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著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临川文集》写道:

“不以不善而废其善。”

意思是说,做人,不应该用他不好的一面来否定他好的一面。说白了,认识一个人不要急着去评价,更不要去责怪。

只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客观且理性,才能更为正确地认识对方。

做人的一种处世智慧便是,做人做事不评价,不责怪。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1:别随意评价

随意评价别人的行为,既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也是一种心胸狭隘的体现。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

可是,生活里总有一些人,老喜欢揪着别人一时的过错不放,逮谁咬谁,不管对方是不是冤枉的,或是一时的疏忽,总之就是嘲讽谩骂。

他们满以为自己是无所不知的人,所以便有足够的能耐和底气去评价对方。

殊不知,这般骄傲而自以为是的人,才是最大的无知。

巴甫洛夫曾说: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随意评价别人的人,非但自身素质不够,格局不大,眼界不高,还特别的小气,没有远见,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有着一股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反之,即便有底气、有资格去评价对方,却偏偏选择不去评价的人,则恰恰说明了他有着很高的素养。

这样的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能力,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足够的勇气告诉自己,自己依旧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只有一星半点儿的认知的人。

汉代戴胜在《礼记》:

“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君子说话做事一定要考虑到相应的后果,只有自己先做好表率,身边的人才能学会跟自己一样懂得谨言慎行。

也就是说,喜欢随意评价别人的人,早晚有一天也会遭受到同样的来自他人的随意评价。

不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理会别人的评价,则是一种修行。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2:别随便责怪

做人,为什么不要随便责怪别人?

首先,就算是对方有错在先,自己也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责怪对方?

那么试问一下,这个时候去责怪,去责备对方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都知道事情既然发生了,又去责怪对方也是于事无补的,但奈何心里就是不爽,甚至越想越难受。

于是,忍不住又噼里啪啦地数落对方一番,甚至还极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来进行互相伤害。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高尔基说过: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

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显然,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过上一种更为自在和惬意,幸福且美好的生活。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遇到烦恼、变故以及不是自己个人原因造成的事情,却偏偏需要自己去承受的事情时,能够做到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放下呢?

显然,不少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会做的事情就是责怪,指责,然后各种埋怨和发怒。

对于他们来说,好似这样做了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痛苦,能够化解掉自身的烦恼。

但事实却是,越责怪,心里越不爽,心里越不爽,就越想要让对方付出沉重的代价。

到头来,谁也不开心,谁也不好受。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因为一时的想不开,放不下,最终愁闷不已,扼杀了自己的灵魂,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敌意和不满。

很多时候,有素质的人,有格局的人,哪怕知道发生错误的事情之原因不在自己,但依旧不会责备任何人,甚至能够做到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

泰戈尔说:

“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不要因为别人做了你不想看到的事,说了你不想听到的话,就生闷气,就开始怀恨在心,甚至伺机找到法子来报复对方,来伤害对方。

一味地责备,责骂,或是毫无根据的谩骂别人,实则伤的不仅仅是对方,也是自己。

有良心的人,就算你不责备他们,就算你不理会他们,他们也会在背后审视自己,反思自己。

而没有良心和羞耻心的人,难道会因为你一时的责备就会悔过自新吗?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3:做好自己

人生是自己的,不管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别人的事情,在选择面前,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事情。

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有做好了自己,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问心无愧地活出自己真实的态度和人生。

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就已经足够了。

如果因为别人一时的错误,或者老是较真于那些根本就无心悔改,甚至还会变本加厉的人所做的事。

那么,对于你而言,无疑是浪费了心情,也耗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

正如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根本不会听你任何评价和责怪的人。

因为对方的骨子里早已没有了是非之别,也没有了所谓的羞辱心。

做人不评价、不责怪(必读好文)

里克特说过:

“一个人在受到责备而不是受到赞扬之后仍能保持谦虚,那才是真正的谦虚。”

我们从来只能改变那些真正有自我审视精神,同时也听得进去改变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有了这些品质,自然也就无需我们的主动评价和意见。

所以,及时地戒掉自己爱评价,喜欢责怪别人的个性和习惯,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将注意力和专注力投注于自身的成长上面。

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活出格局,活好当下,成就人生。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