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黑白狂想——王乃勇书法札记

黑白狂想——王乃勇书法札记

黑白狂想 ——王乃勇书法札记

□史国新

2021年12月13日,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乃勇赴北京参加全国文代会,开新乡市文化界历史之先河;2022年3月28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王乃勇以唯一的书法家代表入选,这不仅在新乡市史无前例,而且在全国共44名的入选者当中,他和中国文艺界顶级的艺术家吴京、张毅、黄渤、田沁鑫、黄豆豆等比肩。今天的王乃勇以自己的书法实力和巨大成就让新乡市的书法艺术一跃占据中国书法界的前沿,让全国的书法大家对新乡这座三线城市刮目相看。

人生,总有一种劳作在等待着你,他不是书香门第,但他从土地上走出来的时候,笔墨纸砚吸引了他的目光。

1969年4月1日,应该说是个不平常的日子,西方称之为“愚人节”。但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这一天是极有纪念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距八大会议13年之后在北京隆重开幕,全国上下为了大会的召开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春庄的锣鼓也在村头巷尾不绝于耳,在鞭炮和锣鼓的齐鸣中,王乃勇有了人生中第一声嘹亮。

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春庄”,这片极富诗意的田野正春回大地,桃李芬芳。

王乃勇像许许多多的农家孩子一样在泥土里慢慢成长,老一代人都是精心务农,识字不多,但在田野里都是一把好手,土地让父辈们既劳累又幸福的侍奉,于是王乃勇家里的陈设多是犁耧锄耙,家里能出一个书法家是父辈们梦里想都想不出的事情。每年的春节,大人们都去学校老师那里虔诚地求取春联,王乃勇在学校的课桌上第一次看到了笔墨纸砚中流淌出来的文字。

上小学的王乃勇偶尔调皮,当老师扭过身子去黑板上写字时,他会站起来拿粉笔头弹向和他一样不安分的同学,类似这样的恶作剧每每受到老师严厉的批评;但王乃勇又是聪明的,因为在看了村里的包公戏之后,他竟能用铅笔把包公的黑脸有模有样的画在纸上;王乃勇又是认真的,认真的几乎“愚痴”,在老师让学生写10个逗号的时候,别的学生用铅笔都是一点一个,而他一定要把逗号的圆用笔描圆了才肯结束。包公的脸谱和黑色的逗号,是他纸上黑白的最早懵懂。

王乃勇第一次拿起毛笔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哥有一个同学写毛笔字小有名气,大哥拿来了让他看,让他看就是想让他学,大哥同学写的是颜体,当然这是他后来知道的,当时只觉得这字中规中矩,在他眼里简直无以伦比。没有字帖,大哥同学的书法就是字帖,没有宣纸,废弃的作业本、旧报纸皆可废物利用,没有“一得阁”墨汁,便用当地生产的一种散发着微微臭味的廉价墨汁。这时候的王乃勇,对书法还没有更深的感觉,作为闲暇时的生活调剂时不时涂抹几笔。

调皮的孩子多是聪慧的,在春庄的小学里,王乃勇是优秀的,但在已经走出春庄的大哥眼里,这个三弟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走出春庄的视野。于是,在他刚刚升入初二的时候,大哥就把他转学到了小冀公社的中学里。在这里,他立刻感到了自己的差距,毕竟这里是更大的一方水土。知耻者勇,王乃勇真的在学习上“勇”了起来,响鼓不用重锤敲,用心就立竿见影。王乃勇1983年到了小冀中学,一年之后,他参加了中招,竟进入了全县前60名。那个时候全国的中专学校很少,他被新乡师范学校录取,这对于一个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家孩子无疑是一大喜讯,可以农转非,毕业了可以当国家干部。在春庄的王乃勇父辈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喜出望外,没想到这个曾在麦场上刻苦练过拳脚的男儿将来也可以站在讲台上“之乎者也”的教别人家的孩子读书。

