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汗灑田野寫春秋

作者:張掖融媒

開欄語

近年來,張掖市湧現出一大批紮根張掖、默默耕耘、矢志創新的優秀人才,為張掖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為充分展現全市各領域專家人才奮進新時代、逐夢新征程、建設新張掖的良好精神風貌,市委人才辦推出“弘揚時代精神·築夢彩虹張掖”主題宣傳專欄,集中對我市各領域湧現出的優秀專家人才先進事迹進行宣傳,旨在弘揚服務人民、潛心研究、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不斷激勵廣大人才踔厲奮發、笃行不怠,為建設“一屏四城五區”、實作“兩個突破、兩個高于、三個大幅提升”奮鬥目标貢獻智慧和力量。

“實作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支撐,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研人才隊伍既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農業科研院所的重要職責。”劉建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19歲學成畢業來到張掖,懷着對農業農村的特殊感情,他就如一粒種子,深深紮根張掖大地,用40年的時光和心血擘畫了張掖農業的新畫卷……

把論文書寫在田野大地上

盛夏的張掖烈日炎炎,38℃高溫炙烤下,玉米葉子蜷縮了。

“蟲類都是趨光動物,那麼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性對其進行誘殺。”大暑時節,在甘州區一塊玉米田裡,年近六旬的劉建勳雖已汗流浃背,但他仍忙碌着為鄉親們講解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豆大的汗珠滴落在幹燥的土塊上四散開花,劉建勳隻顧全身心投入講解,對于高溫炙烤全然不顧,大有一種不把所學知識傾囊相授就誓不罷休的架勢。祖籍會甯的他,雖然一口道地的河東口音,但這并不影響他精準到位的表達,風趣幽默的講解時不時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覺間,鄉親們就掌握了這項重要的技術。

“我出生在會甯縣的一個偏僻山村,那裡幹旱少雨,莊稼收成一直不好,我對糧食作物的春種秋收記憶猶新,又有特殊的感情”。為此,自1981年參加工作後他就深耕張掖大地,潛心研究節水技術,解決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發展農業主要以祁連山冰雪融水彙聚的黑河水為主要灌溉水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劉建勳了解到當地農業發展缺水現狀,開始專注于農林業節水技術的研究與科技示範工作,這一幹就是四十年。他先後主持參與完成了“張掖市退耕還林工程”“河西萬畝設施葡萄産業帶建設及延後內建技術應用與标準化生産”“财政部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黑河中遊玉米高效節水技術內建與示範”“甘肅河西星火産業帶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內建與示範”“河西走廊玉米制種優質高産技術內建推廣”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課題)10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主持制定地方标準3項。四十年來,張掖農業蓬勃發展,不僅建成全國玉米制種基地,各類小雜糧種植和蔬菜制種聲名鵲起,還大力發展絲路寒旱農業,品牌農産品遠銷國内外,節水農業示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農業現代化水準不斷提升,這飽含了包括劉建勳在内的一大批農業科技人才的辛勤與汗水。

搞農業,重在實踐。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劉建勳足迹踏遍張掖大地,他用心用情構畫張掖農業的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劉建勳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他撰寫的《黑河流域退耕還林應采取不同模式》一文,在中國科學院《資訊快報》刊出後,引起國務院兩位副總理的高度關注并作出有關批示,對完善大陸退耕還林政策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劉建勳還總結出了一系列當地農業發展的規劃性要領,如“張掖的優勢在農業、農業的優勢在種業”“三個三分之一土壤改良技術”“2+4+3設施葡萄病蟲害防控技術”等,在推廣實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由劉建勳團隊研發的“制種玉米4380半膜平鋪節水灌溉技術”“制種玉米9812膜下滴灌技術”等已在全市制種玉米生産中推廣應用,實作了節藥20%、節肥30%、節水40%、節種50%、節約勞動力(灌水和施肥部分)90%、畝均節本增效300元的目标。

讓人才成長在創新環境中

“我們都是種莊稼出身,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一樣 ,種一茬莊稼就是搞一次研究,急不得。”長期和農業農民打交道,他更像一位農民。

在任市農科院上司期間,劉建勳發現該院科研生産“兩張皮”問題很嚴重,他帶領院上司班子圍繞人才“放權、松綁、搞活”,大膽進行政策改革創新。先後提出“為自己搞科研、為企業搞科研、為農民搞科研”“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農民學”“能力用項目成效來證明,水準用農民增收來檢驗”的科研理念和人才評價機制,極大調動了院所内人才科研創新積極性。新的體制機制,有人支援,也有人反對。劉建勳頂着壓力毅然決然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幹這種出力不讨好還得罪人的事情,劉建勳笑着說:“作為市農科院的帶頭人,隻要對事業發展有利,對培養更多農業科技人才有利,就算是得罪人,我覺得也值。”

頂着壓力,劉建勳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短短幾年時間,市農科院在他的帶領下,創新完善推行“156”人才政策,允許科技人員在院所與企業之間自由流動,打破身份、學曆、職稱、學科、課題組界限,賦予科技資源配置、科研方向選題、經費支配、成員組建、成果排名、收入配置設定6個方面自主決定權,全院61%的科研人員“雙向兼職”,創辦領辦種子企業8家。近六年來,市農科院進階專業人才由2015年的22名增至2021年的42名,占全院技術人員的65%。研究所學生及以上學曆人員由1人增加到14人,培育出了一批“科技型”企業家和“創新型”專業技術團隊。

一人強了不算強,大家都來忙種田。這是市農科院人才新政激勵之下廣大科研工作者的真實寫照。目前該院建立了5個市級科技特派員團隊,有33人(占全院技術人員的51.6%)被聘為市級科技特派員,他們常年活躍在農業生産一線,創辦、領辦、協辦科技企業、專業合作社、個人科研工作室10家,吸收大中專畢業生就業150人,年均開展玉米、蔬菜等制種10萬畝,産值3.26億元。

市農科院被省科技廳等四部門确定為種業人才政策試點機關,改革經驗也被農業部确定為全國12個典型案例之一。

将技術轉化在産業發展上

随着張掖市玉米制種産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高品質發展,成為劉建勳和同僚們一直關注的問題。

作為張掖市鄉村振興玉米制種産業專家服務團團長,劉建勳主動擔責、勇挑重擔,帶領同僚們廣泛調研、不斷奔走,摸清了張掖玉米種業目前存在土壤連作障礙日益嚴重、病蟲害日益增加、農戶玉米制種效益下降等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經團隊集體研究,确定通過主推“張農1号技術”、玉米生物增産助劑、玉米親本材料單粒播種技術為主的節本增效技術,實作畝均節本增效300元以上,有效助推全市玉米種業高品質發展。至目前,全市制種玉米整村推進水肥一體化技術5萬畝,示範推廣玉米生物增産助劑8萬畝,玉米親本單粒播種技術1萬畝。好技術推動産業進步,在推廣新技術的同時,市農科院專家團隊組織開展全市種業界技術骨幹及河西學院師生教育訓練班,教育訓練2300多人次。

堅定的理想信念引領着他前進的方向,孜孜不倦的追求見證着農業人辛勞的付出。四十年來,劉建勳先後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個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先進工作者”“青年科技專家”“甘肅省首批創新創業導師”等,被張掖市委、市政府授予“優秀市管拔尖人才”“張掖首屆百名優秀人才”等多項榮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