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作者:踏浪潇湘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步,各种诗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古体、近体、现代自由诗纵横交融、各表一枝空前繁荣,呈现一派姹紫嫣红的喜人景象。但是在诗歌越来越功利化的今天,人们不无感慨:诗坛的诗人和诗越来越多,而让人欣闻乐见的诗却变得越来越少 ,诗歌的发展之路正陷入空前的迷茫……当屎尿体、梨花体、睡体、摸奶体大量充斥中华诗坛的今天,更多的人表达了空前的担忧,中华诗词究竟往何处去?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必须深思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为什么要写诗?怎样去写诗?写什么样的诗?什么样的诗才算是好诗?诗歌的美究竟体现在哪里?诗歌美的标准是不是需要重构等等问题都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当下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早年闻一多先生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美的内涵。使得抽象的诗歌之美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诗歌美的追求与探讨也在不断地深化。很多新观点、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诗人写诗的套路更是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约束。俗诗、腐诗、烂诗、不讲任何规则的诗层出不穷,曾经的“三美”标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正遭遇更多的抛弃,而诗歌的新标准却迟迟得不到建立,诗歌的管控与约束出现严重的断层……因而尽快确立诗歌的新标准就显得越来越刻不容缓!那么诗歌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诗歌美的标准除了外在意义上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外,最重要的是诗歌还应该具有内在意义上的情感美、格调美和哲思美。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音乐美(听觉美)

诗首先是一首歌。诗的节奏和押韵是诗能够用来吟咏与唱和。大文学家鲁迅认为:“节奏和韵是诗歌音乐美不可或缺的两大主要因素”。诗歌语言抑扬顿挫的旋律美、节奏美与诗人思想情感起伏的共振、完美融合构筑诗歌的音乐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离开诗的韵律无异于小说、散文、或记叙文,同样离开诗人内在的思想喧染与情感落拓亦谈不上诗,更不用说诗歌的美了……诗歌的音韵只有与内在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才能使诗歌的音律美更加悦耳动心。这就如同音乐作曲一样,音乐家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刻变换节奏与调式。诗人更是如此,他必须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来组织安排字词的音律,讲究声情并茂,即节奏和旋律要为情感服务,要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唯此,诗歌的音乐美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与语言表达这一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创造了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绘画美(视觉美)

诗除了是一首歌之外,还是一幅画。要求词藻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一首好的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

《春夜游湘江闻笛》

(古风.当代.张若寒)

千帆移尽孤月轮,谁家玉箫和风生。

残红点点离人泪,一夜散落满河星。

短短的四句诗构筑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立体画面:“千帆”竞渡,“孤月”当空;“玉萧”暗起,“和风”润生;“残红”飘零,“离人”飞泪;“繁星”满天,“江河”晚照。借“孤月”、“玉萧”、“残红”、“繁星”来衬托“离人”的那种“孤寂、落寞”的心境,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在外游子思乡心切的万千思緒。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巧妙独特的的艺术构思让人如临其境、感慨万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出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道弯弯,白云缭绕,人家仙居、枫红满天给人无限遐想……

诗人通过对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四种不同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和谐统一、唯妙唯肖的山村秋色图。

诗人最后以霜叶的红作结: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热烈的讴歌秋之㶷烂与壮丽,一扫昔日士大夫逢秋必悲的伤秋情结,抒发了作者高怀逸致、为霞满天的豪迈壮怀。那种旷达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不能不让人惊为视觉盛宴为之叹服……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建筑美

关于诗歌的建筑美,闻一多先生和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 建筑美就是文字排列产生的视觉美。即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这一美主要是就诗的整体外形而言:每行之间的字数不必呆板地限定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既讲究错落有致的参差美,又注重匀称工稳的整齐美。而古律诗中“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好将诗歌的建筑美发挥到了极致。

现代诗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杰出代表:

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诗的建筑美上,诗人讲究诗行的排列,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地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闻一多先生将建筑美仅限定于诗歌的形体上,对于诗歌的内容方面几乎没有涉及。我认为:诗歌的建筑美不仅在形体上有所表现,在诗歌的内容上显而易见表现得更加突出。也就是说:不仅诗歌语言的文字排列能够产生视觉美,它内在的情感堆积与意象组合亦能够产生一种形同视觉的冲击与愉悦。

上面列举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正是这样:情感抒发层层递进,意象的堆积与渲染由远而近、由淡而浓,一环扣一环,层叠错落,作者在描景写意过程中将情感的抒发一步步推向高潮,成功的搭建了诗歌内容(情感与意象)的建筑美。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哲思美

诗歌美在哲理 。哲理的美在于它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优秀诗歌是形式之美与内容深度之美的谐和统一,以诗性之笔传达哲思之心。

我们为什么喜欢诗歌?因为诗歌以最凝练的语言传达出了最深刻的哲学意蕴,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喜欢诗歌的最主要原因吧。