1984年的秋天,王乃勇一进师范学校就遇到了他书法上的导师傅万信先生。师范生都要求写好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傅老师是教毛笔字的,先生一身儒雅,写一手好颜体,对学生既苦口婆心又苛刻严厉。但课程就是课程,毛笔课不是主课,许多学生学完了也就基本告别了毛笔。而王乃勇既有写毛笔字的故交,又有傅老师面对面的指教,很快就进入了一种迷恋的境界,好像是故友重逢,好像是前世有缘,好像是一种等待,毛笔在他的手中再也挥之不去。傅老师太喜欢他了,不仅仅是他对书法的喜爱,更是觉得他对笔墨有一种灵性。王乃勇跟着傅老师天天吃“小灶”,知道了颜柳欧赵,知道了藏锋露锋,知道了提按顿挫,他渐渐被笔与墨融化、被黑与白俘虏了。

好像是设计好了,1987年,王乃勇毕业了,也是在同一年傅老师退休了,时间天衣无缝,已在书法上崭露头角的王乃勇留校了,他继承了傅老师的事业,也开始有了书法上的学生,这一年他刚刚18岁。

人进入一种境界的时候常常出现幻觉,深夜里他恍惚就着“二王”的烛光,蘸着张旭怀素的墨汁,铺开黄庭坚的宣纸……

其实这时候王乃勇刚刚站在了书法之海的边缘,海的辽阔海的深邃他还没有感觉到。他越学习越感到了自己的浅陋,越写越感悟到了自己的不足。不满意自己永远是进步的开始,他要寻找这个城市书法界的高人,虚心求教,指点迷津,快速进入五彩斑斓的书法世界。

1988年正月,王乃勇人托人托到了新乡县商业局的厨师栗绍礼师傅。我们可爱的新乡市几名书法大家既可为官商的座上宾,又可为平民的家常客,栗绍礼的几手小菜深得几位新乡市书法大家的心仪,他们常常在栗绍礼处小酌。于是在两天之内,王乃勇提了泸州大曲拜见蜚声省内外的书法大家冯志福老师、王海老师、刘森堂老师。鞠躬、敬酒,三位老师都爽快地收了王乃勇为弟子。

黑白狂想——王乃勇书法札记

三位老师书体各有偏爱,功夫深厚却又风格各异。冯志福老师指导王乃勇从唐楷转向魏碑,为今后写行草做好准备;王海老师说,既写颜体了就开拓一下写写颜体行书;刘森堂老师建议说,跟着我写张瑞图的草书吧。一段时间,王乃勇比较集中地同时向三位老师学习,兼收并蓄,吐故纳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书法各体基础打牢,然后再开枝散叶,选其所爱,久久为功。正是有了三位老师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指导,王乃勇在书法上才有了全面发展,并且是在全国书法界少有的在楷书、甲骨、隶书、行书、草书都进入国家级展览并获得大奖项目的书法家。

毕竟在楷、草、隶、篆、行上王乃勇要有自己的偏爱,性格往往会成为主攻目标的决定因素,王乃勇出生农家,从小纳田野之风,结刚硬之伙伴,生性善良却又刚正不阿,感情充沛但又嫉恶如仇,豪侠仗义,快人快语,只有草书更能铺张他的情绪,倾斜他的积淀,表达他的夙愿,张扬他的思想。他认定了草书是他的最爱,按着刘森堂老师的点拨,他去明朝际会大书法家张瑞图,这个因为多书写了魏忠贤生祠碑而被判为阉党的大学士以草书而盛名于后世,他的草书不柔媚时尚,笔法硬峭纵放,结体拙野狂怪,布局犬齿交错,气势纵横凌厉,纸墨动荡,龙生蛇动,一股霸气迎面扑来。王乃勇每每临帖惊叹,一个时期深陷其中。

