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章俊杰:探索美学+商学的新商业魅力

作为一名主业是中国美院教师的创业者,章俊杰一直试图通过自建工作室来探索美学创新与商学能够更好融合的路径。他认为,美学创新与商学相辅相成,并不是矛盾的。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美学设计无疑会成为企业在商品竞争中的一大利器。

来源 | 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本刊记者 / 蒋秋霞

章俊杰:探索美学+商学的新商业魅力

伴随国潮在汉服、小家电、鞋包、奶茶等消费品领域的兴起,进一步挖掘东方文化的新时代魅力,并且将东方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合到商品中,是当下消费需求萌生的新机遇。

“我一直认为美学设计和商业关系是很近的,因为我们都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素生(SOZEN)设计机构创始人兼设计总监章俊杰表示,未来,美学跟商业的融合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消费者需求、爱好的个性化,提供产品的企业也需要依赖本土文化作个性化表达。大陆消费、汽车、家居等很多领域的企业都带有东方符号这个特征,这说明企业也希望自己拥有一种立场,一种特点,一种观点。并且,很多企业意识到,这种融入文化元素的设计逐渐会构建为自己产品的优势竞争力,从而获得商业的胜利。

创始人之外,章俊杰还有多个身份,设计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跨文化设计领域。他强调自己的主业是大学老师,创办工作室是自己的一个职业追求。他一直希望能探索出文化美学的创新应用在消费市场领域能够赢得认可并成功的路径。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沉淀,目前他创办的工作室能够提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视觉设计等不同领域的服务,是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平台。面向不同的市场,旗下推出了包括SOZEN、手心里、激流等在内的多个品牌。

从教书育人的大学教授到开始商业运作的工作室创始人,怎样实现角色的过渡?如何把握美学创新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章俊杰表示:“我真没觉得这之间是矛盾的。其实现在很多商品,包括各种汽车,对于整个美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它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它其实不是一个强加的美学,并不是说贴一张图片,弄换一个颜色,它就叫美学。哪怕是一个家电用品,它看上去舒不舒服,好不好用,两者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以竹为材 赋能手工艺行业

最先让章俊杰一鸣惊人的是“素生”,这是一个专门以竹为灵感的艺术创作品牌。2011下半年,章俊杰带领学生们在绍兴嵊州一带做田野调查,结识了一家竹编厂的厂长。在他的带领下,参观了用当地独特竹编工艺编织的人物、动物等竹制品。章俊杰被独特的编织工艺吸引了,但是这么好的工艺却在乡间蒙尘,实在可惜。是否能够与自己擅长的美学设计、创新有更好的碰撞呢?于是,他开启了传统工艺+美学创新+商业的探索思考。

章俊杰:探索美学+商学的新商业魅力

这些在乡村中生活的竹编手工艺人,从事竹编已经二三十年。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这种竹制品也在市场上渐渐式微,甚至沦落为边缘产品。好的手艺也因此无法传承给下一代。章俊杰和SOZEN的出现,其实给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们带来了走进新时代,融入新市场的希望。

“只有拥有消费者,有买方市场,愿意接受这类竹制工艺品,这些手艺人才能够有出路。甚至他的下一代,其他年轻人才愿意加入这个行业。”章俊杰表示,做SOZEN这个项目,并不是单纯地要用竹制品来实践自己的美学理念,同时这也是一个带有社会责任感的实验。传统手工艺是项目保障,SOZEN尝试通过设计师的介入,通过美学创新者的介入,让它跟商业结合起来,去合理地塑造它的价值。这不仅能够实现手工艺文化的传承,而且也能够实现自身美学设计的实践价值。

事实上,章俊杰与这些竹编手工艺者的合作,的确为他们带来了很大改变。濒临没落的竹编厂规模扩大,章俊杰还组织瑞士等国内外设计师们去参观交流,激活了当地竹编手工艺的活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章俊杰看来,自己与当地手工艺人们的合作,从商业角度来看,其实构建了一种新的商业闭环,用最传统的手工艺,由设计师们赋能进行解构重塑,把它设计成现代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而制作为当代的产品。

到今天,以竹为素材,依然是章俊杰日常工作中非常好的创作主题。但是作为一名主攻美学创新的工业设计师,他对本人及其工作室有着更高的追求和规划。因此,从2014年左右开始,工作室开拓了产品、视觉、包装等企业服务业务,到目前为止已经与上百家企业或品牌合作创新。

其中,“手心里”正是此阶段诞生的品牌。章俊杰将其定位为“一个基于大众化体验型产品的工业产品品牌”。其当年主打的一款产品系荷叶状的金属书签,“其实是希望借助这款产品让我们回到一种纸质阅读的状态,它其实代表一种良好生活的理念,希望通过一个很简单的产品,能够快速地唤起大家的共鸣。”这个品牌在全国上百家书店都有销售,网上也拥有10多个销售渠道,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融合美学与商学的创意品牌,也让章俊杰对两者结合模式有了更多思考。

