文,也是文质彬彬,不繁复,不卖弄,不肖形,不炫技,否则则俗,甚至大俗。通此理者,所制砚如浑然天成,非人力所为,又见精微与巧思。”---半屋

相信每个学美术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个艺术家梦。但是,1万个美术生,能早早被市场看见的也就那么几个,对于大部分美术人来说,首先是要活下去,毕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矿,因此,广告与设计就成了很多美术院校生的就业选择。

又或者,只要心中的梦想不灭,我们可以和冯大鹏一样,在广告业中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心怀梦想手握画笔的少年。

“除了科学和宗教,艺术提供了诠释世界的第三种途径,它也许没有前两者的权力,但更能使人幸福。”我想,浸淫其中的半屋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盲目鼓励所有人都应是如此,而是在这样混乱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怀有如艺术家这般敬畏之心,以空杯心态去吸收,不断思考精进自己,以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做好手头上每一件事。

当下疫情猖獗,或者我们借此时间一笔一画开始平心静气习练书法、重新拾起角落蒙桑灰尘的琴谱、翻开一直躺在备忘录的书单、提起多年未动过的画笔……人生不设限,静下心来做点事,莫辜负了时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