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考美术传播
编辑:艺推YITUI
追求真实是绘画恒久的话题 | 何红舟
“追求真实是绘画恒久的话题。在一个充满遐想与色彩体验的时代,我只能从所见的人的状态才能把握住对“真实”的感受。”
——何红舟

何红舟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兼聘为浙江省国侨书画院副院长
人物经历
1964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84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年 7月毕业留附中任教。
1995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
1999年 起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2003年 起任教于油画系第四工作室。
2007至今任教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现为该工作室导师,副教授。
参展及获奖
1990年《青苹果》获中国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展金奖
1993年《彝女》获学院的永芳艺术奖
1999年《孕》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省展银奖
2000年《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合作)
参加庆澳门回归艺术大展,获银奖
2003年 油画《午后》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
2004年 赴香港举办“天地之间”殷雄、崔小冬、何红舟三人
油画作品展,并出版画册《天地之间》
2005年 《热土》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省展银奖
2006年 《惑》参加中国油画家协会“精神与品格”写实油画研究展
《背影》等作品参加“浙江名家”油画展
出版画册《当代油画名家——何红舟》
2007年 《惑》《安妮》《独立》参加中国美协“形象对话”肖像展
2008年 《盛夏时节》参加上海视平线画廊“沉香”作品联展
参加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场与描绘”油画写生作品展
2009年 油画《启航》(合作)参加“与时代同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
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联展”,并获“浙江省 重大题材美术创作
工程”金奖。
9月,《启航》顺利交付。
12月,参加上海报业集团举办的“时代坐标”五人展
2010年 8月在上海视平线艺术中心举办“正.在——何红舟油画写生
与影像记录展”;
11月《毕业生》参加中国油画学会“油画与当代社会”专题展
12月《孟媛》等五幅作品参加中国油画院在中国美术馆举
办的“回到写生”作品展。
2011年 5月出版画册《名家精品选--何红舟》
6月《民生-江泽民在上海视察菜市场》(合作)参加上海美
协、上海文广局举办的“红色的起点永远的丰碑--上海庆祝建
党90周年特展”
2012年 油画《胡原君》《张莉》参加长江三角区油画名家邀请展
2013年 油画《代课教师》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届
完成由中国文联组织“中华文明五千年美术创作工程——满
江红(岳飞)”的创作稿并签约。
2014年 1月完成由学院组织的广东梅州林风眠纪念馆藏画征集——
油画《西迁途中的林风眠》
2014年 9月油画《桥上的风景》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
2015年 12月油画《落霞》、《秋晨》、《家家》参加“写意中国
——2015中国国家画院年展”
2016年 9月完成油画《满江红》(合作)并顺利交付“中华文明史
诗美术创作工程”。
2017年 6月完成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定件《百团大战》(油画)
6月完成贵州文联约稿《文军西征》参加“多彩贵州——大
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并获优秀作品奖。
艺术家自述
如何把画画好是件难事。这个“好”字中包含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自我及他人的判断。
这里的“好”是形容词,与之相反的是差、坏,具有相对性。“好”也是一个模糊、笼统的评价词汇。一旦要深究起来,穷问以什么为好?就会变得很麻烦,如同讨论以什么为“美”一样,变成一门大学问了。就画画来讲,画好一张画的“好”字包含了一种可意会的标准在其中。特别是当身处中国、学院的环境、专业是油画、喜好的是具象绘画中的写实门类···等等境遇变得具体而现实时,关于“好”的程度倒也会渐渐有些模样。
何红舟创作现场
我们常常将过往的、业已成为经典的绘画,在教学中引用给学生作为一个个的“标杆”。美术史发展进程的杰作在这点点滴滴的标识中成为可追求的目标,能否做到暂且不说,但在这纵横交错的比对中,关于“好”的标准慢慢生成一条虽无法用言语细说,却可以感知的浑厚的底线。这条由对传统、对绘画发展的理解以及感官经验的积累而成的修养所构筑成的底线,不仅在建构学生的认知,同样也在构筑我们自身的判断。
我赞美能融于手的智慧的观察,但不是一个唯技巧论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艺术个性的存在及其在艺术创造力方面体现的价值,也深刻地体会到时代性、民族性与绘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多元化时代的格局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我们依然还要面对画面时,把画画“好”不仅是一种态度,还是一种关乎人生修为的愿望。
作品欣赏
历史题材创作
《启航》
550x270cm 2009年 何红舟、黄发祥
《启航》(合作)是何红舟的第一幅大型历史画,构思上的反复打磨,对历史场景的艺术还原,油画语言表现力的充分发挥,特别是个人体验和民族记忆恰如其分的融合,赋予《启航》鲜明的新时期印记和特质。2009年,《启航》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启航》(局部)