当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成了神圣,成了信仰,成了图腾,你就会如痴如醉,锲而不舍。和张瑞图神交之后,王乃勇由张瑞图继续向历史的深处前进,他来到了东晋,向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稽首。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十七帖》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是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颂为“书圣”的王羲之的行草原没有那么狂野,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态遒美健秀,一片田园牧歌,满目锦绣世界。峰回路转,王乃勇又回到了唐朝,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盛世,文化空前活跃,书法尽显风流,拜会张旭、怀素两位大师,喝酒是他们共同的喜爱,酒酣而书,书中浸酒,史称“颠张醉素”,他们充满了自然主义理想,把天地和主观感情凝聚一体,形成了紧凑有力、结构严谨又飘忽多变的狂草风格,纸上的舞蹈,墨里的刀光,把思想和情绪一股脑泼洒在黑白世界里,最好的表现了技进乎道的书法语言。还有宋代的黄庭坚,还有明代的祝允明等。

王乃勇被先贤的书法震撼,常常在静夜里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恍惚中,他就着“二王”的烛光,饱蘸张旭怀素的墨汁,铺开黄庭坚的宣纸,悬腕、提肩、运气,点、线、行、面充满了哲学上的辩证:藏与露、轻与重、提与按、奇与正、开与合、疏与密、虚与实、枯与湿、浓与淡等,局部的零乱,整体的工整,看似断开实际勾联,表面倾斜远观对称,疾风骤雨,一气呵成,黑与白狂乱之中纠缠分开,浓妆淡抹,龙飞凤舞,无拘无束。一番风雨,一场阴晴,一次淬火,美在黑与白的迷恋中诞生了。王乃勇伏在了案上,他还没有从古人的砚台上缓过劲儿来。

草书是书法艺术最浪漫最透彻的演绎。“二王”以降,历朝历代拥趸如过江之鲫,但草书难在了点与线的瞬间空中分割,难在了线形与线质的提高,难在了节奏的变化,难在了迟与疾的交替。恰恰因为难,便产生了书写过程中的快感,毛笔和水墨的交融,笔锋和宣纸摩擦的浅吟低唱。王乃勇总是在万籁俱寂的时候享受着这个创作的过程。正当对草书如痴如醉的时候,他还在一个企业就职,白天工作繁忙,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和草书相会。曾有一名新闻人问他,如此熬夜身体和意志怎么受得了?王乃勇说,痛苦和无奈才是“熬”,而我提起毛笔,铺开宣纸,充满了渴望与期待,凝神聚力,思路飞扬,没有半点儿“熬”的艰辛,“熬”形式上说的是时间,本质上指的是热爱,不热爱的东西即使风和日丽也是“熬”。

天才靠勤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在艺术的世界里,悟性是天才的重要支撑力。在笔墨纸砚的绝对时间里,王乃勇绝不是领跑者,有更多的书法爱好者晨昏习作,甚至皓首穷经但不得要领,在一个巢穴里盘旋迂回终不得解。王乃勇书法上的悟性得到了书法界的公认,这个悟性首先来自于他的性格,他的果断,他的刚勇,他的舍弃,他的执着,表现在书法上就是敢于用笔,善于突破,既尊法理,又不泥于古人,笔随形,形随意。第二是他的辩证能力,世界万物,相随相生,阴阳为伴,刚柔并济,在形似狂乱的草书中无一没有规律的存在。第三是他刚入道时就拜了好老师,虚心求教,少走弯路。第四是他的读书,既有专业的又有外延的,读书不能作秀,不能只是给柜子配套,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爱不释手,他的古帖本读到每章每页都复印一般印在脑海里。

黑白狂想——王乃勇书法札记

英雄不问出处,才俊脱颖而出。2006年12月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在浙江义乌开幕,虽是江南,却也寒风瑟瑟,但展厅里却是人群涌动,热情似火,全国的书法大家齐聚一堂,对来自全国各地评选出的作品评头论足。37岁的王乃勇在国内书法界还属稚嫩,来自河南新乡,上不识书法大家,下没有膜拜观众。但王乃勇的那幅参赛作品一挂,过往者都停住了脚步,那是一幅高一丈二尺的大轴,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抢天临地,作品行中带草,气韵畅达,忽而俊健飘逸,忽而雄厚持重,断连相参,交替错落,无做作之态,起收转换在有无之间完成,自然、霸气,魏晋之风、唐宋之气跃然纸上。王乃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乡年轻书法家锐气逼人。

