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小宝,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
“孩子又哭了,老公,你过来哄一哄……”
“哎呀,我在忙啊!没有时间,不行,你就把手机给TA看一会……”
“一天天的就你忙,就知道打游戏、就知道刷视频!”
“哦、哦、来!宝贝,咱们看会手机吧”
这时候哭声和争吵恢复平静,似乎一家三口都得到了解脱!
孩子一哭一闹,第一时间想到用手机来哄孩子。
无论是刷短视频、还是有幼儿游戏、幼儿动画片,
似乎成为了很多家长的第一选择。
我相信这样的场景会在大多数的家庭每天上演,
一部分家长确实是每天事情太多,不能24小时的完全陪伴,
所以用手机来替代。
那还有一份家长却是每天自己的无法离开手机的诱惑,
根本顾不上孩子的情绪,似乎手机已成为了两代人共同的“安慰奶嘴”。
互联网时代,手机却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捷,
但却是也剥夺了原本该有的美好,
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却又使人咫尺天涯。
时间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你在我面前,却对我视而不见!
当孩子对我们有陪伴需求、生理需求的时候,
我们却往往觉得TA还小,似乎安安静静就是养育孩子的为此参考指标。
那么同时在我们重视孩子物质满足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对于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如果让孩子过早的接触手机,
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危害一:视力下降
幼童近距离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分钟,
孩子的视力尚属于发阶段,眼部结构较为脆弱,
长期的电子产品辐射,极易导致孩子视力下降。
过早的带上与年龄不符的近视眼镜,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现象。
不要美其名与的说给孩子看的是“防蓝光”的,
这就好像,明知道这是农药,还要说这是检测合格的农药!
皇帝的新衣,到最后害得只有自己!
危害二:注意力不集中
成年人的短视频、看似卡哇伊、可爱的儿童游戏,
还有披着“狼皮”的儿童动画片,
无论对谁,成年人也好、幼儿也罢。
看的过程,都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会使我们的主动思考能力逐渐丧失。
长期以往,孩子会无法专注与每件事情上,
为什么,定不下心,因为专注是需要主动思考的,
但是主动思考的能力都被手机“吞噬”了。
不要以为沉溺在各类频分绚丽的手机画面当中,
是在刺激孩子的思维亦或者感官发展,
这是错误的想法,各位。
大千世界,如此多彩,
非要把这种刺激的过程局限到手机当中,
你不觉得有些顾此失彼吗?
危害三:自控力差
从小就对手机的使用没有约束,
因为只要自己一哭一闹,就会得到。
代价可能就是几滴“伪装”罢了,
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沉迷于某件事情当中,伴随而生的便是失控。
慢慢成长,开始对手机产生依赖,
没有手机心里便不踏实,无心学习甚至厌学。
晓嵩见过手机不放在桌子上,没法开始写作业的孩子,
即便TA不会去碰手机,但放在那里,TA就心安。
自控能力的本质是自律,
自律需要环境的滋养,在滋养当中塑造强大的自我,
以此反哺出来受益一生的自律。
但是环境如果不允许,那在第一个环节其实就败掉了。
孩子仰望父母,看到的是自己的样子。
任何行为习惯的产生都需要环境的滋养。
所以如果想要改善手机作为“安慰奶嘴”的依赖,
各位家长不妨尝试这几个办法。
其实真的是老生常谈、看似简单、做起很难得办法。
第一,以身作则
做好表率作用很重要。
你经常看,孩子自然也就经常会有机会可以共享,
共享你得开心、你得屏幕、你得反应……
他们对世界得了解还很小,
既然爸妈都喜欢,那在他们这一定是很有意思得一件事情。
这个时候,你却说小孩子不能看,
然后小孩子开始又不平衡感,你们看手机那么享受,
为什么,我就不行呢?
开始好奇:趁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的看;
开始反抗:各种极端行为,耍脾气、大喊大叫、打人;
开始作妖:不给看,我就哭!你看果然你们还是爱我的,下次我还哭;
孩子最大的学习能力就是模仿。
你怎么做,TA就怎么干!不要给人家讲干巴巴的你们做不到的道理,没用的!
这个世界上TA最信任的就是爸妈,你们都这样的情况下,
即便是在高深的道理都无法改变孩子的认知。
第二,约定规则
在保障躯体、睡眠、视力的前提下,
孩子每天可以适当的玩一会手机,但一定要注意几个原则:
1、时间要固定,包括时长、固定节点;
2、手机里的内容是否符合孩子成长;
3、大人要全程陪同,不要丢给孩子手机就走;
如果孩子对原则问题有抵触,
无论想多玩一会,还是想在非约定时间段玩,
要平和、严肃的告诉孩子不可以,约定的规则是什么!
重在要平和、不要抒发情绪,
同时,如果你在软磨硬泡之下选择妥协,
那么最终会让双方都很难受!
第三,转移注意力
任何一个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归结其形成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实世界让TA们无比难受,而恰恰虚拟世界能够弥补。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看手机,
那么我们就把更多的时间转移到TA喜欢做的其他事情上,
或者我们搞一些更有意思的活动去吸引TA。
逛逛公园、做做亲子游戏、看场电影……
现在孩子太少了,而且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调小了,
没有同龄人、大人又不陪,确实可怜。
晓嵩说:
手机哄娃的危害,我相信几乎所有家长都能知道,
但是如何解决,却会让大部分家长头疼不已。
也就是说往往我们对于很多事情非常关注弊端,
或者说特别关注影响我们的因素,
但在解决的时候,却又总找各种理由推脱、解释。
其实,我们思考一下!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孩子出现的成长问题,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到底应该由谁解决?
第三,我真的没有能力解决吗?
三个问题过后,我相信会找到那个强大的自我,
放下五花八门的理由和对孩子的各种控诉,
回归到孩子身上,让你的孩子重新回到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