《西迁途中的林风眠》200x200cm 2014年
《西迁途中的林风眠》表现的是林风眠等一代杭州国立艺专的师生因抗战辗转西迁,到达湘西沅陵时的场景。何红舟将穿着洋装的国立艺专教师与帮忙运送行李的当地少数民族并置在画面中,意欲表达林风眠等一代学人和艺术家由象牙塔走向民间和时代熔炉这一转折。
《文军长征》225x270cm 2017年
《文军长征》同样放弃了纪念碑式的视点并剥离了更多的象征意味,而采用难度更大,更贴近现实主义的方式,重构再现了浙大西迁途中,竺可桢校长与苏步青、王淦昌、费巩、束星北、胡刚复等一批先生们商议「何去何从」的具体场景,画作以极强的现场带入感,以小见大描绘了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和一个奇迹。
《桥上的风景》 235x195cm 2014年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唯一的金奖作品
基于此,2014年何红舟又创作了《桥上的风景》,以肖像的形式表现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的欧洲留学生涯。画题之所以叫“桥上的风景”,最重要的意义是关于桥。巴黎是当时世界艺术汇集的中心,留学巴黎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沟通中西的桥梁意义,而桥作为艺术家心灵外化的手段,它既与现实关联,又连接历史。
《桥上的风景》(局部)
《桥上的风景》(局部)
《满江红》270cm×530.5cm 2016年
何红舟、黄发祥、尹骅
对《满江红》中岳飞形象的塑造,何红舟经历了一个反复思量与修改的过程。在无限接近史料记载中的岳飞并发觉其与已有艺术形象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时,何红舟的驾驭之力,正在于他既辨识和认出了浩瀚史料中的岳飞,又兼顾到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岳飞」,最终以强烈的氛围烘托、开放运动的构图和充满悲剧性的力量,成功塑造了「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形象。
《满江红》(局部)
《时代领跑者》
何红舟经常调侃自己,“除了画人物,别的不会画”。这个题材从他1988年毕业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样一个看似狭窄的领域里,何红舟坚持了30年,但他有自己认定的抱负,他的画有情节,他决不止步在写实性的叙事上,而更多的是借此题材表达他对油画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状态看法。
《时代领跑者》(局部)
名校才女系列
《复旦大学——夏露》150 X 150 cm 2012年
《上海音乐学院——胡原君》200 X 110 cm 2012年
《上海戏剧学院——张莉》150 X 150 cm 2012年
《重庆大学——杜红梅》 200x110cm 2012年
《上海交通大学——倪洪怡》200x110cm 2011年
《浙江大学——蒋欣霖》200x110cm 2011年
《南京大学——杜慧颖》200x110cm 2011年
《北京大学——刘雅丽》200x110cm 2011年
《中国传媒大学——杨茗茗》200x110cm 2011年
油画人物
《彝女》145x145cm 1993年
1993年《彝女》获学院的永芳艺术奖
《乡场》180 X 160 cm 1993年
《花样年华》160 x 80cm 2000年
何红舟取景似很随意,绘画风格写实、自然,呈现着不加修饰的真实,然而细细品尝却能感受到他的独具匠心,于平易中见深邃。油画《花样年华》表现的是一对少数民族的盛装姑娘,构图不大,刻画细致精到,人物的位置主次有序,互相照应,浑然于一体。背景十分简约,姑娘手中拿了一把伞,暗示着她们身处的环境,也给了观众许多想象的空间。
《百合》120cm x120cm 2000年
《桌上的风景》120x120cm 2000年
《兄弟》120cmX 120cm 2000年
《浮光》140cmX100cm 2000年
《午后》150 X150cm 2003年
《相伴》150 X 150cm 2003年
《热土》180 X 90 cm 2004年
《女子》100cmX 81cm 2004年
《倦读》70cmX70cm 2004年
《女学生》120cmx120cm 2004年
《夏日》150cmx110cm 2005年
《惑》(失语者)190x150cm 2006年
2004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为何红舟、殷雄、崔小冬三人在香港的展览深情作序:「他们坚持把一些传统的技艺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以此来表达对正在逝去的可传之统的忧患,并以一种古典的情结来叙述都市人群那浑厚乡愁。他们终于成为了这个善于‘合唱’时代的‘失语者’。」其意指他们三人作品与当时绘画主流语境不一,《惑》也已于彼时更名《失语者》。此后,何红舟一如既往地在写实绘画的艺途上勤勉潜行,沉默如金。
《夜色》200 X 200cm 2009年
《毕业生》160 X 80 cm 2010年
《代课老师》180 cm X 100 cm 2013年
《秋晨》200 X 110cm 2014年
《小颖》150 X 150 cm 2014年
《小颖》局部
《中学教师》100 X100 cm 2014年
《研究生》80X80cm 2015年
《坚强的肖像》90 x 60cm 2015年
《家家》100 X 100cm 2015年
《古琴手》200 X110 cm 2015年
《落霞》100x100cm 2015年
《男中年肖像》50 X 60cm 2017年
《女肖像》100 X 100 cm 2017年
乐葵与文森
布面油彩
100cm×100cm
2020
印染厂工人
布面油彩
160cm×120cm
2021
油画风景
《佛罗伦萨金桥》
《雨后的卑尔根港》90x60cm 2009年
《泛舟尼罗河》100×100cm 2018年
《尼罗河畔》100×100cm 2018
《雨中即景》60x50cm 2009年
《博洛尼亚小景》40x60cm 1995年
《上海老街》80x80cm 2010年
《千岛湖畔》50x60cm 2011年
《斯德哥尔摩街景》60x90cm 2009年
《新安江小镇》60x50cm 2011年
Y I T U I C U L T U R E
艺推TI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