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毛主席曾评价朱德元帅说他:“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准确概括了朱德身上宽厚的品德与钢铁般坚定的信念。毛泽东还在朱德的六十大寿上,亲自为他题词“人民的光荣”。

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都有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儿,朱德元帅也是如此。建国后朱德也没一丝懈怠,以全部心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晚年的朱德深受病痛的折磨,也不忘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目标,依旧勤勤恳恳操劳国事民生。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1976年7月6日,周总理离开的半年后,一代开国元帅朱德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在朱德元帅去世七个月以后,他的妻子康克清向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汇报了三件事,并请他审批。

朱德元帅的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了哪三件事需要审批?朱德又是怎样的一位领导人呢?

携手50年,革命风雨情

在革命岁月中朱德和康克清患难与共,共同的信仰让他们生死相依,一起度过了硝烟四起的年代;建国后彼此相守,携手走过了和平岁月。

朱德和康克清都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两人将情感深深地融进了党的事业,超越半个世纪的岁月,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润物细无声的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完美诠释了朱德两人之间的感情。

两人都是革命战士,初识于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1928 年,康克清跟随游击队上了井冈山,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批女红军之一。在井冈山上,她结识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红四军军长朱德。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当时伍若兰(朱德元帅第二任妻子)在赣州城被敌军杀害,朱德悲伤不已。然而部队一路上战斗频繁,身为军长的朱德只能将悲痛紧紧压在心底。

可是失去妻子的痛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总是挥之不去,当部队安定下来的时候,这种悲伤便不可遏制地流露出来……

这一切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也被贺子珍等热心的女同志看在眼里。晚上毛主席对贺子珍说:“子珍,朱军长心里很难受啊,你看出来了吗?”

贺子珍说:“若兰姐两人多么好,现在若兰姐牺牲了,他怎么能不伤心呢?”

毛主席与贺子珍商量着如何让朱德元帅走出悲伤,于是贺子珍建议给朱德元帅介绍一个对象,让他尽快走出来。毛主席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尽快给朱德元帅介绍对象。

任务就交给了贺子珍等人,贺子珍等人想到了当时在三十一团特务连的康克清,觉得这个姑娘不错,打算给朱德元帅介绍这个女红军同志。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部队攻克福建长汀后,朱德去妇女组同女战士谈话。当时朱德对康克清的上进、质朴、纯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克清曾经坦率地表示过自己的婚恋观:“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婚姻就是无产阶级的婚姻。只要对方革命态度坚决,品德高尚,愿意为党奉献,和我志同道合,年龄和权势都不是问题。”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朱德和妻子康克清

所以当康克清知道贺子珍她们给自己介绍的对象是朱德元帅时,心里思绪万千。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女战士,当然熟悉闻名的朱军长,真正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在红四方面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途中的一件事。

部队踏着满地的霜雪前行,当时天色渐晚,康克清所在的特务连刚在群众家安置好,朱德就同团长来检查部队的安置。朱德元帅挨个儿检查战士的地铺,摸摸铺的稻草厚薄如何,关切地问战士们身体状况。

朱德元帅看见康克清脚上的草鞋烂得穿不成时,亲切地在她的头上摸了一下,说道:“小鬼,今天晚上可以用稻草把草鞋补一下。”

入夜后,康克清正在微弱的火光下捻着稻草。就在这个时候军部的一个警卫员过来了,手里提着一双新草鞋,说是军长让他送来的,担心她晚上来不及补草鞋。康克清接过草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朱军长对战士真体贴呀!”

朱军长心善厚道,对战士关怀备至,全军的官兵都爱戴他,康克清对这一点深有体会。然而现在要让自己与这个“大官”在一起生活,不免有些彷徨不安、踌躇难定了。

红军实行的是自由恋爱,康克清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普通女战士,论文化知识和思想都与朱军长有差距。自己和有名的朱军长相配,合适吗?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面对康克清的顾虑,朱德作出了一个坚定的答案 :

“我们现在都是革命战士,是同志,不论军长还是战士,都是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我们干革命的向来有一说一,我很欣赏你,认为你好学上进,工作上努力大方,是一位很不错的同志。希望我们可以结为伴侣,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能成为不是阻碍我们的理由。结了婚,我们可以彼此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康克清被朱德同志如此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她难以回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答应。

1929年3月,两人在长汀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从这时起他们成为了革命路上的伴侣,彼此鼓励,一同前行。

1935年,朱德和康克清踏上了艰辛的长征征途,两人携手过草地,翻雪山,走了整整2年,因为彼此扶持度过了这一漫漫长征路。康克清作为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妻子,她不是一位“官太太”,而是一位真正的红军女战士。

长征途中,作为总司令夫人的康克清从未有过“特殊待遇”,仍然作为一个普通战士一样行动。康克清曾经说过:

