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晚9:59,距离10:00整点的预售仅剩1分钟,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手里的电竞鼠标都显得有些滑腻。在距离10:00还有20秒的时候,我看到了条微信信息,上面写着“别买,618跳水它不香吗?

看完,冲首发那股子劲头瞬间烟消云散,随着10:00整点钟声响起,一切都已经注定,我坐看预售按钮从红色变成灰色……不得不说,现在放弃首发比以前轻松多了。在前几年,能抢到某款手机的首发是值得在社交群、朋友圈里吹嘘一番的。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但从2021年开始,抢首发似乎变成了“冤大头”的代名词,消费者对于所谓的首发也愈发冷静,这一点在手机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两年坐等产品降价的“等等党”真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那么一个好好的手机首发,怎么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构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消费者最能感知,同时也是感知最强的一点——钱。

不够鼓的钱包,迟早跳水的价格

消费者对首发愈发冷静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钱,尽管现在口袋里的钱多起来了,但由于近两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消费者也更倾向于将钱存起来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这是务实的,也是必需的。

这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于产品首发的态度必然是清醒的。另外,当前智能手机整体走高的价格也是让消费者冷静的重要原因。

以5000元为例,这个价格是实实在在的高端机价位,那么现在以这个价格最高能买到哪些高端手机呢?主要有iQOO 9 Pro 12GB+256GB、小米12 Pro 8GB+256GB、荣耀Magic4 12GB+256GB、真我GT2 Pro 12GB+512GB,如果把时间卡死在今年已发布的手机上,确实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

从真实消费者的角度来讲,这4个月发布的大部分旗舰总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明面上价格上去了,实际的配置和体验并没有达到对应的价格。小米11 Pro,对比上一代砍掉了潜望镜头、中高亮度硬件DC调光、四曲面屏,换来了更加常规的产品外观和使用感受,从理想中的惊喜变成现实中的一声“哦”就是这么快。

或许更加常规的外观和体验更好接受,但卖给普通消费者的产品,不代表要把产品变得普通。这也是为何去年旗舰在今年仍有不错的销量。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小米11 Ultra

当然,高价格并不是错,这是冲击高端市场的必然出现的结果,但相比高价格,真正让人后怕的还是发布会后的价格大幅度跳水。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产品价格产生波动是正常的,但是从2021年的618开始就变得有些“不正常”了。

去年618期间,各家旗舰手机出现幅度不小的直接或间接降价。当时一加9 系列发布不到3个月,官方宣布全系最高直降500元,一加9 Pro到手价降为4799元起,顶配变为5499元。时间到6月份,价格进一步降低,该机在电商平台变成了4399元起,顶配12GB+256GB降为4999元。

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调价行为,但是对于买了首发的消费者来说,心里不能说不爽吧,恨不得马上退钱。5个月后,类似的事情在双11期间又上演了一遍,以至于官方还给早前购机者赠送耳机以表安慰。相比之下, iPhone 12系列、iPhone 13系列虽然价高,但相对稳定的价格,反而让消费者觉得心安。

希望自己购买的电子产品,特别是旗舰级别的产品保值一些,进可以使其以一个相对高的价格出手,退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作为一个普通人,这就是我买手机时的内心所想。既然迟早跳水,为何不等到618或双11再买,而要去抢首发?

在这种事实、情绪和钱包的交织下,使得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购买新机变得格外谨慎。反映到市场上,2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环比下滑24%,销售侧的遇冷,即便是苹果可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分析师郭明錤对于新发布的iPhone SE三代出货量预测从2500-3000万部降至1500-2000万部,预测降幅最高约40%。

如果要购买新机,在安卓阵营,消费者会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千元机和中端机;在旗舰机类型上,消费者会选择相对保值以及产品力更强的iPhone。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这种消费选择就造就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例如去年京东双11智能手机销量榜,一方面,国产中端手机依然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有着巨大的价格落差,国产阵营基本以入门机和中端机为主,苹果这一边有iPhone 13、iPhone 13 Pro Max这样的旗舰站台,第一名的Redmi K40官方售价1999元起,iPhone 13则5999元起,市场利润基本流向苹果。类似的事情至今同样在上演,尽管国产中端守住了门,但架不住天花板漏了。

虽然发布已有两个月,但去年11月仍是iPhone 13系列的首销期,为何同年的国产旗舰在首发期间有时难以达到同样的高度?这与厂商自己的某些操作有一定关系。

你买的是“半成品”吗?

