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包贵韬(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我们与朝鲜一江之隔,却难以深度交流。既便我们认识这些画家,请他们每年数月在中国创作、生活。但依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画家只是高高兴兴的、或不高兴或无所谓高不高兴地画他们的画。除了画画,他们不再对其它什么兴趣,或是他们感兴趣但不会流露出来。总之他们就是努力画画。只是身处当前,不讨论未来。甚至,让人感觉他们几乎关注自己作品的艺术史可能。或者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会因国际化而如何怎样。他们中那些爱惜自己羽毛的艺术家更加沉默,除了坚守自己的风格,尽最大可能让中方满意且同时不伤害自己的艺术特点。同时,赚到应该交给国家的钱和自己也有一定的收入。事实上那些邀请朝鲜画家到中国创作的机构,也很少关心市场以外的东西,尽管在销售这些作品时可能会讲艺术价值如何,但本质上,他们只把这些作品当边贸项目。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私人收藏

朝鲜艺术输出从交流角度看,的确存在着单向度的现象。无论朝鲜画家是否准确收到了来至市场或藏家的信息,或是艺术家本人的视野因作品进入国际市场而改变。我们得到的回应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没有“观念”意义上的因交流而转化的东西。尽管朝鲜艺术成规模输出也已超过二十年时间,市场也发生过几次变化,比如2010年以前活跃的朝鲜国画需求和2010年以后的油画需求。这种市场需求变化,甚至让艺术家改变擅长画种来应对市场,但并无“观念”层面的变化。所以,交流活络、交流频繁、交流甚至可以用深入形容。但艺术家集体“耐受”了外部世界的冲击,所谓冲击,比照一下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术界即可。这种现象并非说单向度成为必然。事实是当下朝鲜社会语境做到了对艺术家的“管控”(这里没有贬义),也即当前朝鲜社会语境足以维系艺术家的诉求。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私人收藏

十几年来因为艺术家代表团可以在中国驻留较长时间,所以,通过资料翻阅和创作研讨,应该说很多朝鲜艺术家的艺术视野得到拓展。所以现阶段艺术交流看似对当前朝鲜艺术生态很难产生什么影响并不绝对。我们领略到的“固执”,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他们对现有艺术追求的坚守。有趣的是当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支持这种坚守。因为市场需求证明,他们正在创作的艺术的样貌,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确切地得到消费者的喜爱。事实是他们的作品都卖掉了,甚至包括那些并不理想的还需提高水平的作品,也在中国卖掉了。这一点,成为支撑“固执”的要害部分。当然,市场角度的复杂性不在我们讨论范畴。显然,既然视野开阔、接触到现当代艺术之后,因艺术交流可能产生的众所周知的结果,至少在眼下朝鲜艺术家那里,还需假以时日。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私人收藏

朝鲜艺术在市场导向的前提下,保有了固执的原貌。使艺术交流仍处于单向度。并持续至今。如果寻找一个理由的话,现阶段可以解释为大中华文化圈,带来的审美认同。就是说当前朝鲜艺术的样貌,至少在其最大市场——中国来说,能够被“消费”,有文化层面的接受度,知道这些作品是朝鲜画家创作的。当作品出现在面前时,欣赏者无障碍地感受到了作品传递的信息。如果有一个类比,即同样是风景油画,很有可能西方风景明确告知了不同的场域,更异国情调。那么,朝鲜风景油画,则更像是“自已人”画的,更像是家里、家乡。所以“文化共相”解决掉了很多问题。也就是说所谓市场现象,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问题。因文化而共鸣、因文化而亲切、因文化而接受。这可以算作朝鲜艺术明显的偏得。看上去朝鲜艺术既巧遇庞大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又因“文化共相”而很容易被接纳。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私人收藏

作为艺术现象或艺术市场现象,朝鲜艺术输出在“文化共相”背景下的交流单向度,肯定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也极有可能改变,且不在我们的旧有经验范畴。正是这一点,非常值得期待。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私人收藏

内容来源(今朝美术馆)

朝鲜艺术:“文化共相”与单向度交流

私人收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