“在长征中,我和朱德一直是在一起的,可以说我们每天见面,但我从来没有关心他吃穿之类的事情,这不是我的任务。我当时每天也很忙碌,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时间洗。大部分时间都和别人一起步行,也会帮着身体弱的人背行李,当然朱德也是这样,他骑马和步行的功夫对半,也是为了给别人做个榜样。”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长征结束后,康克清也没有懈怠,她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深造。在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中,康克清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提升。

在战与火的淬炼中,不仅铸就了康克清和朱德两人钢铁般的意志,还让两人之间开出爱的花朵。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学习共同在革命路上进步,两人的感情不但没有随着时光的流失而变淡,反而如窖藏美酒愈加浓厚。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和康克清有了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但朱德在去世前却说自己有一个遗憾,但妻子康克清一直不让他达成,朱德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是晚年朱德患有糖尿病,要严格控制饮食,要吃得清淡同时也要少食多餐。但朱德将军特别喜欢吃回锅肉和四川的泡菜,这都是重口味的食物,所以康克清为了朱德的身体考虑,就监督着他不让他吃。

有一次廖承志看望朱德,康克清留他一道用餐并且问他想吃些什么,廖承志一听心中一喜,说:“我想吃点肉。”

原来廖承志和朱德一样,因为身体原因被家里管着不让多吃肉。很久没吃肉的朱德也随声附和廖承志,康克清灵机一动,指着刘建说:“这也是一个爱吃肉的,你俩一会可要吃好。”康克清就这样把朱德元帅吃肉的“梦想”破灭掉了。

到了用餐时,朱德看着那盘香喷喷的肉,“可远观而不可尝”,这滋味可是谁尝谁知道。旁边的刘建看爷爷实在想吃,便偷偷给朱德尝了一块。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朱德回忆起这件事时还和妻子打趣道:“我这辈子就一个遗憾就是没吃饱过,还是你造成的。”

1976年7月6日,朱德因病不幸逝世,朱德的去世给康克清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1976年7月11日,朱德元帅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朱德在弥留之际对康克清交代自己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晚辈们,他虚弱的声音说:

“如果将来晚辈们思想染上了恶习,多方教育还不悔改,那你就和他们脱离亲属关系,不要让他们打着招牌做坏事。另外我们的积蓄20000块钱,你全部交给党,不给子女留下分文......”

追悼会结束后,康克清便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她严肃地对孩子们说出了朱德的遗愿,将两人的积蓄2万多块当作党费交给了组织。

朱德去世7个月后,康克清特地交代家人,以她的名义给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写一封信,信中向党汇报了这样三件事情:

一、按照朱德同志嘱托,将给他从发工资之日以所剩的20306.16元存款全部交给组织,还有一件比较珍贵的白虎皮大衣也一齐上交;

二、组织照顾朱德同志,为他特制的新床和一辆手推车皆退还组织。朱德同志之前乘坐的红旗轿车暂时停放在六所,请组织处理安排;

三、朱德同志生前所发文件资料由其秘书尹庆民整理,重要文件、报告等均已上交。朱德同志自1939年至1976年所作诗词,已出版65首,还有600余首未出版,底稿均在我这里,如果中央决定出版即可提供。

1977年元月15日,康克清将此封信交给了汪东兴主任审批。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朱德元帅戎马一生,为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在安葬之前,才发现朱德将军已经很久没有买过一身新衣服了,为国为党,节俭朴素,毛主席得知后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朱德之德,高山仰止”

朱德元帅的经历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其实那个年代的中央领导人的经历都相当传奇,但朱德在当时的领导人中可以说有好几个中国第一。

朱德是第一个参加过清朝科举制度的领导人。他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小时候生活也很贫困,后来朱德被过继给一个人后才开始读书。

朱德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成都的高等师范,但他在师范学的是体育,那个时候他接触到新思想或者可以说是革命思想。他不仅参加过反清革命的同盟会,还参加过辛亥革命。

朱德在云南当兵从排长当起,一直干到少将旅长的职位,所以当时他的收入是很可观的,每个月有数千大洋。我们这个年代可能对大洋的购买力没有深切体会,1912年的北京,一块大洋就可以买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

大洋的购买力虽然会随时间和地域变化,但始终都很“值钱”。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点,不管是谁,只要几十块大洋花出去,一定能买到一大堆好东西。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因此朱德当时的收入是相当高的,但他有这么优厚的条件,他还是去追求革命了。1921年,朱德主动放弃了月入数千大洋的军界,他看到了旧社会、旧军队黑暗的一面,他对于那些黑暗事件深恶痛绝。

后来朱德乘船去欧洲、德国学习,学习社会主义和战术,在欧洲的时候他认识了周恩来。经过周总理的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南昌起义,朱德领导了南昌起义,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革命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部队士气比较低迷,队伍里出现大量开小差的现象时,朱德元帅站了出来,召集部队讲话。他说:“不愿意革命想回家的可以回家,我不勉强,但我自己是不会走的。只要有200杆枪,我就可以拉起革命队伍。”