无论是推出融合传统竹编工艺的笼织吊灯、台灯,还是结合十二生肖脸谱设计的竹制扇子,章俊杰及其工作室团队所做的系列设计背后,都有着浓浓的东方文化气息。“我认为,任何设计师都应该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而且应该努力传递这个文化并发扬光大,这也是文化自信,所以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一直在坚持。”

章俊杰经常携带自己的设计品出国参展,根据他的反馈,很多接触的外国设计师都非常认同东方文化。与此同时,国内消费领域的很多头部企业也非常关注文创产品的创新,比如推出故宫联名的产品,而消费者也非常愿意为此买单。章俊杰认为,很多企业已经在有意识地融合本土文化做商业创新,并尝试以此打造自己的专属竞争力,这种发展势头很好,有助于国内企业越来越有文化自信,逐渐实现自我表达,融入到全世界的话语体系中。

躬身力行 反思美学与商学的互动

在七八年探索美学与商学融合的“实验”中,章俊杰也在一步一步加深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他介绍,其实在做“素生”品牌时,自己也遇到了很多难题。

章俊杰:探索美学+商学的新商业魅力

一是成本高,效率低。不仅仅是手工品的人工成本,由于合作的竹编手工艺人们多生活在乡村,方言盛行,首先在沟通成本上就碰到了很多难题,这也是造成成品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二是产品不够标准化。由于是手工制作,这不可避免地因为手工艺人技艺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参差不平的成品,并且次品率相比于机器规模生产也要高。三是流通管理难。比如在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竹子被压坏的情况。四是定价难。按照投入产出来核算,不仅需要考虑到手工制作的人力成本,还要计算通过营销展览推广、品控物流等等综合投入,要实现收支平衡或盈余,高售价在所难免,而这无疑会失去很多消费者,也难以成为大众化的商品。

章俊杰逐渐意识到,“如果不了解商业,我的设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美观,而不是一个能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他表示,这些年体会比较深的是,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一个东西本身,不仅仅是美丑的问题,它关系到商品能不能在市场上长期存在,有多长的生命周期,而且它能不能让一个行业兴旺。这些都是促使他最终选择走进商学院学习的原因,他希望借此答疑解惑。

作为2021级浙江大学MBA创客班的学生,章俊杰坦言自己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系统的商学知识,并且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班上的氛围特别好,这是超出我想象的。我原来也只是想尝试一下,但到了这个班级之后,老师同学之间沟通得都特别愉快,我倒也没有特别功利的想法,就是很自然而然地相处,同时也了解到各行各业跟商业相关的信息,原来圈子比较狭窄。课堂上,通过吴晓波老师的《战略管理》、严进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都学到了很多之前不是太了解的管理知识。”来浙江大学MBA学习拓宽了自己的商业圈和知识面,让他特别欣慰。

据悉,浙江大学MBA创客班旨在培养创新型创业者,为学员们创业提供体系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高能级的创业实践生态。为此,浙大建立了一支优秀的课程师资队伍,既有学术专精的校内教师,又有丰富创新创业创投经验的课程教师和实践导师,还建立了贯通历届学生的学生组织创享理事会,通过课程学习、知名企业参访、创业竞赛、特色讲座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技能和素养,已经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潜力型创业项目。

“章俊杰同学在美学和产品设计方面已经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并在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加入MBA创业管理项目,不仅可以对创新型创业活动有更为体系化知识学习,还可以更好地融入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高质量创业的能力。”浙江大学MBA创客班学术主任邬爱其老师表示,他加入MBA创客班,很吻合浙大管理学院“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让商学与人文、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在交叉复合中激发出更多新的创新创业机会。他的创新创业实践,具有典型的多学科知识的特点。希望未来他的创业实践可以助力更多艺术家的创意成果得到更好的商业化,并以美学和产品设计的新理念新方式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在美学经济和体验经济下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拥有社会理想和情怀的青年创业者。

章俊杰一直坚持“让美学创新走向大众化”的初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室能够成为为优秀原创设计师们服务的平台,不仅能够产出创意性的内容,为合作方提供价值,同时,挖掘东方文化的价值,自主创造一些作品。而且,他坚定认为,美学创新与商业是非对立的,存在强大的融合关系,未来,中国的创意产业会越来越大,这需要很多很多的创作者跳出来,他们需要鼓励。这与浙江大学MBA创客班赋能青年创业者的目的不谋而合。

而要面对未知的挑战,无疑也对文创产品的创作者们带来了更多跨学科的知识挑战、经营管理和运营的挑战,这正是章俊杰们在不断实践自己的美学理念时,也不断注重和加强自身内功修炼的原因。浙江大学MBA创客班是国内首个荣获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奖的MBA项目,未来,也会为更多像章俊杰一样的优秀创业者提供更优质的商学教育,培养更多对大陆社会经济具有引领作用的优秀创业管理人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商学+”:以未来20年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交叉融合的培养方式,培养一流领导者和管理科学家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以“管理理论+科技洞见+人文素养”为内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商学+”教育生态系统,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教学改革。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