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玩”味胜过“礼”性的“春水秋山玉”反映了契丹人的弋猎生活

一只洁白的天鹅在天空中飞翔,优雅而美丽。

突然,一只神骏威武的海东青俯冲向天鹅,一口叼住天鹅的头颅。天鹅奋力反抗、展翅飞窜……

“何以中国”展中,一件“白云镂雕春水图佩”生动地记录下这一场景。这一板块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春水秋山玉”,展示了契丹民族以玉为媒介,表现“四时捺钵”习俗的玉作成果。

“玩”味胜过“礼”性的“春水秋山玉”反映了契丹人的弋猎生活

展板上有一个词“四时捺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什么意思。所谓“捺钵”,乃契丹语,又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据《辽史·营卫志上》记载:“有辽始大,设置犹密,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在《辽史·营卫志中》又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捺钵”本身是指行宫、行营的专用名词,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玩”味胜过“礼”性的“春水秋山玉”反映了契丹人的弋猎生活

“春捺钵”即“春水”,表明春渔于水,一般包括两项内容:“钓头鱼”和“猎头鹅”。“钓头鱼”多在长春州东北三十里的就泺甸进行。正月上旬皇帝的车帐自辽上京出发,到达鸭子河泺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钓 鱼。钓鱼开始以前先派人于河上、下游截鱼,以防逃散。钓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辽天庆二年的“头鱼宴”,由于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拒不跳舞,并最终打败辽朝建立金朝而载入史册。

“玩”味胜过“礼”性的“春水秋山玉”反映了契丹人的弋猎生活

“猎头鹅”则发生在天气转暖,天鹅北飞之际,用海东青在湖边捕获天鹅。皇帝得到头鹅以后,首献宗庙,祭祀祖先,然后群臣各献酒果,纵饮作乐。“白云镂雕春水图佩”反映的就是这一情景。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海东青在契丹语中是“万鹰之神”,是贵族专享的宝物和身份的象征。女真部落首领完颜阿骨决心反抗辽朝,也与海东青有关。

“玩”味胜过“礼”性的“春水秋山玉”反映了契丹人的弋猎生活

“秋捺钵”即“秋山”,指秋猎于山,主要的地点是在“庆州西北五十里的伏虎林”。庆州不是韩国电影《庆州》所指的地方,而是现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辽穆宗耶律璟非常爱好这片秀丽的山水,甚至一年四季都在这一带“捺钵”。“伏虎林”顾名思义就是射杀老虎的林子,可见当年这里的生态环境有多好。除了猎虎以外,秋捺钵还有射鹿的安排。等到半夜,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就开始纷纷奔跑,皇族与高官提前隐藏于山林两侧射鹿。这个活动有点血腥,于是在“秋山玉”中,就多表现鹿儿在林间漫步、吃草等安闲的场景,比如展出的“白玉柞树双鹿纹饰”“白玉镂雕秋山群鹿图嵌饰”等。

“玩”味胜过“礼”性的“春水秋山玉”反映了契丹人的弋猎生活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佩玉,不仅是为了简单的装饰,更是为了表现一种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春水秋山玉”,以展翅飞翔的天鹅、漫步林间的小鹿等生动的自然场景为题材,真实反映了契丹人四时“捺钵”的现实生活,清新脱俗,充满生机活力。彻底摒弃了汉族文化对神灵怪兽、云纹、回纹等题材的热衷,“礼”性大减,“玩”味大增,体现出金代玉器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创造了中华民族玉器雕刻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水平的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