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河月明》中的徐皇后为何人,她为何能独得朱棣恩宠?

作者:小兔解说呀

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明史》这句话出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口中,他希望能够与出生入死的兄弟徐达结成亲家,让徐达大将军把他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朱棣,女孩儿便是徐达的长女徐氏。徐氏爱好读书,是个才女,再加之父亲的名声,小小年纪的她,在京中也颇为出名。#山河月明一代贤后就这么走了,真的意难平。#

一、将门之后,贤良淑德

徐皇后,徐妙云的父亲徐达是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徐达曾多次出任征虏大将军,挥师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元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此后多次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进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洪武十八年二月因病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妙云作为徐达长女,自幼被徐达夫妇悉心教养,不但饱读诗书,更能参与军事,披甲守城。

徐妙云更是天资聪慧,才貌过人,爱好读书,是个才女,再加之父亲的名声,小小年纪的她,在京中也颇为出名。其父中山王徐达曾言:“此女天赋非常,宜以经史充其知识。”因此,徐妙云自幼便有“女诸生”的美誉。在明代,“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徐妙云能有“女诸生”之名,可见其才学修养。于是,1376年,15岁的徐妙云嫁给了17岁的朱棣,成了燕王妃。

《山河月明》中的徐皇后为何人,她为何能独得朱棣恩宠?

徐妙云剧照

二、良缘天配,情好甚笃

徐皇后与朱棣虽为朱元璋指婚,却并非“先婚后爱”,而是在婚前已经相识。在正式成婚前,朱棣与徐氏早已相伴三载,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少年伉俪。在永乐三年正月初一的《内训》自序里,徐皇后提到自己很早就被选入宫廷,早晚侍奉马皇后并聆听训言,恭敬地侍奉当今皇上三十余年 ;在永乐三年二月初九的《劝善书》自序里提到,自己早年被选入宫,每日侍奉马皇后左右,独被眷爱,恭事今皇上“三十有三年”;在永乐四年二月的《高皇后传》序里又提到自己“夙备宫庭之选”“日侍左右”“列诸妇之后”“独被宠眷”。因此,徐氏在洪武六年前后,即在她年仅十二岁时,便已入宫陪伴侍奉朱棣,并接受马皇后的教诲。

由于婚后感情深厚,明成祖朱棣的九名子女中,前七人皆为徐皇后所出。婚后九年,徐氏便频繁怀孕生子,相继为朱棣诞下三子四女,在这期间,朱棣并未“雨露均沾”与其他任何女人生下过庶子女,直到后来徐氏未再生育,才有了生母皆不详的庶女常宁公主和庶子朱高爔(早夭,朱棣登基后并未追封任何爵位给他)。朱棣登基后,与徐氏的感情历久弥坚,二人时常同起居,讨论政事。“上勤于政事,或日昃未食,后亦不食以俟。”朱棣在位期间操劳国事,时常到了午后还未用午膳,徐皇后便等他一同进食,与他一起挨饿。在朱棣批阅奏疏、处理国事时,徐皇后时常安静地站在一旁侍奉他,朱棣于心不忍,便劝她先去休息。 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因痛失爱妻贤后而性情大变,在宫中多任性,时常躁怒不安。

《山河月明》中的徐皇后为何人,她为何能独得朱棣恩宠?

除此之外,二人在精神上也十分契合,是一对知己。朱棣好读书,徐氏也饱读经史,二人在文化素养上可较高下。而在宗教信仰上,由于明初宫廷佛教信仰的盛行,徐皇后对佛教颇有研究,曾编纂多部经书传世,朱棣在位时期,不但册封了乌斯藏(今西藏)的大宝法王,也与当世诸多高僧大德多有往来。说到夫妇二人与大宝法王的联系,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据说朱棣曾于梦境中前往普陀山拜见观世音菩萨,因爬山之疲惫,正欲离开之时,眼前出现一枝硕大的青莲花,花葩盛开,朱棣精爽复生,疲惫立解,复涉山巅,于山顶上拜见了大悲观世音菩萨并得到加持。

此后,徐皇后督促弘扬神圣佛法,迎请法王,并使疲惫的朱棣得到康复,所以朱棣也时常赞颂说“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朕的妙善者即是此皇后”,对徐皇后赞不绝口。 此外,在审美倾向上,《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徐氏喜欢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白玉观音 ,而《明太宗实录》中也有朱棣偏爱“洁素莹然”的甜白釉瓷器的记载,因此,二人的审美取向十分相似,使他们可以达到精神世界的融合。

