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疫情封闭在家,聊聊关于羽毛球内旋发力的那些事,纵览整个圈子大概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刻意追求内旋细节,甚至上升到发力层面;另一种是认为只有鞭打发力,内旋只是附带动作,那么鞭打和内旋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且听我一一道来!

1)动作的定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跟手臂有关的几个动作,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摆臂动作:大臂外展内收,小臂屈伸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大臂动作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小臂动作

旋臂动作:大臂内旋外旋,小臂旋前旋后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大臂动作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小臂动作

用于鞭打发力的是摆臂动作中的伸肘动作,对应肌肉肱三头肌,选择性单一;

小臂屈伸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伸肘肌群

而用于内旋发力的动作可以是大臂内旋,也可以小臂旋前,对应的肌肉较多,选择也更多。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小臂旋转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小臂旋前肌群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大臂旋转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大臂内旋肌群

通过对动作的分析来看,内旋发力似乎不仅仅是一个附带动作,而是一个重要的动作之一。

(注:部分的技术动作还会用到展收腕动作,以及屈指动作,本文就不细说了)

2)旋转的意义

从发力层面来讲,鞭打发力是通过力矩来换取挥拍速度,需要有一定的摆臂距离,发力较长;而旋臂发力是通过扭矩来换取速度,发力更短。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挥拍动作

从旋转层面来说,鞭打发力受惯性的影响导致关节的稳定性偏差,下压时手腕和肩部的甩动较难控制,造成落点不稳定,甚至有受伤的风险,而加上旋臂动作则可以构建类似于陀螺仪的稳定平台,有利于更好地锁定关节,控制落点,避免受伤。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陀螺仪稳定平台

另外,旋转拍面的击球方式较之正拍面击球的线路及球速都更加稳定。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旋转拍面的击球方式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拍面旋转击球

通过旋转的作用来看,如果能有效地结合鞭打和旋转发力,效率似乎能更高一点。

3)旋臂之教学

既然旋臂可能很重要,为什么很多教学都不愿意过多的去讲?我想这里有几个原因。

其一:初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鞭打发力链的肌肉记忆,过多地强调内旋反而会破坏躯干整体的协调性;

其二:只要能正确地完成发力动作,从转正鞭打拍面转正击球发力,会因握拍加力而自然产生一定的内旋发力,也就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学;

其三:鞭打发力具有单一性,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模板,更利于教学,反之旋臂发力具有多样性,适用场景过多,教学难度大,教学方向容易出现偏差,不利于教学的同质化;

其四:旋臂发力本质也是鞭打发力的一种,只是发力形式不同,那么说羽毛球的发力只有鞭打发力似乎也就没有错了。

4)旋臂之案例

当然个人认为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还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下旋臂的作用,毕竟有不少主动发力的场景,下面就列举几个技术案例。

重杀:在挥拍阶段通过鞭打发力提升挥拍速度,并在击球期通过旋臂发力再次增加挥拍加速度,很多职业球员在重杀时,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大臂内旋的动作;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旋臂杀球

抽档:站位或击球点不佳时鞭打发力的作用变小,则需要以旋臂发力为主要力量;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旋臂抽球

接杀:常规接杀按拇指顶后场发力是没有问题的,甚至不需要旋臂发力,然而当你需要防反,对出球线路有要求的时候,握拍及击球方式都需要偏向旋转发力(实际是手指动作更多)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接杀变线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旋拍反抽

隐蔽性:某些球员为了不让对手看到拍面,会刻意在击球瞬间转正拍面,甚至不转正拍面击球,从而达到出球隐蔽性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反向操作,出其不意。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变拍推球

还在纠结内旋“发力”吗?

变拍吊球

总而言之,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鞭打发力和旋臂发力各有各的用武之地,过度追求也未必是好事,希望大家有清醒的认知,不要被外界的言论带跑偏,最后说一句,上海加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