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泽飞:早诊早筛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

(健康时报记者赵为德)

“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让医生和患者选择最优最合理的治疗方式,需要持续做好科普宣传,做好早诊早筛,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江泽飞:早诊早筛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受访者供图

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20年前中国整体的乳腺癌发病诊疗情况以及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

江泽飞:20年前我刚回国参加工作,那时候的晚期病人比较多,现在则是早期病人比较多,总体来说是患病人数在增加,但是晚期病人的比例在降低,早期病人比例在升高,同时治愈率明显提高。另外一点变化是20年前的治疗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现在则是手术比例越来越小,也就是说保乳的比例在提升,同时放疗越来越精细,药物治疗更加精准,治疗理念和思路已经有了较大变化。

我从1986年开始做实习医生,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接诊过十几万病人,最大的幸福是和病人一起成长、慢慢变老。我20几岁的时候接诊过一个乳腺癌患者,她那时候50几岁,现在已经80多岁了,她还在叫我“小江”,这种感觉是很幸福的。还有患者,患病的时候才十八九岁,还在上大学,现在毕业了,来咨询什么时候可以结婚,什么时候可以要孩子,我说你结婚的时候要给我发喜糖,不是为了我,是为了鼓励其他年轻患者、医生和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病人治愈后的喜悦。

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有什么特点?

江泽飞:严格来说乳腺癌是一个积累性的中老年疾病,年龄越大越有患病的可能性,所以在大陆的患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但近来也陆续有一些年轻女性患病,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这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方面生活工作压力等导致的紧张焦虑情绪也是导致患病的易感因素。因此及早预防是关键。

早筛早诊要给予不同危险度人群相对个体化的筛查计划,如有已知基因突变、已知家族史或者已知乳腺不典型增生史的属于高危人群,应该定期检查,检查频度可能是一年两次;而对于很多健康的女性,可以一年一次。同时建议尽可能在相对固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实现动态连续的监测。另外,不同年龄女性的检查手段也不同,年轻女性通过专业医生的查体和B超检查即可,钼靶适合于40岁以上的女性。

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哪些?内分泌治疗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江泽飞: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内分泌治疗是早期 HR+ 患者新辅助治疗和晚期绝经后 HR+ 患者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上世纪90年代,第 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则使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20年前到今天,内分泌治疗在降低乳腺癌复发和死亡风险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这两年的疫情期间,内分泌治疗可以让患者在得到长期的安全的治疗的同时,还能使患者免受新冠的威胁。现在很多手术后患者用药,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这类内分泌治疗药物,口服方便,依从性高,长期应用,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临床获益。

如何提高患者的“净获益”?

江泽飞:大陆乳腺癌的诊疗已经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然而仍有患者在治疗结束数十年后仍承受着治疗带来的长期不良影响,比如乳房切除对外观的损害等,这种背景下“净获益”概念应运而生,不单纯专注于疾病本身,同时也应关心患病的个体。“净获益”是考量乳腺癌诊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以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为例,为了增加疗效和副作用相抵后的“净获益”,平衡疗效和副作用是关键,临床医生应识别高危人群给予延长的内分泌方案,针对药物副作用采取干预措施,以及为患者选择对骨及血脂影响较小的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整体上降低了长期毒性,能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目前大陆的乳腺癌诊疗已经比较规范和标准,但是对不同地区的健康知识科普应该是持续性的,以保乳为例,有些医生不喜欢保乳,可能直接就切掉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无从保证,所以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让医生和患者选择最优最合理的治疗方式,需要持续做好科普宣传。

江泽飞:早诊早筛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