朱德元帅这种坚定的情绪和革命信念,感染了一大批人留在了队伍里,保留了革命的种子。

实际上朱德元帅不止一次站出来讲话,好几次革命转折关头都是他站出来讲话鼓舞人心。朱德带领着湘南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因此他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对我军游击战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德元帅的军事才能和坚定革命信念令人敬佩,他在我军中的崇高威望,不仅仅在于他带领近一万人马与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历史性地创造了革命根据地,还在于他在井冈山根据地亲自指挥了多场战斗,为创建中央苏区打下坚实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思想。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周总理和朱德

游击战十六字诀可以说是毛主席和朱德元帅共同创造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16个字极其重要,当时那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就是靠这16个字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朱德元帅在创建这个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这套理论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也不是一拍脑门就能想出来的。

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朱德元帅当年曾在苏联学习,教官和他们讨论战术策略、战争法则时,朱德元帅曾经提出来说,如果打得赢我就打,打不赢我可以上山,可以跑。

这个说法一提出来,在场的苏联教官都愣了,寻思着我也没教这东西,这个人怎么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了?

事实证明经过实际和理论结合后的我们这套东西,在我们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朱德元帅也是一个意志力相当坚强的人。在长征途中,他是唯一一个三次过雪山,两过草地,也领导过两个方面军的领导人。

众所周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朱德以前的工资不低,足以够他过小康生活,但因为对革命的追求,他忽略了外在的物质。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孔子曾称赞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朱德元帅、毛主席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都具有这样的品质。

朱德元帅早年曾经做过相当级别的官员,月收入几千大洋,而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红军以后,生活极为朴素。因为朱老总朴素的形象和作风,还发生过一个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

朱德元帅当过滇军的少校旅长,南昌起义的时候还是南昌市的公安局长,职务也不低;朱德元帅到了咱们工农红军部队以后,他朴素的就像一个伙夫。但正是这种朴素的装扮作风后来还救过朱老总一次。

1929年初,朱德带领的红四方面军在井冈山作战,在混战突围中朱德和队伍被冲散了。

谁知冲散以后朱德和一群敌军碰上了,那群敌军看朱德元帅年纪比较大,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说,这人顶多是一个伙夫,在队里肯定不是什么重要人物。

于是他们就问朱德说:“知道朱德他们往哪个方向走了吗?”朱老总就给他们指了处方向,敌军就朝那个方向追去了。这件“伙夫装”还救了朱老总一命呢,其实真正救了朱德元帅的是他自己朴素的作风。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元帅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做了杰出贡献。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朱德元帅率领八路军总部到华北前线,指导五师在平型关作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朱德元帅除了指挥我们八路军之外,还指挥过国民党军队,他带领我们八路军开辟了敌后根据地,在太行山、在华北敌后进行了艰难而又持久的抗战。

解放战争时,我军解放了石家庄,这是我们解放军攻破最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优秀例子。石家庄的解放正是朱老总亲临前线,作了具体准确的组织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元帅虽然年事已高,但在我们国家建设上还是起到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建国后,朱德元帅已过花甲,实际上已经退居二线,但他仍然关注着大陆现代化的建设。朱德元帅亲自组织监督空军、海军等兵种的建设,他还多次强调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建设是买不来的,也是买不起的,需要我们自己自食其力。

朱德元帅还认为我们的武器装备需要自己来干,自力更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要用世界的新科技,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发展建军武器,我们不利用它干坏事,但我们也不能被别人威胁。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朱德认为只要我们手里有这个东西,我们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令人敬佩的是1974年,当时的朱老总已经88岁高龄了,还到海军舰艇上检阅了我们舰队。

朱德元帅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有勇有谋,意志坚定卓绝,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他军人的一面。但其实朱德元帅普通人的一面也相当精彩。

朱德元帅早年就非常喜欢打篮球,并且那个时候他篮球打的很好。在延安时期,朱德元帅经常和干部、战士们一起打篮球,有不少在延安的老同志都跟朱老总打过篮球。

有一个爱国华侨叫陈嘉庚,以前去过延安,到那后看到朱德元帅和战士们打篮球,战士在场上喊:“朱老总来一个,来一个。”朱德元帅把衣服一甩就上场了,所以这个爱国华侨离开以后就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朱德元帅也比较喜欢养花,他晚年的时候养了很多花,尤其喜欢养兰花,这个里面有一段故事。

朱德元帅的第二个妻子叫做伍若兰,他对伍若兰应该充满了怀念之情。因为伍若兰在一次转移的时候,不幸被国民党的军队抓住了,而后壮烈牺牲。

1976年朱德去世七个月后,妻子康克清向中央汇报三件事:请审批

朱德元帅在工作之余还喜欢写诗,他的诗水平也相当不错。在高级将领里,朱德和陈毅将军、叶帅的诗齐名,并且他的字也是自成一派。

朱德元帅还特别有长者风范,经常有什么功劳会把功劳分给部下,从来不争功,也不推诿过错,有时候甚至别人的批评言过其实了,他也是一笑而过。

朱德元帅就是这么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意见坚定、始终不忘国家建设的好元帅,但他也是一个和妻子相守一生,喜爱文学、爱运动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