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艺术就是要给人们带来快乐”

提及哥伦比亚,你会想到什么?或许是毒枭、绑架和暴力,又或许是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但如果我们愿意将视线从历史的长河拉回更具现实意义的当下,就会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费尔南多·波特罗(Fernando Botero),也许更能体现当代哥伦比亚的荣耀与信仰。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费尔南多·波特罗绘画作品:The Street(1995)。波特罗绘制本作品最初的灵感来自麦德林(哥伦比亚的城市之一),但画中的这条街同时也是拉丁美洲众多城镇的缩影。

上月底,艺术家纪录片《波特罗》在中国台湾上映。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波特罗的名字并不熟悉,但你一定见过他所创造的那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奇特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费尔南多·波特罗与其绘画作品 Menina (after Velazquez) ,1991的合照。本作是对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贵支画作《宫娥》(Las Meninas)的重新诠释。

01

“失败”的斗牛士

1932年,费尔南多·波特罗出生在麦德林城的一个小镇。作为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它不同于首都波哥大那般天空阴沉、降水频繁,麦德林城四季如春,麦德林河穿城而过,向北流淌,无声地滋养着此处的住民。当然,这座城市最大的名气,还是来自于上世纪因贩毒而臭名昭著的麦德林集团,以及它所经历过的那些腥风血雨。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Pablo Escobar muerto(2006),这是费尔南多·波特罗为1993年12月2日在麦德林去世的毒贩创作的画作,Pablo Escobar是毒贩的名字,他希望借此来留下关于哥伦比亚的残酷历史记忆。

波特罗就是在这样充斥着暴力、犯罪和困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那里,金钱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他从小就对慷慨与贫困之间的界限有着极其敏锐的认知。很多年后,波特罗回忆起那段日子,说道:“当你一贫如洗时,会发现生活就像是一场非凡的冒险。”

他4岁时,身为推销员的父亲死于心脏病发。亲戚们帮衬着寡居的母亲,承担起小波特罗的学费和其他开支。而他的叔叔在许多重要场景下,都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12岁那年,波特罗被送进了一所专门训练斗牛士的学校——这在西语国家,可谓是一夜成名的捷径。不过很快他的叔叔就发现,比起与公牛搏斗,自己的侄子显然对画公牛更在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Afarolado(1983),斗牛是费尔南多·波特罗绘画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波特罗说:“我喜爱绘制它的原因是斗牛场景里同时包含色彩、运动和荒谬。”

而波特罗的第一批作品,就是一叠画着斗牛士与公牛的水彩画,后来卖给了当地一个兜售斗牛门票的小贩。因此他总是自嘲:“我之所以从事艺术家这一行业,完全是因为我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斗牛士。”

02

去往欧洲的船票

1948年,16岁的波特罗在麦德林当地的报纸之一《哥伦比亚人报》上发表了插画,这让他攒下了一笔钱。很快,他如愿搬到了马德里,在圣费尔南多艺术学院进修。和许多学生一样,波特罗在空闲时会去临摹普拉多博物馆陈列的画作,然后在周边出售自己的素描和其他绘画作品,以此谋生。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纪录片《波特罗》(Botero)剧照。年轻的费尔南多·波特罗与他的绘画作品Young Girl(1962)的合影。

而在这之前,他年轻的生命中,从未受到任何来自外界的文化刺激。他的世界就存在于那个叫做麦德林的城镇中,而年少的生活场景经历了长久的年月,仍旧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波特罗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一个出生在第三世界的艺术家。换句话说,我并非是在博物馆周围或某种既定传统的艺术圈中长大的。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在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接近、看待这个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A Family(1997),家庭同样是波特罗的创作母题之一。波特罗描绘的是哥伦比亚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用家庭主题来追溯自己的起源、记忆与经历。

20岁那年,波特罗在一场艺术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他用奖金换取了一张前往欧洲的船票,与一群艺术家同行。先是去了西班牙——那里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艺术画廊,收藏了数以千计的珍贵作品。波特罗花了不少时间去临摹大师们早期的画作;然后是巴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接着是佛罗伦萨,他在那里迷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擅用的构图和笔法……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费尔南多·波特罗20岁时绘制的画作:Portrait of a Young Indian (1952)。

欧洲的游学经历,让波特罗生平第一次直面那些原生的真迹。他发现,绘画比他所意识到的要更复杂、更重要。于是,就像是在黑暗中擦亮了一根火柴,使他对于艺术的领悟获得了一刹那的灵光。自此,波特罗开始更诚恳、热切,并且坚决地投入艺术创作,在一路磕磕绊绊中摸索着属于自己的风格与信念。

03

他们才不是

充了气的“胖子”

如果说哥伦比亚的记忆赋予了他永恒的灵感,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历激发了他的热情,那么在墨西哥城一次无意间的尝试,则点燃了波特罗毕生对于“体积”(volume)的探索。

离开佛罗伦萨后,波特罗前往了墨西哥。受到墨西哥“壁画三杰”的影响,他开始将现实生活与事件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中。那一天,波特罗正在绘制一幅曼陀林的素描,他在上面画了一个非常细小的音孔,顿时,乐器的比例和体积变得夸张、有趣起来。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上:费尔南多·波特罗与其绘画作品系列 Circus 的合影。波特罗的马戏团系列有近200幅作品。

下:Bodego n con mandolina(绘于1957-1958)。

波特罗对于这种新鲜的可能性感到无比兴奋。他觉得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门,进入另一个房间,在那里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巴洛克风格,并将它延续至今。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饱满的世界——所有人物、静物以及周遭的一切都有着圆润的线条,丰满的体型,像是充气的皮球一般,让人想起《哈利·波特》中被施了魔法变成气球的玛姬姑妈,又想到莫泊桑对于羊脂球的描写:同样光润而绷紧的皮肤,同样被箍出一节一节、像是一串短香肠似的腿肚和小臂。气色鲜活,被人们垂涎又追逐。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左:The Bathroom(1993)