成功的诗人往往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洞若观火,于简单处书写繁华,于浅陋处擘画深情,吐露出发人深思的哲学思辩。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揭示出一个个深刻的道理,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在高处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远的风景,才不会被浮云所遮蔽。人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于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情感美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歌。没有情感的的诗歌注定昙花一现,不会久远流传,正因为情感的存在才使得诗歌得以广泛传唱和久远延续,从而赋予诗歌行稳致远的强大生命力。

真挚、强烈、深刻是诗歌情感美的重要因素。诗歌通常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诗人在描写人、事、物或景时,必然注入他喜怒哀乐的情感和思想主张。只有倾注了强烈、深刻、真挚情感的诗才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美的情感表达千种万种,大凡能够激荡人的心魄,震撼人的灵魂的诗必是好诗,那些流传久远的千古名篇无不洋溢着深刻、强烈、真挚的情感美。美的情感发自肺腑、出于内心,是一种由衷的朴实、自然、真切的感情流露。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向美向善皆人之共性。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恰好表达了普天下人们的共同愿望,表达了人们共同的价值观,表达了人类社会对美好事物永恒向往的一种普遍的共情,从而引起普天之下人们的广泛共鸣而得以代代相传……

《我爱这土地》(当代.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将自己幻化成一只鸟,悲愤的歌唱,将自己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融于满腔的热血和悲愤的泪水中……

艾青的这首诗无疑是那个时代的绝唱,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跃然纸上,它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和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抵御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盛世挽歌,情感流露真切、朴实、自然……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沧然泪下。登上古幽州台慷慨悲歌从心底里发出震聋发聩“空怀报国为民之心而郁郁不得施展”之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

陈子昂一身正气,不畏权贵而又不随波逐流、报国无门最后郁郁而终,可谓是铮铮铁骨。其诗“风骨峥嵘、苍劲有力”。当谓“逸群之骨”与“拔俗之标”也。

愤怒出诗人,陈子昂郁郁不得志与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苍天可鉴。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玉楼春》【宋】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天涯地角都有尽头,只有相思之苦无穷无尽。写的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对弃她而去的薄幸少年的无限相思。感情真挚,直令天地动容,特别是女子对薄幸之人的那种纯情相思毫无埋怨更令人伤感,作者把女子那种入骨的相思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格调美

所谓“格调”是指风度,仪态;也指文章的风格。反应到一首诗里面就是指这首诗所凸现出来的诗人独有的个人艺术风格。

它是诗人人品与诗品高度结合的产物。我们通常说的“诗品即人品”,讲的就是诗的品格直接折射出人的品格。人品好则诗品高,人品差则诗品劣。一首诗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生存的现时环境以及作者自身所受教育的程度。同一首诗,换成不同的人写,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各人所展示出来的风格必然不尽一致,人生观不同,格调必有差异。这点我们在今古诗人的传世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们的作品格调或高昂或沉郁,或豪放或婉约 ,或雄浑或清丽,或高雅或低俗,或充满正能量或消极无为……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借用明月秋风捣衣声来传达玉关情,抒发了征人妻子对开边夫婿的无限思念以及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夫妻家人团聚的愿望早日实现。全篇情深意切,格调高雅,充满了正能量。

《七律.长征》(当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的“腾”、“走”、“拍”、“横”四个字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岭”、“山”、“水”、“桥”四个意象所共同搭建的一幅壮美画卷,激情奔涌,气势如虹。

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呕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首诗格调高远,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困难豪迈、从容、指挥若定与革命必胜的浪漫主义情怀。

《七律.长征》不愧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写实之作。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结束语:

时代在前进,诗歌在发展。时代变了,诗歌的形态变了,我们的诗歌理论必然也要随着诗歌的脚步跟着变。否则,诗歌的发展终将因为失去相应的规范而陷于混乱、迷茫的境地。事实证明,不论古体、近体或现代自由诗,都在不断地打破原有的规则,突破旧诗之音、形的限制,更多的趋向于情感、哲思与格调等内容上的深度布局与整合,越来越趋向于宽松、自由、求真、务实、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顺天应人,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美,把体悟生命的本真之思与自然天地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作为终极追求。此所谓庄子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陆机所言审美活动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也。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的诗歌理论没有理由止步不前。当下诗歌的“三美”标准正被越来越多的现代自由诗人无情的抛弃,格律已死,而现代自由体似乎更象是一只无头苍蝇到处误打误撞,并没有担当起现时环境下的诗歌主流地位。时代呼唤我们必须在前人的诗歌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和丰富当下的诗歌理论,为中华诗歌的繁荣复兴指明方向。我相信,我们有能力打破旧诗现有理论的壁垒,更有信心建设起一个高效、稳键、崭新的诗词运行新秩序。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

*我是踏浪潇湘,基于目前中华诗坛所处的现状及诗歌发展面临的窘境,较为系统全面的提出了诗词“三美”新主张。文中观点正确与否期待诸位留言置评,欢迎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诗歌美的标准与重构———关于诗歌美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