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聯考美術傳播
編輯:藝推YITUI
追求真實是繪畫恒久的話題 | 何紅舟
“追求真實是繪畫恒久的話題。在一個充滿遐想與色彩體驗的時代,我隻能從所見的人的狀态才能把握住對“真實”的感受。”
——何紅舟

何紅舟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
兼聘為浙江省國僑書畫院副院長
人物經曆
1964年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84年 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附中,同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
1988年 7月畢業留附中任教。
1995年-1999年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研究所學生班。
1999年 起在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
2003年 起任教于油畫系第四工作室。
2007至今任教于油畫系第二工作室,現為該工作室導師,副教授。
參展及獲獎
1990年《青蘋果》獲中國首屆中國油畫精品展金獎
1993年《彜女》獲學院的永芳藝術獎
1999年《孕》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獲省展銀獎
2000年《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民族》(合作)
參加慶澳門回歸藝術大展,獲銀獎
2003年 油畫《午後》獲第三屆中國油畫展優秀獎
2004年 赴香港舉辦“天地之間”殷雄、崔小冬、何紅舟三人
油畫作品展,并出版畫冊《天地之間》
2005年 《熱土》參加第十屆全國美展,獲省展銀獎
2006年 《惑》參加中國油畫家協會“精神與品格”寫實油畫研究展
《背影》等作品參加“浙江名家”油畫展
出版畫冊《當代油畫名家——何紅舟》
2007年 《惑》《安妮》《獨立》參加中國美協“形象對話”肖像展
2008年 《盛夏時節》參加上海視平線畫廊“沉香”作品聯展
參加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在場與描繪”油畫寫生作品展
2009年 油畫《啟航》(合作)參加“與時代同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
周年長三角美術作品聯展”,并獲“浙江省 重大題材美術創作
工程”金獎。
9月,《啟航》順利傳遞。
12月,參加上海報業集團舉辦的“時代坐标”五人展
2010年 8月在上海視平線藝術中心舉辦“正.在——何紅舟油畫寫生
與影像記錄展”;
11月《畢業生》參加中國油畫學會“油畫與當代社會”專題展
12月《孟媛》等五幅作品參加中國油畫院在中國美術館舉
辦的“回到寫生”作品展。
2011年 5月出版畫冊《名家精品選--何紅舟》
6月《民生-江澤民在上海視察菜市場》(合作)參加上海美
協、上海文廣局舉辦的“紅色的起點永遠的豐碑--上海慶祝建
黨90周年特展”
2012年 油畫《胡原君》《張莉》參加長江三角區油畫名家邀請展
2013年 油畫《代課教師》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屆
完成由中國文聯組織“中華文明五千年美術創作工程——滿
江紅(嶽飛)”的創作稿并簽約。
2014年 1月完成由學院組織的廣東梅州林風眠紀念館藏畫征集——
油畫《西遷途中的林風眠》
2014年 9月油畫《橋上的風景》獲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油畫金獎
2015年 12月油畫《落霞》、《秋晨》、《家家》參加“寫意中國
——2015中國國家畫院年展”
2016年 9月完成油畫《滿江紅》(合作)并順利傳遞“中華文明史
詩美術創作工程”。
2017年 6月完成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定件《百團大戰》(油畫)
6月完成貴州文聯約稿《文軍西征》參加“多彩貴州——大
型書畫“雙百”創作工程”并獲優秀作品獎。
藝術家自述
如何把畫畫好是件難事。這個“好”字中包含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自我及他人的判斷。
這裡的“好”是形容詞,與之相反的是差、壞,具有相對性。“好”也是一個模糊、籠統的評價詞彙。一旦要深究起來,窮問以什麼為好?就會變得很麻煩,如同讨論以什麼為“美”一樣,變成一門大學問了。就畫畫來講,畫好一張畫的“好”字包含了一種可意會的标準在其中。特别是當身處中國、學院的環境、專業是油畫、喜好的是具象繪畫中的寫實門類···等等境遇變得具體而現實時,關于“好”的程度倒也會漸漸有些模樣。
何紅舟創作現場
我們常常将過往的、業已成為經典的繪畫,在教學中引用給學生作為一個個的“标杆”。美術史發展程序的傑作在這點點滴滴的辨別中成為可追求的目标,能否做到暫且不說,但在這縱橫交錯的比對中,關于“好”的标準慢慢生成一條雖無法用言語細說,卻可以感覺的渾厚的底線。這條由對傳統、對繪畫發展的了解以及感官經驗的積累而成的修養所構築成的底線,不僅在建構學生的認知,同樣也在構築我們自身的判斷。
我贊美能融于手的智慧的觀察,但不是一個唯技巧論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藝術個性的存在及其在藝術創造力方面展現的價值,也深刻地體會到時代性、民族性與繪畫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當多元化時代的格局為藝術發展提供了成長的空間,我們依然還要面對畫面時,把畫畫“好”不僅是一種态度,還是一種關乎人生修為的願望。
作品欣賞
曆史題材創作
《啟航》
550x270cm 2009年 何紅舟、黃發祥
《啟航》(合作)是何紅舟的第一幅大型曆史畫,構思上的反複打磨,對曆史場景的藝術還原,油畫語言表現力的充分發揮,特别是個人體驗和民族記憶恰如其分的融合,賦予《啟航》鮮明的新時期印記和特質。2009年,《啟航》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啟航》(局部)