今年买手机听到最多的一句吐槽是“我买的是半成品吗?”明明说好的功能,为何都要等之后的OTA更新?之所以有这种情况,与近两年紧张的市场节奏有所关系。

去年国产冲击高端效果不算理想,高端市场大头依旧被苹果拿走,但是是对国产厂商来说,坚持冲击高端是必须的,否则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无尽的内卷中的难以自拔。

那正面刚不过怎么办?避开不就行了。

除了之前华为这样比较头铁的选手,目前国产厂商大多会选择避开苹果的强势期来发布自家的主力旗舰,厂商们需要在9月份之前,或是12月将新旗舰发布出去。除了避开苹果,最好还能避开同行,把对自家产品的影响降至最低,这也是市场竞争激烈的一个缩影。

为了抢时间差,厂商需要尽可能快地把新产品推出去,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优化跟不上,导致首发买到的手机,水平能有完全体的7到8分功力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无异于用了一个100%的价格买了个“半成品”回来。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荣耀Magic3系列

去年8月,荣耀发布Magic3系列,该系列在影像上走的是多主摄路线,思路是正确的,但是鉴于每个镜头参数都不算差,特别是6400万像素的大底潜望长焦和至臻版的超大底主摄,优化起来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

这就导致该系列手机在上市之初,影像能力没有完全达到消费者期待,随后荣耀在9月开始陆续向Magic3系列的用户推送融合摄影技术,从这时候开始,该系列手机的影像能力才算是逐渐步入正轨。

今年2月发布的荣耀Magic4也存在类似问题,从电商平台、贴吧等社区的反馈来看,消费者对这款手机的不满也主要在拍照,例如潜望镜头的优化还不够,同时又对它的屏幕、外观等其他方面赞赏有加,这放在2年前多少有些不可想象。

目前荣耀已经在向Magic4推送更新强化影像表现,至于本月底上市的荣耀Magic4 Pro和至臻版是否也有这种情况还要到时候再看。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OPPO Find X5 Pro

同样的问题还有Find X5 Pro,采用了OPPO自研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OPPO能用两年时间做出一颗NPU芯片已经是相当优秀了。但是Find产品线总裁李杰在采访时说,目前刚摸到门,芯片目前只发挥30%的效力,需要时间持续打磨和更好地发挥出来。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这就意味着Find X5 Pro要真正发挥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的性能,用户需要等待多个OTA更新之后才能享受到,属于是“养成系女友” 了。

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厂商的手机型号繁多,如果每款手机都要保证对应的更新节奏,那这就是一个十分繁重的工作量,可能等到手机生命周期即将结束,它才可能达到完全体的状态。这也是为何不少去年的手机在今年口碑有上升的趋势,加上自身的价格优势,依然被不少消费者选择。

“万物皆可OTA”本来是褒义词,是为了修正BUG,增加之前没有的新功能,让消费者感叹于厂商的整活能力,现在把说好的功能放在后续的更新中,从厂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现实的做法,毕竟工期紧,也是为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但对于首批原价购买的消费者来说,则是一个相当磨人的过程,要忍受前期不算好的使用体验。看看手里的半成品,再看看首发价格,心中难免不爽,最终消磨的还是消费者的耐心。

明升暗降,自废武功

“明升暗降”是线上消费者在吐槽今年手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不完全是厂商的主观要求,更多的是向现实妥协。

例如高端手机三要素,即系统、芯片、影像,前两者国产厂商除了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华为,其他厂商的竞争力不算高,依靠的还是安卓和上游供应商,但是影像就不一样了。一直是国产厂商内卷的重要领域之一,从最开始比谁更清晰、夜景更亮,到现在比谁的算法更优秀,照片最有味道……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今天国产旗舰手机在拍照以及相关配置上已经超越iPhone,但是今年除了荣耀Magic4系列、努比亚Z40 Pro、三星Galaxy S22 Ultra等少数几款手机之外,大部分厂商在镜头配置上,尤其是长焦部分,没有前两年表现得激进,光学变焦从之前的5倍变为2倍或3倍,将自己的长焦能力拉回到跟iPhone一个水平,明明这是原来国产旗舰的影像优势之一。

