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自述:楼内出现首例阳性感染者之后,做公关的我和邻居自建了楼宇临时党支部

作者:上观新闻

在一个月前,张一鸣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小区公寓楼里的支部书记。

一直以来,他只是剑河小区的一位普通居民,满打满算住了3年,甚至不认识几个邻居。如今,他不仅要带领公寓楼临时党支部和各方沟通,4名党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而且熟练掌握楼里100多户人家情况,并为居委会和志愿者捐献了一批防疫物资。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4月10日,公寓楼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的那一天。

讲述人:张一鸣,德必集团公共事务部员工、剑河小区居民

我是长宁剑河小区的居民,买下这里的房子虽说快十年了,但完整住下来也就3年时间。通过这次疫情,我才实打实地对小区有了全面了解,在这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对小区和邻居都感到很陌生。

要说我为什么能当上临时党支部书记,还得从我们楼里出现了第一个阳性感染者说起。

出现确诊之后,居民情绪爆发

我们楼有一个微信群,是志愿者为了通知大家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发放而组建的,后来也成了大家沟通交流的主阵地。

4月10日,有人在群里通报,楼里出现了第一个新冠肺炎病例。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恐慌。那位感染病毒的老阿姨也主动在群里告知:不好意思,确诊的是我。一些邻居开始把矛头指向了她。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因为大家的焦虑、抱怨和不满已经积攒了许久。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大家都隔离在家,对身边疫情变化的关注度更高了,每天发在微信群里的交流信息至少1000条。我们这儿是个老小区,人多且杂。就拿我住的电梯楼来说,14层楼一共100多户,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有本地人也有合租的,大家的诉求各不相同。

自述:楼内出现首例阳性感染者之后,做公关的我和邻居自建了楼宇临时党支部

但同时,能够服务居民的人手却十分紧缺。据我了解,这段时间,分管剑河小区的居委会人手并不充裕,许多工作人员很早之前就被隔离在家没法出门,还能在一线奔走的基层工作者更是辛苦,几乎没有时间查看手机微信。这就导致居委会很难在第一时间对居民的疑惑、抱怨、问题作出反馈,因为信息不对称,久而久之,居民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看到老阿姨受了委屈,我决定不能让微信群的负面情绪继续传播下去,总要有人主动站出来,组织大家有序积极地面对疫情。

我是一个老党员,在德必从事公共事务工作。疫情期间,在集团组织下,我与同事们一起帮扶了特困人群约700人,先后为长宁、徐汇等区捐赠了数万元的防疫物资。因为在公司参与了不少党建活动和公益项目,擅长和人打交道,也锻炼了一定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时候,工作经验刚好能用上,加上我有快20年的志愿者经验,所以就主动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表示,希望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招募党员志愿者和我一起做些服务工作。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我们这栋楼并不是没有楼组长,也不是没有志愿者,但他们要么年迈,要么已经承担了繁重的事务工作,本身精力有限。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团队来作为居民情绪的缓冲区,作为居民和居委会之间的沟通桥梁。

临时党支部是一个好选择。如果要获取别人的信任,以便更好开展工作,就需要一个信任点,党员身份刚好可以满足。

成立临时支部,少数人的需求不能被淹没

在我发出号召之后,许多邻居响应了,其中还包括一些老年党员,他们很想参加志愿服务。

我说:谢谢你们!但是志愿服务工作繁重,考虑到大家的身体和精力,还是优先中青年,老党员们可以指导和监督我们的工作。

最后,临时支部的具体事务就由我和3名中青年党员负责,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住在3楼的一位党员负责舆情监测、收集诉求。我的工作就是处理公共事务,所以我很清楚:要建立和居民之间的良性关系,对他们的诉求必须及时解决、及时反馈,不能立马解决的也要及时沟通和跟进。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大家在微信群里的交流信息绝大多数是情绪表达,少量的诉求很容易被淹没,需要专人去筛选出来。

家住3楼的另一位党员的妻子是上海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所以他们就负责为大家科普防疫消杀的专业知识,统计大家的核酸情况、抗原发放情况。

住在14楼的党员是一位年轻姑娘,她负责统计申请居委会团购套餐信息,进行收付款。

作为临时支部书记,我负责和居委会对接,传递收集来的居民诉求,再把居委会的回复传递给楼里的居民。记得有一次,我和居委会主任打了一个多小时电话,把大家碰到的快递收发、配药、消杀和物资等事情一一弄清,顺便还把居委会碰到的难处也解决了。当时,小区垃圾产量陡增,居委会苦于没有足量的容器,我通过平时工作中的资源联系到两个大号垃圾桶,解决了他们的苦恼。

自述:楼内出现首例阳性感染者之后,做公关的我和邻居自建了楼宇临时党支部

从临时支部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邻居联系到采购渠道,购买了一批消毒片、消毒凝胶和消毒液,下发给楼里的每一户居民。了解到居委和志愿者的防疫物资不足之后,我们还捐赠了两批防护服、面罩和医用手套。采购和捐赠信息,我们也会及时在微信群里向居民通报。

坦诚沟通化解矛盾,争取利益最大化

临时支部的活不好做,刚成立那会儿,我每天在群里投入的时间加起来有6个多小时。白天我要工作,就抽空在早晨和中午做一些回复,晚上8点下班之后转场微信群,帮大家处理问题,一直到凌晨1点多,然后计划安排第二天的志愿者服务,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一开始,碰到的问题还真不少,有人找我吵架,有人找我抱怨,也有人支持我。

有老人通过门铃摄像头拍到了工作人员消杀全过程。他跟我反映:居委派来的工作人员拿着喷枪就喷了一遍,这怎么够呢?你们也要去做楼道消杀,去多喷几次消毒水,快递要一件件消毒,这样才保险。

这确实难倒了我。我说:我们是楼里的志愿者,以当时的人力和物资条件,没办法做到这一步。我把碰到的问题和他讲清楚,对方也就理解了。

这还不够,我又找了居委会主任反映情况,希望增加消杀频次,还找到疾控专业人员进行科普:手持喷枪的喷洒覆盖范围是8米,只要药水浓度足够,喷一次足够了。

现在各方面条件跟上之后,消杀工作也逐步做到了更细致的一步。

这份工作很考验耐心。第一位确诊阿姨在家等待转运的那几天,情绪一直很低落。很多邻居私信我说,阿姨是小区的老居民,她觉得自己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心理压力很大。所以,我也会抽空陪她聊天,主要是疏导情绪。群里有一些指责老阿姨的居民,我就去沟通:阿姨是病人不是罪人,没有人是愿意得病的,主动站出来说是为了楼栋好。

成立支部10多天,大家对待阳性感染者的态度有了很大好转。我们楼里有一户合租屋,一个租客在这期间也成了阳性感染者,大家会主动去安慰他。租客也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患病感受,还有转运到方舱医院里的居住体验。

现在一切都在好转,居民反馈的问题也少了,大家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上。所以,我在微信群里说话的时间比最开始少了很多。这个临时支部会一直运作到解封那一天,但是我真切地希望,我这个临时支部书记派上用场的次数越来越少,那时一定是真正的春暖花开。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朱瓅 摄影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