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读宜涛先生的画,有快感。

艺术的快感缘自于自然的天性,创作者的意识性,还有超乎自然与人的神性。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通过翻看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发展史,我们不能不承认,“巫术”一直是与艺术有联系的。

在这儿,需要首先声明的是,艺术上所谓的“巫术”,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只有弄清了词性,才好去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人的思想性。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像很早出土的附着于盆盆罐罐兽骨石壁上的文字与图画,都多多少少带有“巫术”的成分。

宜涛先生的创作,也多少地带有了“巫术”的成分。突变,善变,最典型的就是他画的那些人物,面目狰狞,但妙在,狰狞中充满正义,神色诡变,但妙在,诡变中充满善意。

艺术,从“巫”到神的转变,就是艺术味道的不断充实与丰满。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艺术的味道,变是有趣的,如果艺术没了趣,那就刻板了,那就只能是印刷术了。

每次从微信上看到宜涛先生的作品,都感觉他在变,在一步步一天天地求变。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艺术的变,从来没那么简单。

其一,变,是因为艺术家有了对于美与丑的辨别,才从笔法上、造型上、思想上求变。

其二,变,得要认清美的本质。艺术的美,乃至是一切的美,都不只是漂亮。

如石窟中那些残缺的飞天造像,如魏晋时代的一些书法碎片,如西方艺术家的一些抽象画布,如李老十的鬼系列还有朱新建的美人系列,都是美的悖论,而他们确实是完完全全地去寻求“美”的。

宜涛先生也是这样。他把本应该美的东西丑化了,向日葵、鱼、人物都一一变形、夸张、裂变,让人感觉心里别扭,却眼前一亮,感受颇深,还琢磨点什么,这就是由美到丑再由丑到美的暗能量。

至于美与丑,欣赏者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艺术家有自己的执拗和倔强。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面对一件物品,每个人都有其内心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这背后牵涉着格局、视野、文化、环境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和艺术,都一直没有间断对于“巫性”到神性的研究。

巫性到神性,是艺术的升华,更是人内心品质的升华。

那么,在艺术的路上,我们所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发起问询,是探究可塑性,还是直面没有答案的内心游弋?

宜涛先生给我们的答案是,真诚、直接、简单地去描绘事物、呈现事物。

你看他画的鱼、向日葵、人物,甚至还有他的书法、篆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粗壮的线条下藏着细腻的思维,丑陋的口袋里装着善良的灵魂。

谈艺术,真的不要只是谈美。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关于美与丑,艺术家作品的呈现,第一审视是表性的,第二审视是深邃的。但很多欣赏者,因为受各种制约和排斥,是走不到第二审视的。

艺术,不是任何人都做得来的,艺术的美,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

艺术家是作品的第一欣赏者。创作要有对艺术造型的操控性,对社会意识的先觉性,对道德伦理的审判性,创作者作为第一欣赏者,要有对这些方面以及其他欣赏者心理的预判性。

这个预判,从属于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无声对话的过程,与物质的对话,与精神的对话,与丑的对话,与美的对话。

这些因素,构成了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味道。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宜涛先生总是以热烈的方式来撞击人的心灵,我们从其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到,他创作丑的数量要比美更多,并且含概了多种形式,还含概了内心的各种运动。

如向日葵系列,造型是夸张的,线条是粗劣的,再用跳跃的黄和忧郁的类似于北冥神功的黑组合在一起,一放一收,以这种看似思想与手法原始的有效招数,抵达了自己的心灵,触动了欣赏者的心灵。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有力量、有灵魂,值得回味的。

宜涛先生现在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他对东西方艺术和文化的吸收,丰富了他艺术的内涵,亦促进了他创作的快意。

他享受这个过程,不能自已。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像鱼系列,用宜涛先生的话说是“三下五除二,快速涂抹,无预设”。无预设,即是人之感情、心灵最直接的呈现,是人体暗能量的迸发。

画向日葵,宜涛先生也是用了“三下五除二”的方法,“唯求涂抹之时刹那间带来的感觉耳”。

现在,宜涛先生的“向日葵系列”影响很大,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画里有着梵高的影子,二是因为这其中还有着梵高一样的孤独。

当代艺术家、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宫林先生说:“宜涛先生的作品,不仅仅是向日葵,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内在的挣脱和隐含的苦涩。”

这句话,基本概括了艺术家所经历过的从“巫性”到神性路上的那种使命意识和执着精神。

这么说,宜涛先生“刹那间带来的感觉”又怎么不是一个艺术家刹那的精神之旅呢?这段旅行的感觉,究竟是苦涩的还是愉悦的?佛家曰:不可说。(作者:杨福成 书法家、《读者》签约作家)

刹那的精神之旅——宜涛先生创作赏析

简介:

王宜涛,又名一涛,山东滕州人,居住济南,曾就读鲁迅文学院。文学及艺术作品散见《青年文学》《诗潮》《绿风》《山花》《时代文学》《山东文学》《百家评论》《走向世界》《中国书画》等,诗歌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年度选本,绘画、篆刻及陶艺作品入展国内外各种展览并被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艺术机构收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