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汗洒田野写春秋

作者:张掖融媒

开栏语

近年来,张掖市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张掖、默默耕耘、矢志创新的优秀人才,为张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充分展现全市各领域专家人才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建设新张掖的良好精神风貌,市委人才办推出“弘扬时代精神·筑梦彩虹张掖”主题宣传专栏,集中对我市各领域涌现出的优秀专家人才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旨在弘扬服务人民、潜心研究、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励广大人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设“一屏四城五区”、实现“两个突破、两个高于、三个大幅提升”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既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科研院所的重要职责。”刘建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岁学成毕业来到张掖,怀着对农业农村的特殊感情,他就如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张掖大地,用40年的时光和心血擘画了张掖农业的新画卷……

把论文书写在田野大地上

盛夏的张掖烈日炎炎,38℃高温炙烤下,玉米叶子蜷缩了。

“虫类都是趋光动物,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对其进行诱杀。”大暑时节,在甘州区一块玉米田里,年近六旬的刘建勋虽已汗流浃背,但他仍忙碌着为乡亲们讲解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干燥的土块上四散开花,刘建勋只顾全身心投入讲解,对于高温炙烤全然不顾,大有一种不把所学知识倾囊相授就誓不罢休的架势。祖籍会宁的他,虽然一口地道的河东口音,但这并不影响他精准到位的表达,风趣幽默的讲解时不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间,乡亲们就掌握了这项重要的技术。

“我出生在会宁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那里干旱少雨,庄稼收成一直不好,我对粮食作物的春种秋收记忆犹新,又有特殊的感情”。为此,自1981年参加工作后他就深耕张掖大地,潜心研究节水技术,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发展农业主要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汇聚的黑河水为主要灌溉水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建勋了解到当地农业发展缺水现状,开始专注于农林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与科技示范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年。他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河西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带建设及延后集成技术应用与标准化生产”“财政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黑河中游玉米高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甘肃河西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河西走廊玉米制种优质高产技术集成推广”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3项。四十年来,张掖农业蓬勃发展,不仅建成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各类小杂粮种植和蔬菜制种声名鹊起,还大力发展丝路寒旱农业,品牌农产品远销国内外,节水农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这饱含了包括刘建勋在内的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的辛勤与汗水。

搞农业,重在实践。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刘建勋足迹踏遍张掖大地,他用心用情构画张掖农业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刘建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他撰写的《黑河流域退耕还林应采取不同模式》一文,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快报》刊出后,引起国务院两位副总理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有关批示,对完善大陆退耕还林政策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刘建勋还总结出了一系列当地农业发展的规划性要领,如“张掖的优势在农业、农业的优势在种业”“三个三分之一土壤改良技术”“2+4+3设施葡萄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在推广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刘建勋团队研发的“制种玉米4380半膜平铺节水灌溉技术”“制种玉米9812膜下滴灌技术”等已在全市制种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实现了节药20%、节肥30%、节水40%、节种50%、节约劳动力(灌水和施肥部分)90%、亩均节本增效300元的目标。

让人才成长在创新环境中

“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一样 ,种一茬庄稼就是搞一次研究,急不得。”长期和农业农民打交道,他更像一位农民。

在任市农科院领导期间,刘建勋发现该院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很严重,他带领院领导班子围绕人才“放权、松绑、搞活”,大胆进行政策改革创新。先后提出“为自己搞科研、为企业搞科研、为农民搞科研”“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农民学”“能力用项目成效来证明,水平用农民增收来检验”的科研理念和人才评价机制,极大调动了院所内人才科研创新积极性。新的体制机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刘建勋顶着压力毅然决然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干这种出力不讨好还得罪人的事情,刘建勋笑着说:“作为市农科院的带头人,只要对事业发展有利,对培养更多农业科技人才有利,就算是得罪人,我觉得也值。”

顶着压力,刘建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短短几年时间,市农科院在他的带领下,创新完善推行“156”人才政策,允许科技人员在院所与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打破身份、学历、职称、学科、课题组界限,赋予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方向选题、经费支配、成员组建、成果排名、收入分配6个方面自主决定权,全院61%的科研人员“双向兼职”,创办领办种子企业8家。近六年来,市农科院高级专业人才由2015年的22名增至2021年的42名,占全院技术人员的6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由1人增加到14人,培育出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专业技术团队。

一人强了不算强,大家都来忙种田。这是市农科院人才新政激励之下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目前该院建立了5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有33人(占全院技术人员的51.6%)被聘为市级科技特派员,他们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创办、领办、协办科技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人科研工作室10家,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150人,年均开展玉米、蔬菜等制种10万亩,产值3.26亿元。

市农科院被省科技厅等四部门确定为种业人才政策试点单位,改革经验也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2个典型案例之一。

将技术转化在产业发展上

随着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刘建勋和同事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作为张掖市乡村振兴玉米制种产业专家服务团团长,刘建勋主动担责、勇挑重担,带领同事们广泛调研、不断奔走,摸清了张掖玉米种业当前存在土壤连作障碍日益严重、病虫害日益增加、农户玉米制种效益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经团队集体研究,确定通过主推“张农1号技术”、玉米生物增产助剂、玉米亲本材料单粒播种技术为主的节本增效技术,实现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有效助推全市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至目前,全市制种玉米整村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5万亩,示范推广玉米生物增产助剂8万亩,玉米亲本单粒播种技术1万亩。好技术推动产业进步,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组织开展全市种业界技术骨干及河西学院师生培训班,培训2300多人次。

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着他前进的方向,孜孜不倦的追求见证着农业人辛劳的付出。四十年来,刘建勋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科技先进个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先进工作者”“青年科技专家”“甘肃省首批创新创业导师”等,被张掖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市管拔尖人才”“张掖首届百名优秀人才”等多项荣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