这幅巨大而出类拔萃的作品像一匹黑马冲进了国家级书法大展,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叫好,最后被评为最高的一等奖。厚积薄发,王乃勇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灵性的书法意识让他在全国的各项书法大赛中忙于收割。三届国家展、两届兰亭奖、隶书一等奖、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奖他都先后拥入怀中。在今天的国内书法界,王乃勇有了获奖专业户的美称。

由于王乃勇的成就,新乡的书法进入了全国的前沿位置,王乃勇也屡屡受邀成为各地草书大展的评委。

那么多年轻的硕士、博士、各界才俊写出来的汉字如枯枝败叶、蟹爬蛇行,让他不忍卒读。书法难道仅仅是一种观赏的艺术吗?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定是艺术和品德俱佳的人,这样他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历史上不乏艺精而德不备被人民冷落的人物,就书法家来说,北宋的蔡京就是典型的范例。蔡京的书法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体,成为北宋书法大家。但当他位极人臣时,结党营私,贪婪腐化,奴役人民,陷害忠良,成为千古罪人,他的书法也因为他德的缺失而尘封于历史。今天我们的艺术界里,也有少数因财色等不轨而连带自己艺术形象的例子。

王乃勇在学习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的同时,时时检查校正自己中华民族道德情操的树立和培养。他从小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对不同时代的书法老师,他每逢节气必上门探望,谁家中有重大事件他必抽出时间尽心尽力。一日为师,终身兄父。刘森堂老师在病重期间,王乃勇几次陪同到北京、上海求医。王乃勇还总是提到他当年在企业的老总穆来安对他的知遇之恩,每每他参加国内各种书法活动,穆总都在时间和经济上给予他大力支持。

在新乡市书协里,王乃勇不仅和大家在艺术上相互学习,在工作生活上也同心同德,谁家有难大家相帮。有一名会员家中有急事,急需用钱,借钱难,何况数目不小,忍了几忍不好向他张口,王乃勇说自己弟兄有话直说,当他知道了用钱事情后,马上几处搜罗,当天就汇齐转了过去。

王乃勇在书法上的德才兼备让他在2019年新乡市文联各文艺协会换届时毫无争议众望所归的当选市书协主席,当年9月他又当选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以前一个人做书法,什么都可以不想,现在当了书协的领导,什么都要想。如何带领全市的书法爱好者做书法,怎么做才能与时俱进,如何让书法真正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职责所役,他为此常常夜不能寐。

他当然的还是要继续做社会公益活动,给群众写春联,给困难群众和灾区捐款捐物,参加社会各项应急和志愿活动。但让他辗转反侧的是他常常看到的书信,那么多的年轻硕士、博士和各界才俊写出来的汉字如枯枝败叶,蟹爬蛇行,让他不忍卒读。

他在想,中华民族的书法难道仅仅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吗?它真的就只是一种欣赏的艺术吗?他想到了历代的英豪,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上马持枪杀敌,下马吟诗写字;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的“还我河山”大草气势磅礴;伟人毛泽东飞扬的草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震动国共谈判时的山城。历代民族英雄伟人领袖哪一个不是书法上的佼佼者呢。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书法是和其他技能共生共长又相互支持的一门艺术,它已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它在铸造人的睿智,培养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位上起着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功能。

能不能让电脑的键盘和毛笔的汉字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两翼,能不能让四五岁幼儿就能熟练玩手机的手给笔墨纸砚让出一点时间,这对孩子、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情。

当然还有老年人,少些棋牌室乌烟瘴气的博弈,写写书法,平心静气,修养身心,延年益寿,医学上一再证明了书法对老年人身心的颐养作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了书协主席,王乃勇才感觉到还有这么多可以干的大事。于是,在这两三年中他马不停蹄联系了几所学校,让书法进课堂成了书协的首要任务。

参加全国文代会、获得“德艺双馨”称号对王乃勇既是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书协原主席张海老师对王乃勇长期关注、培养,这次王乃勇载誉归来,张海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乃勇坚持抱朴守真的艺术态度,植根中原文化沃土,德艺兼修,书文并重,期待有更大的成果。”

王乃勇,这同样是我们大家的衷心祝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