《西遷途中的林風眠》200x200cm 2014年
《西遷途中的林風眠》表現的是林風眠等一代杭州國立藝專的師生因抗戰輾轉西遷,到達湘西沅陵時的場景。何紅舟将穿着洋裝的國立藝專教師與幫忙運送行李的當地少數民族并置在畫面中,意欲表達林風眠等一代學人和藝術家由象牙塔走向民間和時代熔爐這一轉折。
《文軍長征》225x270cm 2017年
《文軍長征》同樣放棄了紀念碑式的視點并剝離了更多的象征意味,而采用難度更大,更貼近現實主義的方式,重構再現了浙大西遷途中,竺可桢校長與蘇步青、王淦昌、費鞏、束星北、胡剛複等一批先生們商議「何去何從」的具體場景,畫作以極強的現場帶入感,以小見大描繪了科學教育史上的一次壯舉和一個奇迹。
《橋上的風景》 235x195cm 2014年
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油畫展”唯一的金獎作品
基于此,2014年何紅舟又創作了《橋上的風景》,以肖像的形式表現林風眠、吳大羽、林文铮的歐洲留學生涯。畫題之是以叫“橋上的風景”,最重要的意義是關于橋。巴黎是當時世界藝術彙集的中心,留學巴黎這一行為本身就具有溝通中西的橋梁意義,而橋作為藝術家心靈外化的手段,它既與現實關聯,又連接配接曆史。
《橋上的風景》(局部)
《橋上的風景》(局部)
《滿江紅》270cm×530.5cm 2016年
何紅舟、黃發祥、尹骅
對《滿江紅》中嶽飛形象的塑造,何紅舟經曆了一個反複思量與修改的過程。在無限接近史料記載中的嶽飛并發覺其與已有藝術形象間存在的巨大反差時,何紅舟的駕馭之力,正在于他既辨識和認出了浩瀚史料中的嶽飛,又兼顧到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嶽飛」,最終以強烈的氛圍烘托、開放運動的構圖和充滿悲劇性的力量,成功塑造了「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民族英雄形象。
《滿江紅》(局部)
《時代領跑者》
何紅舟經常調侃自己,“除了畫人物,别的不會畫”。這個題材從他1988年畢業創作一直延續到今天。在這樣一個看似狹窄的領域裡,何紅舟堅持了30年,但他有自己認定的抱負,他的畫有情節,他決不止步在寫實性的叙事上,而更多的是借此題材表達他對油畫語言的了解,以及對當代人日常生活狀态看法。
《時代領跑者》(局部)
名校才女系列
《複旦大學——夏露》150 X 150 cm 2012年
《上海音樂學院——胡原君》200 X 110 cm 2012年
《上海戲劇學院——張莉》150 X 150 cm 2012年
《重慶大學——杜紅梅》 200x110cm 2012年
《上海交通大學——倪洪怡》200x110cm 2011年
《浙江大學——蔣欣霖》200x110cm 2011年
《南京大學——杜慧穎》200x110cm 2011年
《北京大學——劉雅麗》200x110cm 2011年
《中國傳媒大學——楊茗茗》200x110cm 2011年
油畫人物
《彜女》145x145cm 1993年
1993年《彜女》獲學院的永芳藝術獎
《鄉場》180 X 160 cm 1993年
《花樣年華》160 x 80cm 2000年
何紅舟取景似很随意,繪畫風格寫實、自然,呈現着不加修飾的真實,然而細細品嘗卻能感受到他的獨具匠心,于平易中見深邃。油畫《花樣年華》表現的是一對少數民族的盛裝姑娘,構圖不大,刻畫細緻精到,人物的位置主次有序,互相照應,渾然于一體。背景十分簡約,姑娘手中拿了一把傘,暗示着她們身處的環境,也給了觀衆許多想象的空間。
《百合》120cm x120cm 2000年
《桌上的風景》120x120cm 2000年
《兄弟》120cmX 120cm 2000年
《浮光》140cmX100cm 2000年
《午後》150 X150cm 2003年
《相伴》150 X 150cm 2003年
《熱土》180 X 90 cm 2004年
《女子》100cmX 81cm 2004年
《倦讀》70cmX70cm 2004年
《女學生》120cmx120cm 2004年
《夏日》150cmx110cm 2005年
《惑》(失語者)190x150cm 2006年
2004年,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先生為何紅舟、殷雄、崔小冬三人在香港的展覽深情作序:「他們堅持把一些傳統的技藝作為安身立命之所,以此來表達對正在逝去的可傳之統的憂患,并以一種古典的情結來叙述都市人群那渾厚鄉愁。他們終于成為了這個善于‘合唱’時代的‘失語者’。」其意指他們三人作品與當時繪畫主流語境不一,《惑》也已于彼時更名《失語者》。此後,何紅舟一如既往地在寫實繪畫的藝途上勤勉潛行,沉默如金。
《夜色》200 X 200cm 2009年
《畢業生》160 X 80 cm 2010年
《代課老師》180 cm X 100 cm 2013年
《秋晨》200 X 110cm 2014年
《小穎》150 X 150 cm 2014年
《小穎》局部
《中學教師》100 X100 cm 2014年
《研究所學生》80X80cm 2015年
《堅強的肖像》90 x 60cm 2015年
《家家》100 X 100cm 2015年
《古琴手》200 X110 cm 2015年
《落霞》100x100cm 2015年
《男中年肖像》50 X 60cm 2017年
《女肖像》100 X 100 cm 2017年
樂葵與文森
布面油彩
100cm×100cm
2020
印染廠勞工
布面油彩
160cm×120cm
2021
油畫風景
《佛羅倫薩金橋》
《雨後的卑爾根港》90x60cm 2009年
《泛舟尼羅河》100×100cm 2018年
《尼羅河畔》100×100cm 2018
《雨中即景》60x50cm 2009年
《博洛尼亞小景》40x60cm 1995年
《上海老街》80x80cm 2010年
《千島湖畔》50x60cm 2011年
《斯德哥爾摩街景》60x90cm 2009年
《新安江小鎮》60x50cm 2011年
Y I T U I C U L T U R E
藝推TI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