右:Tribute to Bonnard

但这并没有给波特罗带来一劳永逸的成功。事实上,这种被称为“Boterismo”的戏谑风格让他面临了无数尖锐的批评和质疑。上世纪60年代,他曾搬去纽约生活。提及那段经历,波特罗在纪录片里说自己像“麻风病人”一样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纽约时兴画派对他的手势和笔触颇为不屑,甚至百般责难,认为他的作品完全是在哗众取宠,这些玲珑的“胖子”看上去十分轻佻,毫无深意。

然而,波特罗却始终声称,他画的从来不是什么“胖子”。他关注的一直是“体积”。借用这种方式,他描绘和反映各种主题,比如重新诠释大师们早期的绘画作品,再现拉丁美洲的街头场景与家庭生活,再比如借此讽刺贵族或政坛人物……对“体积”的夸大,让他更为直观地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以此增加一些影响力。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上:费尔南多·波特罗与其绘画作品 Abu Ghraib 46 之一 (2005)的合照。本系列作品表现的是美军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

下:Entombment of Christ / Entierro de Cristo(2010),本画是卡拉瓦乔画作《基督下葬》(The Entombment of Christ)的再创作作品。

波特罗一直认为,一名画家真正的财富,就在于他所创造的影响力。每当作品触达了更广阔的人群,释放出强大的讯息,那么他也就获得了新的、不可替代的财富。

在纽约生活了18个月后,波特罗经历了一场改变他一生的邂逅。当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多萝西·米勒前去拜访波特罗的一位邻居,邻居建议她见见波特罗。当她走进他的工作室时,一眼就看到了那幅波特罗版本的蒙娜丽莎肖像——艺术家将蒙娜丽莎定格在了少女的12岁。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费尔南多·波特罗绘画作品:Monalisa(1978)。

这幅画后来便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很快,波特罗的画作席卷了全球,鲜艳丰富的调色、独特而前所未有的风格,让他迅速收获了公众的关注,人们为这些活泼可爱的“胖子”津津乐道。“有人认为艺术如果让人感到愉悦,那就是它的堕落。这太荒唐了,艺术就是要给人们带来快乐。”

波特罗以绘画闻名世界,但同时他也是一位雕塑家。那些引人注目的雕塑品,就像是他的二维作品的延伸,以更显著和立体的方式遍布纽约、巴黎、巴塞罗那等各地,向世人揭示了这位能用多种介质表达自己艺术理念的艺术家的独特之处。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上:费尔南多·波特罗在雕塑工作室,摄于 2001 年。照片:Pool Cochard / Merillon / 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下:在波特罗博物馆中央的费尔南多·波特罗雕塑作品:Eva(1983)

04

曾经的麦德林小镇青年

人们总是描绘那些自己最熟知的事物,而它们恰恰根植于一个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零星记忆中。对波特罗来说,在麦德林和哥伦比亚所见识到的一切——那些穿着正统甚至稍显刻板的男女,装饰华丽的天主教堂以及墙壁上刻画着的受难的圣徒,那些日常中随处可见的游行、野餐、斗牛、士兵、舞蹈、婚礼、葬礼——无一不在他的头脑中经年累月地闪烁。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The Street(2013),本作与其他The Street 画作一样,都是以哥伦比亚为背景进行创作的。

尽管定居于巴黎,但他似乎与国际艺术界任何一场时髦的运动都毫无关联,自称是“最哥伦比亚的哥伦比亚艺术家”。而这个国度,同样以自己的方式认可、欣赏着波特罗。在家乡麦德林,波特罗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当地的广场和街道;波哥大建有一座波特罗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件他的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等等。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波特罗博物馆内景。画面中央的画作为费尔南多·波特罗绘画作品The Studio(1990)。

声名狼藉的犯罪组织曾在波特罗创作的雕塑下放置炸弹,以威胁哥伦比亚当局。波特罗的儿子时任国防部长,专门从波哥大飞往麦德林调查这起爆炸案件。而波特罗得知此事后,把另一件作品“和平鸽”捐赠给了故乡,它就摆放在被炸毁的雕塑残片旁边。

对于波特罗来说,成为一名颇具名气的艺术家,最大的好处可能在于拥有足够多的钱可以随心所欲。现在,他的房产遍布世界各地,不过他不用来投资,也不为了度假——这些住宅被波特罗当成创作不同形式艺术作品的场域。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费尔南多·波特罗在纽约的工作室,内景。

巴黎的那间铺满大幅的油画,艺术家在其中尽情涂抹;位于蒙特卡洛和纽约的住宅,则是他创作水彩和蜡笔画的地方;在芝华塔尼欧和哥伦比亚,波特罗习惯于创作些素描;而托斯卡纳的阳光,见证了无数青铜雕塑作品的诞生……他总说,艺术是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而这些形式和媒介各异的艺术作品,则是他尝试将自我触及更多个体的不同手段。

正如纪录片《波特罗》之中所说,一个慷慨、浪漫、谦逊的人,永远不会忘记他来自哪里,以及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费尔南多·波特罗,一个真正正直和天真的人。也许艺术史不会永远垂怜他,评论家的无知与傲慢还会常伴其左右,但波特罗从未停止走向世界与人群的脚步。他与他的作品一样,戏谑、热烈而真实。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费尔南多·波特罗与其绘画作品 Menina (after Velazquez)的合照。

来聊

你印象深刻的关于“体积”的描写/作品是?

撰文/牧羊少年

编辑

/Waffle

排版

/左

NOWNESS

更多「艺术家」相关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欢迎来到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世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