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近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部分文娱现象进行了表扬和批评,CMNC-传媒大眼综合如下。

来源:CMNC-传媒大眼综合

红榜

剧集受海外市场青睐 合作方式多元化

国产影视剧加快走出去(文化市场新观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3日 第12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长期以来,国产影视剧“出海”的主角一直是古装剧,从《甄嬛传》《琅琊榜》到《长安十二时辰》,海外市场上中国古装剧的热度不减。但这一局面正在被一系列优秀现实题材剧作的海外表现打破,现实题材剧分量逐年增加,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类型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销售播映权是国产影视剧走出去最主要的方式,而最近几年,国产影视剧和海外市场机构合作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影像做史的别样表达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15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中国》第一季更多着墨于追溯中国思想源流与儒家道统的发展壮大,第二季更强调了中国文脉不断。诗词、文学、绘画、戏剧的传承与光大占了相当的篇幅。思想传承、文脉不断、文明演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核,《中国》这部纪录片在看似随性大开大合、大取大舍的构架中,形散神聚,鉴古知今,学史明智,看中国人如何筚路蓝缕,又是如何以启山林。

《一代洪商》:天下商道与家国情怀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6日15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洪江城走向全世界,从寻常商贾变成国之大商,《一代洪商》体现了洪商的发展历程,也弘扬了中国商人的天下情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洪商凝聚的这种“以义致利,经纬天下”的精神与文化都值得弘扬。这是天下洪商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也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的精神动力。

家长里短道不尽社区温暖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6日15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电视剧《春天里的人们》并未满足于刻画徐盈盈为代表的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勤政”和“能政”,而是结合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和具体问题,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反映当下社会急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例如,针对剧中经营服装的电商姑娘,社区工作者并未因房东和居民的投诉,就简单地将她赶出社区,而是耐心了解各方诉求,最终找到合理解决方案。

青年人与短视频的关系未必是“沉迷”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 02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经过数年沉淀,一批在短视频风潮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人,也逐渐在各自领域深耕创新,以视频之名,吹起一阵清新之风。“X世代看文字、Y世代看图片、Z世代看视频”,表达载体跃迁的背后,不变的是对高质量内容与传播影响力的需求。在娱乐似乎成为“众声喧哗”中分贝最高的一支时,青年群体的短视频实践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专注与创新的力量。

黑榜

经典IP不是翻拍的“护身符”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7日02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平心而论,相对于完全原创的作品,经典IP的翻拍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便利。完整的故事框架、成熟的叙事模式、现成的人物形象,都为翻拍提供了剧本和影像基础;经典IP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容易引发观众的集体怀旧,可谓自带粉丝和流量;一些由原班人马参与制作的翻拍电影,其关注度会更高。经典IP的翻拍,似乎一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然而,看似省力的经典翻拍,却成为网络电影“翻车”的重灾区,与观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莫让低俗成为网络直播标签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02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纵观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低俗直播,一无任何营养。二无任何价值。三无任何前景。事实上,网络直播本质而言是一种“眼球经济”,极具效仿意味和引导效应。如果本该洋溢正能量、传播真善美的镜头,总是上演污言秽语、频频打擦边球,那么长此以往不仅会阻碍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在侵蚀风清气正的环境。无论是着眼当前还是放眼未来,只有正气不衰,才能人气不减。这么朴素的道理,网络主播们该补上这一课了。

爱情剧不能失真心少温度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6日15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爱情剧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消费产品,更是展现中国人伦情感、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随着时代变迁,观众对于爱情剧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新时代爱情剧创作也要跟上时代,进一步提升阅读社会、阐释情感的能力,在主旨意蕴上注入时代精神,在艺术表达上大胆创新,塑造独具魅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做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温暖人、感染人、引导人。

秀场直播:莫让“钱途”毁“前途”

任孟山《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3日15版)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在浮躁心态影响下,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部分主播、机构与平台在秀场直播中宣扬拜金主义、美化暴力、性暗示、软色情、炫富、攀比、卖惨、谩骂等低俗、庸俗与媚俗内容,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赚取流量,收割粉丝,获取暴利。凡此种种乱象,污染了网络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受众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有部分从业者走歪门邪道,营造虚假人气、虚假带货量、虚假流量,甚至以违规变现、偷税漏税、营销诈骗等方式牟取不义之财。

影视营销,回归内容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近期都点名了谁?

影视营销是扩大影响、打开市场的有效途径,但过度营销甚至虚假营销,不仅无益于影视作品传播,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出硬招,方能见实效。从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到中宣部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提出“打击各种形式的流量造假行为”“严格各类热搜榜单管理”,再到近日公布的#2022年清朗行动10大任务#,明确“坚决打击通过雇佣水军、恶意营销等方式的非自然涨粉行为”,一系列举措,正是要治营销乱象、树行业清风。

注:资料摘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