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捅了中科院马蜂窝:翟天临都不知道的知网,这次又出名了

作者:极客互联网进化论

写过毕业论文的小伙伴都知道,论文成稿之后需要查重,即使没有选择知网查重,那也一定听说过知网,如果写了毕业论文却不知道知网,那翟天临博士也直呼内行呀。

捅了中科院马蜂窝:翟天临都不知道的知网,这次又出名了

这两天知网又火了,跟前几次一样,这次又双叒叕是负面消息,貌似印象中知网就没有多少正面新闻。

而这一次,知网上热门仍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贵!

这次事件的主角是中科院,中科院因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暂停使用知网。

根据世界权威的Nature自然指数,中科院在全球机构/大学的学术排名中位居第一,哈佛大学在这个榜单中也只能排第二,并且中科院已经连续第八次获得桂冠。

捅了中科院马蜂窝:翟天临都不知道的知网,这次又出名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顶尖学术机构都交不起知网使用费了,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难道是中科院太穷?我们来看看其它院校的情况。

2013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暂停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原因:涨价过高。

2013年12月、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两度宣布暂停使用知网,原因:涨价。

2016年,北大等几所高校宣布暂停续订知网,原因:连年涨价,费用过于高昂。

那知网每年到底涨价多少?

2016年武汉理工大学宣布暂停使用知网数据库时曾给出过具体涨价幅度,其中提及知网自2010年到2016年(报价)的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达18.98%。

好家伙,原来学术论文的“通货膨胀“这么严重?

那知网涨价的逻辑是什么?是支付给作者的版权费逐年提高?

几个月前,话题#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冲上热搜,这次爆的更为集中。

一位叫做赵德馨的退休老教授,89岁了,平日里还在修订自己的著作,在修订过程中,他要去回顾自己的研究论文。

结果发现,知网收录老教授的文章不仅不告诉他,而且他自己和读者下载都要付费。

捅了中科院马蜂窝:翟天临都不知道的知网,这次又出名了

然而这几年来他可是一分钱的稿费都没有收到过。

老教授气不过,和擅自收录他100多篇论文的知网打起了官司。无一例外,他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在这里插一句,知网的数据库文献主要来自于期刊收录或者教育系统收录,知网从学术期刊获取文献的成本很低,有的只是象征性地一年支付几千或小几万块钱。现在很多学术期刊不敢不让知网转载,因为一旦在网上检索不到你期刊的文章,那影响力会因此下降,转载之后还能扩大名声,钱在这时候不是主要的。

2018年5月25日,大三学生刘某某在中国知网上下载文献时,网页提示需付费7元,但知网最低充值金额为50元,于是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中国知网充值中心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刘某某胜诉。

好家伙,知网不仅白嫖论文还强买强卖?这套商业模式有多挣钱呢?

公开资料显示,知网隶属于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同方股份拥有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98.98%的股权。

根据同方股份年度报告显示

2020年,同方知网业务收入达到11.6亿元,毛利率53.93%,当年实现净利润1.92亿元。

2017年,同方知网业务收入达到9.7亿元,毛利率61.23%,当年实现净利润1.96亿元。

2016年,同方知网营业收入为8.34亿元,毛利率63.48%,当年实现净利润1.76亿元。

知网毛利率长期保持在60%左右,这么高的毛利率,不仅支付给作者论文版权的费用少,数据库对外还年年大幅提价,钱赚得不是那么正义。

那有没有同行来制衡或者替代知网呢?

捅了中科院马蜂窝:翟天临都不知道的知网,这次又出名了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知网是目前各大高校应用最广泛的平台,除了知网外,国内主流的论文检索平台还有维普、万方,checkvip等,它们的市占率都没有知网高,可以说虽然知网没有形成垄断地位,但其话语权最重,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也最大。而科研院校为了制支持学生或者学者创新,只能无奈接受高价使用费,毕竟,学术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知网近些年出了那么多负面新闻,只能说商业模式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一方面是加强对知识版权拥有人的保护,自己的论文自己下载还要花钱,这在哪都说不通;另一方面,知网数据库对外的报价也需要公开、透明、可预期、可接受,每年的数据库版权费都大涨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知网版权费纳入到统计局的CPI,那还得了?

中国知网全名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官网在介绍自己时,写了创始人王明亮创建知网的初衷:“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

捅了中科院马蜂窝:翟天临都不知道的知网,这次又出名了

知网这些年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但在支持各行业知识创新方面却有违初心,连年大幅涨价,已经让许多院校用不起来,怎么能算是支持行业创新呢?

中国有句俗语叫“要想富先修路”,作为学术基础设施的知网,价格逐年大涨已经让很多院校高攀不起,连“基础设施”都用不起,行业还谈何发展?

希望知网在前行的路上不要忘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