三、助夫立业,国之贤后

洪武九年(1376年),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徐氏待人处事十分得体,深受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喜爱。

《山河月明》中的徐皇后为何人,她为何能独得朱棣恩宠?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徐氏随朱棣离开京师南京,远赴北平就藩,入主燕王府。燕王府机构庞大,下辖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有负责教育的伴读、教授,管理王府仓库的大使、副使等官员。要凭朱棣一人之力,管理好这么多的机构和人员绝不容易,徐氏便发挥了当家女主人的职能,井井有条地管理内务,使得宫中上下秩序井然。正如朱棣在立后册文和诏书里说的那样,“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在藩国做他的贤内助二十多年,使他的家庭和平安宁。

朱棣起兵谋事,徐氏也参与其中,多有辅佐谋划,“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徐氏所提的计策多合朱棣之意。靖难兵起后,朱棣率军前去袭击大宁,李景隆乘机率军围攻北平。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凡是部署防御之事,大多受命于徐氏,徐氏相当于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敌军猛烈攻城,情况十分危急,面对城中兵力缺乏、敌众我寡的局势,徐氏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及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同时,徐氏发动城中将领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每人发给一副盔甲,徐氏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的激励下,披甲上阵,抛石块、掷瓦砾,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殊死战斗,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北平保卫战充分体现了徐氏的有胆有谋、沉着机智。

徐氏在北平二十余年,不但是朱棣的贤内助,更具有军事谋略,府中内务事宜皆有她辅助管理,靖难时又亲自防御守备,因此,在后来给徐氏的立后册文中,朱棣提到:咨尔徐氏,中山武宁王徐达之女,为朕正妃,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徐皇后是一个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女性,身居后位的她在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管理好后宫的同时,也时常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施展自己对丈夫的影响,朱棣也认为她“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秉持好的方法辅佐他治理国政,绵延盛大的吉庆使百姓受益。徐皇后恪守妇道、孝敬公婆,马皇后也多次夸奖这个儿媳:“燕王妃所行足以仪范宫闱”、“此吾孝妇也”。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徐氏按照礼制素食淡饭为其守丧三年。直到朱棣登基后提到先朝之事,问徐皇后是否还记得马皇后的教导,徐皇后便能一一列举出马皇后的谆谆教诲,朱棣听了便十分欣慰。

《山河月明》中的徐皇后为何人,她为何能独得朱棣恩宠?

四、身后哀荣,不再封妃

出于对徐皇后的深爱,朱棣从未在其生前册封过一位妃子,直至永乐七年二月,徐皇后去世逾年,朱棣才举行册封典礼,正式册封后宫诸嫔妃。

徐皇后临终之际,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机会和朱棣再回一次北京,报赏当年靖难时随她一起守城的将校士民之妻,所以将这件事交代给皇太子朱高炽替她完成。永乐七年朱棣北巡,皇太子在南京监国,在车驾到达北京的第二天除赏赐北京官员军民之外,也对守城妇女给予赏赐,完成了徐皇后的遗愿。徐皇后还告诫皇太子朱高炽要“敬以事上,仁以抚下,肃以正家,恩以睦亲”,要他时刻记在心上。对于皇长孙朱瞻基,徐皇后也有教诲,让他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并对朱棣说这个孙儿是远大之器,让他善加看待。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情难自抑,恸哭垂涕,群臣只能对他婉言劝慰。朱棣对群臣说皇后仁爱明察、贤能善良,将皇后比作东汉明德马皇后和唐代长孙皇后那样的贤后,并说皇后虽然身处宫中,但一心爱护百姓。想到皇后音容宛在,他痛惜道:“从此朕在宫中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山河月明》中的徐皇后为何人,她为何能独得朱棣恩宠?

朱棣悲痛之余,又对徐皇后追思甚笃,遂决定不复立皇后,也使得永乐一朝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朱棣又因徐皇后之丧白衣素服一年、辍视朝一年,日常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初一,仁宗朱高炽遵照朱棣临终时的遗嘱,将母亲仁孝皇后的神主与父亲朱棣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也正是由于朱棣的遗嘱,使得他们成为明清两代唯一一对已经去世多年的皇后和刚刚去世的皇帝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上尊谥的帝后。九月初十,仁宗为朱棣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为仁孝皇后上尊谥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升祔太庙。

#看《山河月明》学了哪些历史知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