尽管厂商解释称这是用户调研的结果,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可能都不知道失去了长焦。因为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会按照厂商预设好的对焦倍数进行变焦,而是通过双指拉伸取景框,将画面放大到自己的喜欢角度再拍摄,这就给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印象,“为什么拍的不清楚”。

这就是教育用户能力缺失的必然结果,现在的节奏是用户不用长焦——市场调研发现长焦使用率低——厂商认为用户不喜欢长焦——最终砍掉,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教育是个中性词,不是指厂商爹味十足地教用户如何用手机,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知道手机某项功能该怎么用,有什么价值。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2019年的华为P30 Pro拍月亮,非常直观地展示了长焦+计算摄影的价值。尽管当时不少线上用户不理解,但是现在看来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其实苹果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早一些例如苹果如何用科技帮助残障人士,如何致力环保减碳,近一点的有微观摄影大赛,都是在展示iPhone或是其他苹果产品的功能优势,何况苹果还有很大的自身的品牌和技术优势,这也是消费者可以对苹果保持一个相当高接受度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上游供应链的限制也是厂商“自废武功”的原因之一。这一点在芯片、屏幕、镜头传感器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在芯片上,目前已发布的旗舰手机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骁龙8,由于这颗芯片表现的过于热情,导致厂商用降频、锁帧等方法限制其性能,好处是温度和功耗有所下降,缺点在于导致这颗芯片在游戏、日常使用中的表现并没有比去年好多少。但这就显得iPhone 13系列的A15仿生芯片更加强势,优势更大。

这种上游供应商的问题,国产厂商除了堆优化,堆散热等外围配置,基本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屏幕是旗舰手机上重要的零配件,目前国产旗舰屏幕依旧以三星为主。原来国产旗舰使用的三星屏幕对比苹果是有相对优势,除了有一流的色域、色准、亮度、高分辨率、高刷新率之外,还支持DC调光,对比频闪严重的低频PWM调光要高明许多。但是从2021年截至今天,上游屏幕供应商限制了屏幕驱动和相关软硬件技术,支持LTPO技术的屏幕就只能实现低频PWM调光。

现在抢首发,是真猛男还是冤大头?

左:高频PWM调光 右:低频PWM调光

当然好在频闪敏感用户也并非没得选,去年的小米11系列、P50系列、Magic3系列,今年的Redmi K50电竞版、iQOO 9、iQOO Neo6、Magic4系列等都有对人眼相当友好的调光方式,特别是Magic4系列,实现了高频PWM、中高亮度DC调光和LTPO的共存,国产屏幕进步很大,另外Redmi K50和K50 Pro之后会推送更新,让2K+120Hz和DC调光同开。

在镜头传感器上,每有新机发布,总有消费者会问:“为什么不用某某传感器,不是素质更好吗?”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现,IMX766成为今年的主流选择,除了本身这颗传感器可塑性强,还有是厂商实在没得选。

厂商选择哪款镜头传感器,不是我要用什么就有什么,而是供应链有什么才能用什么,很多时候没有选择空间。过去华为P40系列、Mate40系列全系清一色超大底传感器主摄的豪华做法,以后恐怕很难看到了,最多只出现在Pro或超大杯机型上。

今年国产旗舰手机拼的不仅是影像硬件,更多的是算法,这也是能与竞争者拉开差距的核心技术之一,但还是那个问题,消费者拿到手用的很有可能是个“半成品”固件,未必能感受到算法的价值。

在即将过去的第一季度还不算是苹果的强势期,由于芯片、供应链、成本等问题造成今年国产阵营旗舰不够强势,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对消费者吸引力下降,反而在客观上衬托了iPhone 13系列的强势和上代旗舰的高性价比。就看下半年,国产阵营能不能拿出更具竞争力的旗舰产品出来。

写在最后:

不够鼓的钱包,迟早跳水的价格,堪比半成品的体验,不够亮眼的产品……都足以让有心购机的消费者在首发面前保持冷静,不做“冤大头”,而是加入“等等党”,等到手机降到一个合适的价格,优化到位的时候再出手。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618恐怕还是这个节奏。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高性价比的购买策略,如果你最近有购机打算,等到最后一天再买也未尝不可。

但是对于厂商来说恐怕不是长久之计,自己新出的高端旗舰都这么被618低价碾碎了,一个接着一个,只能说在对标iPhone这件事上,各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不只是做好产品就够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