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孙家栋院士的忘年之交

天晓

看完今天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孙家栋》,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泪目间不禁浮现10多年前,与孙家栋院士相识,并指导我搞研究的幕幕场景与桩桩往事。

与孙家栋院士的忘年之交

2007年与孙家栋院士合影

因科研而结缘相识

孙老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中国航天领域的泰斗,大陆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能与这样的科研大家相识并得到学术上的指导和教诲,是一个小研究员可遇不可求的幸事,终生难忘。

记得2006年6月,单位把一项与航天科技集团协作课题研究任务交给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通了航天科技集团协作部门的电话,得知课题研究过程中,集团高级顾问孙家栋等数位院士,都担任协作课题的学术顾问,有问题随时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

当时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大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孙家栋院士负责设计发射成功的。当时我还是小学生,巧合的是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那天,是我12岁生日。听到从太空传回的《东方红》乐曲,孙家栋的名字就深深印在了脑海里。科研中有机会与儿时崇拜的偶像结缘相识,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坚定了完成科研任务的信心。

一个月后,接到协作部门的电话,说航天集团要请孙家栋、戚发韧、沈荣骏等院士要听取课题组的开题汇报。与孙老的第一次相识就是在那次汇报会上,我作为课题负责人作了具体汇报。当时的一些细节已记不清了,但孙老在我汇报休息时的对话,记忆犹新,真正体会到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的真谛。

孙老对我说,太空是未来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地,你是搞军事理论研究的,可考虑发挥军事理论的牵引作用,在军事航天理论需求方面多开展相关研究。并告诉我他担任总设计师的大陆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未来将全球开通,在军事应用需求研究上亟待加强,现在关注和研究的还很少,这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你可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使军事理论牵引作用融入军事航天实践。

孙老的这席话,应该说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此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太空军事理论上。协作课题完成后,又与航天科技集团开展了多项研究,与孙老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只要见面我就请教孙老,老人家每次都认真指教,使我的理论研究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大科学家能认真对一个小研究员倾心指导,足见孙老的人品高度和对事业的执著态度,其人格的魅力让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与相识后,我从事的研究课题不管是上级赋予的,还是自选的,大多都与北斗导航系统军事应用有关。研究成果有五项获奖,并出版了《未来作战将在太空打响》和《太空作战概论》等三部专著。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虽然自己的辛勤付出是关键内因,但若没有孙老在学术上引路这一重要动因,也不可能顺利实现。

与孙家栋院士的忘年之交

因谦和而拉近距离

谦和为人,低调做事,是孙老人格魅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记得第一次课题汇报时,面对在座的诸位院士大家,我心情比较紧张,会议休息时孙老主动问我,听你的口音是东北人吧?我说祖籍辽宁庄河。他马上笑着说,我老家辽宁瓦房店,咱们可是纯正老乡啊。孙老与我亲切简短的聊天,不仅让放松了心情,而且一下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真切感受到了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科学家,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架子,与之相处让人舒服。

孙老谦和低调的为人态度体现在许多细小环节上,回想起来倍受感动。与孙老相识的几年中,每次一起研究课题或开会,他都记录本和笔不离手,不仅仔细听还认真记,与人交流时有句谦虚的口头禅:这个问题我不太懂,咱们一块讨论学习……。不管对方是谁,总是把自己摆在相互平等位置,使人感到容易接近,愿意接近。孙老这种谦虚的学术态度,给我和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上了一堂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一课,对研究工作产生了质的影响。

多年与孙老接触交流,不管是研究课题还是开会,他平时的公文包都是自己拿,从来没有见到秘书跟随左右。他身边的人告诉我,低调谦和是孙老一直秉承的做人风格,他很少麻烦秘书,从来不摆谱,听后顿生敬意。

有名言说:“谦和低调,可以成就人,能使人飞的更高,走的更远。”在孙老的一言一行中,我看到了名言所说的原型,更加深刻理解了这句名言的内涵。

2009年9月,航天集团与我单位在哈尔滨联合召开研讨会,我负责筹备会务和筛选论文,经常因论文的相关学术问题请教孙老,他每次发表意见后都谦虚地说,我是搞技术的,军事理论层面的问题还需要你们多把关,我的建议只作为参考。从来不以大院士的架势出现,使人特别愿意跟他交流,讨论研究问题。

那次研讨会孙老在百忙之中赶到哈尔滨参加了全过程,会上有一件反映孙老谦和低调作风的小事,令我难忘。开会的第二天上午,会议安排合影,孙老因赶往会场时堵车,大家都排好位置等着他,领导就让我到门口去接一下。大约五分钟后孙老的车到了,还没等我走到车门跟前,孙老急着打开车门下了车,见到我就说来晚了对不起,因我迟到让大家等着太不应该了。说着就急忙往会场走,对于一个当时已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讲,说是走其实就是小跑,一进会场就连连向大家道歉。孙老当时真心道歉的表情和话语,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事后我常想,孙老曾任过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事航天工作60多年,主持研制发射了无数卫星,不仅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大陆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还担任了月球探测的总设计师,这样一个大陆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做人做事还这么谦和低调,若无严格自律的品德修行是很难做到的。

与孙家栋院士的忘年之交

孙家栋与老伴

因敬业而崇敬钦佩

与孙老相识相处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但他的敬业精神和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却令人崇敬钦佩。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他都以敬业认真的态度,对课题中的重点问题反复推敲,深入论证,有时到了餐桌上想起了学术问题,还随时和你研究探讨。我知道孙老作为科研大家,平时十分繁忙,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他,所以每次当面请教时,不敢更多打扰老人家。有一次汇报完课题时间还早,就请教了一下北斗军事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问题,孙老非常全面地给我解答和指导,认真耐心,一点不敷衍应付。

孙老以严谨敬业的态度认真对待一个晚辈的请教,这不仅对我课题研究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也影响了我从事科研的积极态度。

我与孙老一起多次参加大型研讨会,有时他是作为专家或顾问到会指导,有时到会进行主题发言,每次孙老到会都专心听取发言,对于一些重点问题总是不停的记录。每次开会,考虑到孙老年龄大,身体状态又不是很好,会务组就建议他可以根据身体情况,不必参加完会议全过程,会间可以提前回去休息,但他从来都坚持到会议结束。与孙老的科研交往中,还有一件事可充分体现孙老的敬业精神。2011年秋天,大陆在西昌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第14颗卫星,当时我应邀参加了发射观摩。到达西昌后我见到孙老也到了现场,当时看到老人家的行动已不如以前方便,就问活动组织者,孙老这么大年纪还来现场指导?对方告诉我,孙老每次发射卫星只要时间和身体允许,他都亲临现场指导,老人家的敬业精神堪称楷模。

虽然此后再没与孙老见过面,但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发星现场,每次见此情景,都被孙老执着于科研的精神所深深感染。回忆起与孙老科研交往中的一件件小事,折射出了这位大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才有了与孙老忘年之交的科研情结。

我退休后与孙老没有了工作联系,但孙老每次出现在新闻中的重要信息,我都认真记录:

2018年12月18日,授予孙家栋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019年9月17日,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2019年12月18日,孙家栋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2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故事里的中国—孙家栋》......

此记录,将作为一种精神动力珍藏在心!

愿孙老健康长寿!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